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貴神速,搶占機遇(1 / 3)

兵貴神速,搶占機遇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兵貴神速,搶先一步就可以摘到最大最好的紅蘋果;搶先也就意味著冒險,然而,如同冒險一樣,雖然艱難,但必將會得豐富的回報,實現人生的價值。第一個冒險吃螃蟹的人,得到的將是生命的體驗、英雄的讚譽和無限的商機。

1.“全力占先”的杜邦公司

杜邦公司是美國最大最古老的化學工業公司,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曆史最悠久、經營範圍最廣泛的化工公司。它成立於1802年,至今已走了整整195個春秋,目前已成為一個生產多種化學產品的著名企業,擁有“化學工業帝國”之美稱,1990年被美國《幸福》雜誌列為十家最令人欽佩的公司之一。

杜邦公司是一個具有宏大目標的公司,自始至終推行以組建一種新行業或開辟一個新市場為目標的“全力占先”戰略。在這個戰略的指導下,杜邦公司研製成功了三大合成材料,不僅為公司取得了豐厚的利潤,也為整個人類的進步作出巨大的貢獻,“杜邦”也將永遠列入人類科學文明的史冊。

杜邦公司“全力占先”戰略的第一個輝煌戰績是人造橡膠的研製成功。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通往天然橡膠主要產地之一的馬來西亞海上航線遭到破壞,中斷了天然橡膠的輸出,使得天然橡膠的價格直線上升,由原先的每磅(約453克)20美分直線上升至1美元30美分,對於天然橡膠需求量占世界近半數的美國來說,這無疑是一場災難。杜邦公司對此作出了迅速反應,1925年,他們從氫和碳的合成物質乙炔中,首次使橡膠成份的基礎體係化。公司的艾爾瑪·波爾頓博士將從鹽中提取出來的氯化氫氣體加入到單基乙烯基乙炔中,結果得到了一種比從澱粉質的天然丙酮中所提煉出的異戊二烯更接近纖維的新化學物質,這就是製造人造橡膠的原料。1931年,杜邦公司在俄亥俄州亞克龍召開的全美化學工業協會年度大會上將這種名為“Duprene”的無炔物質公布於眾。由於這項成果,波爾頓博士也被任命為杜邦公司的化學部長。杜邦公司和它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成功地將科學原理轉化為工業產品,開辟出了一個全新的領域——人造橡膠,促進了人類曆史的進展。

“全力占先”戰略的第二個輝煌戰績是化學纖維“尼龍”的誕生。早在1915年時,杜邦公司就已經開始“人造絲”的開發研究。當時有機化學已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學科體係,20世紀初德國的施陶丁格提出的高分子鏈的網狀結構理論和1929年美國化學家卡羅瑟斯提出的縮聚理論,進一步為高分子合成工業奠定了理論基礎。在卡羅瑟斯提出這一理論的第二年,他就被杜邦公司聘請,公司給予這位“才子”很大的權力,並給他配備了上百名從全美各大學挑選出來的青年技術人員。卡羅瑟斯不負眾望,研製成功尼龍,為公司帶來了豐厚的回報。而杜邦公司則使卡羅瑟斯的研究成果走向了市場,揭開了人造纖維時代的序幕。1940年,杜邦公司把它新開發出來的第一批尼龍絲襪推向市場,大家蜂擁而至,結果400萬雙尼龍絲襪,4天內便銷售一空。這一年,杜邦公司賣出了6400萬雙尼龍絲襪,打破了以前由日本人造絲襪獨占世界絲襪市場的局麵。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美國中斷了從日本進口蠶絲,從而使杜邦尼龍牢牢地占據了市場,壟斷了美國全部的尼龍市場,而此時尼龍的價格也已降到了隻有一開始時的一個零頭而已。現在,杜邦公司的尼龍產品有1000多種,仍占重要地位。

