為了這次旅行我省了一年多的錢。在內心深處,我想我知道這將是自己大肆揮霍的最後機會。
但回到現實,麵對大堆的帳單,此時此刻突然覺醒--是時候償還了,是時候反思為什麼我的貪欲總得不到滿足。
不要以為我從沒對自己失控的行為進行理智的反思。但不管怎麼努力,我總是找不到一個足夠好的理由,或者說借口。我總是強迫性地買一些不需要,不想要甚至買不起的東西。
是我的童年不快樂嗎?是我受到了什麼創傷至今無法愈合嗎?還是我被徹底地寵壞了,然後無法接受我不能擁有一切這個事實嗎?
老實說,對所有的問題,我都可以快速地回答"是"。但這並不能改變我的現狀。探究過去並不能把我帳戶數字前的負號魔術般地去掉。隻有自我控製才能做到。
我可以徹底破罐子破摔,然後欠債越來越多,卻仍然沒有一個答案;我也可以勇敢地麵對事實,承認沉重的債務正在毀掉自己的生活--以及我身邊最親愛的人的生活。
"毀掉"這個詞似乎用得有些重了,其實不然。我已經數不清楚自己謝絕了多少次晚餐、派對、戲劇演出和旅行的邀請。這一切都是因為我負擔不起。我還在忙於還債,免得自己被列入黑名單。我過去一直忙於花錢去買我覺得自己應該過的生活,以至於我根本負擔不起現在擁有的生活。
如果這隻是影響到了我,那我還不至於那麼難過。然而這也在限製著凱文的選擇。如果我負擔不起什麼東西,這意味著我們要不就放棄它,要不就是讓他把我那份也付了。考慮到我們兩個人掙的錢差不多,這實在很不公平。
我絕望地尋找著答案。最近我在讀朱迪思·萊文的《不買東西》。但這本書隻是讓我了解了一個跟我無關的世界。
朱迪思沒有債務(她甚至還有存款!)。而且事實上我並不把她歸類為定期購物者。對她來說從來沒有這樣進退兩難的經曆:因為挑不好鞋子的顏色而苦惱不已,最後因為選擇實在太痛苦,隻好把兩三雙鞋子都買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