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風光在險峰(1 / 3)

無限風光在險峰

無論是戰場還是商場,都是風雲變幻、險象環生、詭秘莫測。善戰者的高明之處,在於洞察形勢,進而奮勇搏殺,敢為常人所不敢為。無限風光在險峰,隻要敢冒風險,就一定能夠攬盡奇異風光。

1.是英雄就敢冒風險

人生旅程上有些路段常常存在一些風險,膽小如鼠、天上掉下樹葉也怕砸腦袋的人是很難搶先通過這一路段的,因而也不可能采摘到前邊樹上所結的最肥碩最甘美的果實,落在後麵跚跚而至者,隻能摘一些疤瘌溜星或苦拉吧唧的青杏,有時連青杏也摘不著,隻能吃點樹皮或嚼幾片樹葉,甚至有更嚴重的,隻能喝西北風——世上富人和窮人的差別也許正在於此。這種邏輯的殘酷性就在於它是人生旅途上不可違抗的“風險法則”。

同樣一件事,因為存在一定的風險,甲經過細算,認為有60%的把握,便搶占時機,先下手為強,因而取勝。乙在謀劃時過於保守,認為必須有90%甚至100%的把握才下手,結果坐失良機。

1990年,在溫布爾登舉行的網球錦標賽女子組半決賽中,16歲的前南斯拉夫女選手塞萊絲與美國女選手津娜·加裏森對壘。隨著比賽的進行,人們越來越清楚地發現,塞萊絲的最大對手並非加裏森,而是她自己——賽後,塞萊絲垂頭喪氣地說道:“這場比賽中雙方的實力太接近了,因此,我總是穩紮穩打,隻敢打安全球,而不敢輕易向對方進攻,甚至在津娜第二次發球時,我還是不敢扣球求勝。”

而加裏森卻恰恰相反,她並不隻打安全球。“我暗下決心,鼓勵自己要敢於險中求勝,決不優柔寡斷,猶豫不決。”津娜·加裏森賽後談道,“即使失了球,我至少也知道自己是盡了力的。”結果,加裏森在比賽中先是領先,繼而勝了第一局,後來又勝了一盤,最終贏得了全場比賽。

當遇到嚴峻形勢時,人們習慣的做法是小心謹慎,保全自己。而結果呢?不是考慮怎樣發揮自己的潛力,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怎樣才能縮小自己的損失上,正像塞萊絲的經曆一樣,這種人的結果大都會以失敗而告終。

任何領域的領袖人物,他們之所以能夠成為頂尖人物,正是由於他們勇於麵對風險之事。美國傳奇式人物、拳擊教練達馬托曾經一語道破:“英雄和懦夫都會有恐懼,但英雄和懦夫對恐懼的反應卻大相徑庭。”

吉姆·伯克晉升為約翰森公司新產品部主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開發研製一種兒童所使用的胸部按摩器。然而,這種產品的試製失敗了,伯克心想這下可要被老板炒魷魚了。

伯克被召去見公司的總裁,然而,他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接待。“你就是那位讓我的公司賠了大錢的人嗎?”羅伯特·伍德·約翰森問道,“好,我倒要向你表示祝賀。你能犯錯誤,說明你勇於冒險。而如果你缺乏這種精神,我們的公司就不會有發展了。”數年之後,伯克本人成了約翰森公司的總經理,他仍牢記著前總裁的這句話。

勇於冒險求勝,你就能比你想象的做得更多更好。在勇冒風險的過程中,你就能使自己的平淡生活變成激動人心的探險經曆,這種經曆會不斷地向你提出挑戰,不斷地獎賞你,也會不斷地使你恢複活力。

香港商人陳玉書在他的自傳《商旅生涯不是夢》裏指出:致富秘訣,在於“大膽創新,眼光獨到”。譬如說,地產市場我看好,別人看壞,事實證明是好,我能發大財;反之,我看好,別人看壞,事實證明是壞,我便要受大損失,甚至破產;如果大家都看好,我也看好,事實證明是對了,則也僅僅能糊口而已。

精明的人能謀算出冒險的係數有多大,此外作好應付風險的準備,則可以勝算。

世界的改變、生意的成功,常常屬於那些敢於抓住時機,適度冒險的人。有些人很聰明,對不測因素和風險看得太清楚了,不敢冒一點險,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永遠隻能“糊口”而已。實際上,如果能從風險的轉化和準備上進行謀劃,則風險並不可怕。

2.冒險是通往成功與幸福的捷徑

茫茫世界風雲變幻,漠漠人生沉浮不定,而未來的風景卻隱在迷霧中,向那裏進發,有坎坷的山路,也有陰晦的沼澤,深一腳淺一腳,雖然有危險,但這卻是在有限的人生中通往成功與幸福的捷徑。

但世界上大多數人卻不敢走這條冒險的捷徑。他們熙來攘往地擁擠在平平安安的大路上,四平八穩地走著,這路雖然平坦安寧,但距離人生風景線卻迂回遙遠,他們永遠也領略不到奇異的風情和壯美的景致。他們平平庸庸、清清淡淡地過了一輩子,直到走到人生的盡頭也沒有享受到真正成功的快樂和幸福的滋味。他們隻能在擁擠的人群裏爭食,鬧得薄情寡義也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穿上褲子,養活孩子。而這,豈不也是一種風險嗎?

而且,這是一種難以逃避的風險,是一種越來越無力改善現狀的風險。

所以,生命運動從本質上說就是一次探險,如果不是主動地迎接風險的挑戰,便是被動地等待風險的降臨。

所以,康德說,人的心中有一種追求無限和永恒的傾向。這種傾向在理性中的最直觀表現就是冒險。

所以,有人把世界看作是上帝安排的一個賭場,把人間看作冒險家的樂園,認為人生就是冒險。

不經過無數次的冒險,人類不可能從暴虎馮河、茹毛飲血,進化到今日能夠坐在空調房子裏品嚐咖啡的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