其實,杜邦公司在聘請卡羅瑟斯時,並不能肯定卡羅瑟斯一定能取得成功。杜邦公司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它敢於冒險,勇於開拓的精神。他們知道,一旦成功了,帶給他們的將是一個全新的利潤豐厚市場。所以他們毅然為尼龍的研究、設計和建廠投入了2000萬美元的資本,而這一產品後來也成為杜邦公司最賺錢的產品。杜邦公司的“全力占先”戰略又一次獲得成功。

目前,杜邦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學纖維壟斷公司,滌綸、晴綸、錦綸三大合成纖維的生產能力約占整個美國的1/4,占全世界的15%以上,出售的纖維量占美國纖維總銷售量的42%。

2.炒樓花發大財的霍英東

如果說勞工出身的霍英東是靠冒險、求新擺脫貧窮的話,那麼同樣,霍英東的發展也是走了一條前人未走過的道路。霍英東以自己敏銳的目光和過人的膽識鋪成了一條豐滿而成功的康莊大道。

在房地產經營中,霍英東實行了自己獨特的“房地產業工業化”:一開創售“樓花”的先河,二率先利用宣傳小冊子及廣告推銷樓宇。一改以前買樓一次付帳的方法,采用預售的辦法:購房者隻要先付10%的現金,就可購得那將破土動工興建的可供居住或出租的樓宇,諸如購買一幢10萬港元的樓宇,隻需交1萬元就可以買到房產權,以後隻能興建一座樓宇,現在用同樣的資金加上預收的款項,就可以興建十座樓宇。而對購屋者來說,更具宣傳價值:先付一小筆,待到樓宇建成時,地價上漲,轉手倒賣,白花花的銀子大量地流進自己的腰包。這就是所謂的“炒樓花”。

樓花的發明,使一般平民也有機會買樓房。霍英東說:“今天,一個傭人也可以擁有一層樓,她隻需要先付一筆小錢。”不需住房者還可以炒樓花,若半年或一年成交,往往能賺個對本。說到這裏,或許讀者能夠聯想我們國內的“集資建房”,買賣雙方都有方便之處。

率先采用小冊子廣告形式廣為宣傳,有助於霍英東的地產生意越做越活。由此可見,霍英東不但敢為,而且也能為。

這一創舉,使霍英東的立信公司創辦不幾年,使高樓大廈滿港九,打破了香港房地產買賣的記錄。公司大大地發達起來,使霍英東這個建築業的“外行”一躍而成為香港房地產業的巨子。至今他名下的10家公司,大部分經營房地產業。由他擔任會長的香港地產建築商會的300名會員,擁有香港70%的建築生意,在香港可謂舉足輕重。

霍英東在房地產業中的勝利,有人說就像他充當中鋒踢起了一個漂亮球而已,他自己沒有以此為滿足,而是乘勝前進,進一步壯大自己事業的基礎。

每個成功的企業家,都有其成功的經驗。霍英東的經驗就是抓住機遇,敢走別人未走過的路。

在功成名就之後,這位富豪又努力學習英語,這種精神也正是凡人所沒有的,而霍英東的成功發展之道也就可見一斑了。

3.皮爾·卡丹先吃螃蟹數風流

1922年7月2日,皮爾·卡丹出生於意大利著名的水城威尼斯近郊的一個窮苦人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燃及意大利,風光旖旎的威尼斯城上空黑雲翻卷,大片葡萄園被毀。為了謀求生路,老卡丹不得不帶著妻子和一群衣不裹體的孩子離開葡萄園。最小的孩子,才兩歲的皮爾·卡丹是母親用一塊藍被單包著離開家鄉的。

在他八歲那年,全家遷到了法國的聖萊第昂。

也許是無意中的頓悟,或是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定律之效。他在街上遊逛時,漸漸地被櫥窗裏那各式各樣的服裝感興趣起來,後來,那些櫥窗成了小卡丹每天必至的地方,就連那裏的服務員都認識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