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勢利導,善抓機遇
勢如流水,機遇如風;轉瞬即逝,來時威猛。因勢利導如借水飛帆,千裏江陵一日還;善抓機遇乃向風而動,風火神速必有斬獲。造勢、因勢、敏捕戰機者於人傑而言自然嫻熟,有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一般。
1.相時而動,日進鬥金
市場是企業永遠的戰場。市場是千變萬化的。因循守舊,墨守成規是注定要失敗的。
在眾多的商戰中,不乏有華人的影子。他們之所以在決定企業長遠發展、此消彼長的關鍵時刻指揮若定,安心坦然,無不與成功地遵照了“大丈夫相時而動”的古訓有關。
人們總習慣地把香港華達投資集團董事長李曉華稱做“北大荒走出的億萬富翁”。與其說是對他人生經曆的一種描述,更不如說是對他昔日生活所培養出的一種敬業精神的認可。每當提起李曉華,行內的人們都會翹起大拇指說“特神”。
李曉華的“神”,最重要的是體現在他能以不變應萬變,隨時改變經營方針,因此總保持著旺盛的競爭力,在市場中遊刃有餘。
80年代初,李曉華第一次南下廣東,實現了他人生第一筆“巨額”投資,花4000元買了一台噴泉果汁製冷機。誰曾想到過10年後的今天,中國各大中城市街頭很常見的這種噴泉果汁製冷機,在當時,別說李曉華,全北京近千萬人恐怕也沒什麼人見過。他當即下了決心:就買這個了。
去一趟廣州,李曉華沒有買眾目所矚的新潮時裝和據說好賺錢的家用電器,卻抱著一台噴泉製冷機興衝衝地回北京了。他選擇了北戴河,那是北方有名的旅遊避暑勝地。他出設備,一位當地的朋友出場地和人員,一間冷飲商店紅紅火火地開張了。
那一個夏天,這台冷飲機出盡了風頭。大老遠避暑的人們,遊完泳渴了,累了,或是在太陽下走乏了,看到這個清爽冰冷的大玻璃罐都被吸引住了。冒著汗的人們排起了長隊,一杯接一杯,那種清涼、甘甜的感覺沁人心脾。
那是一個難忘的夏天,已屆而立之年的李曉華嚐到了實實在在的成功,他的喜悅溢於言表。更重要的是,他對自己的商業敏感和決策能力充滿了自信。
時間過得飛快。天漸漸高了,雲漸漸淡了,太陽已不像往日那樣熾烈,北戴河海灘著泳裝的人越來越少了。如果這個夏天無限期地延長,生意一直火爆下去,該有多好呀!可四時更迭的自然規律無可選擇。秋天來了,帶來了北方寒冷的氣息,冷飲機也終於可以休息了。
李曉華的心思又活了起來。他在想,今年在北戴河獨領風騷的冷飲譏,明年肯定就不那麼新鮮了,一些腦子動得快的人會緊緊跟上,那時,北戴河同樣的冷飲機肯定不下100台,競爭激烈可想而知。於是他決定另辟蹊徑。
朋友得知他要將冷飲機就地讓出,替他著急了:那簡直是印鈔票的機器呀?你怎麼可以這麼傻?
然而,事實又一次印證了李曉華的超前意識。第二年夏天,這種冷飲機在北戴河海濱擠作一團,恐怕100台都打不住。
李曉華的生意哲學就在於隨機應變,激流勇退,這也是他總能不斷賺錢的原因。當市場空缺時果斷介入,拚命賺取最大的利潤後及時改變生意方向,做出相應對策。
在做生意的過程中,切忌貪婪無度,死抱著一顆搖錢樹不放。“沒有永不幹涸的河流”,一門生意不會永遠都那樣紅火的。所以要及時改變方向,多方麵發展生意。
後來,李曉華用手上的那批最初的原始積累涉足新的生意。李曉華發現,隨著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後,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不斷提高。但由於國家文化政策的相對滯後性,並沒有及時發現人們這種消費心理的改變,從而更沒有給予引導。
李曉華想,如果能人為地創造出一種精神文化生活,來彌補人們空虛的業餘生活,不僅可以使自己獲取豐厚的收入,而且也是為豐富人民的業餘生活做出一種貢獻,肯定會得到政府的支待。
李曉華看到當時的電影和電視根本無法滿足人們多層次的欣賞需要,他買了一台錄像機和一個大屏幕投影機,在秦皇島與人合作放開了錄像,結果場場爆滿,門口的票販子把票炒到10元一張,仍有人解囊而入。
生意幹得十分順手,他的過人才智在有意無意中充分展露。到1985年,幾筆漂亮的買賣使李曉華成為北京個體戶中的知名人物,這時他算得上是北京響當當的大款了。當大部分中國人的商品意識還未覺醒的時候,他座下的新款式奔馳280已在同行中抖盡了風光。這樣走下去,日子滿可以過的舒舒服服。然而,李曉華絲毫沒有功成名就的感覺。雄心無盡的他隱隱感到,更宏大的事業需在更廣闊的世界中展開。隨後,李曉華在香港成立了華達投資公司,憑借著他對市場敏銳的洞察力,在房地產市場上遊刃有餘,獲得了亞洲地產界的稱讚。
仔細分析李曉華成功的一步步,可以看出他之所以能在變幻莫測的市場中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及時地進行每一筆交易,原因就在於他對市場全麵的分析形成的洞察力,對市場的敏感性,他能隨機應變。
隨機應變相時而動,必須以實力為先導。變的結果是為了日趨完善,而不是更加惡化。因此在做決策之前,必須首先對市場做出正確的分析和預測,當然這要取決於個人對市場現象的判斷力和觀察力。
因此,在變化的市場中,要想瀟灑地賺錢,首先必須培養起自己敏銳的判斷力,隻有這樣才能在大勢麵前隨機應變,相時而動。
2.借勢造勢,因勢利導
借勢造勢,說到底也就是一個虛實轉化的問題。無論是古代的戰爭還是現代的商戰,借別人的力量、聲勢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一直被人們推崇。因此在客觀的環境中,要努力去借助外力。
深圳的海王集團是一個中外聞名的集科、工、貿、文化於一體的現代化企業集團。它擁有各種類型的公司達36家,分散於深圳、海口、青島、北京等地,擁有固定資產近10億元。
總裁張思民是一位年輕有為的企業家。在曆次商戰中的非凡表現,最終使他成為海王集團的掌門人。在他的帶領下,海王成為中國一家大型私營企業,特別是一次“借勢造勢”的生意謀略,更使海王集團享譽全球。
幾年前,張思民在新加坡談生意時,邂逅了一位華裔美商。原來,他是轟動全球的“擁有一片美國”的亞太地區總代理人。
“擁有一片美國”是美國土地公司總裁史考特·摩格的一個商業創意。他曾用10年時間在美國的50個州各買下一英畝土地,同時配備了所有必須的法律手續,開始了浩大的“擁有一片美國”的全球銷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