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展現生命內涵(2 / 3)

2.先飛的笨鳥也能達到成功的彼岸

常言道“天才出於勤奮”,這句話在很大程度上道出了成功的真諦。即使是智力平平甚至愚鈍的人,隻要能刻苦地去做,也能取得成功。所謂“勤能補拙”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世界馳名的陶器藝術專家韋其伍,在陶器場做小工時,被稱為“小笨蛋”。他的確很笨,別的孩子不用兩個小時能學會的,可他整整學了兩個星期還沒學會。老師傅甚至失望地說:“到你能夠把這些陶坯做好的時候,瞎子可以看得見東西,聾子可以欣賞華爾茲樂曲了!”韋其伍並不生氣,他用別人下班、閑逛的時間學,終於比別人幹得又快又好。他就是用這股笨勁,又學會了從上釉到配色,由描繪圖到描繪工筆花紋,以及外國的陶器製造方法。由於他做活有耐心,一點也不馬虎,還盡一切可能學習別人的優點,所以他做出來的陶器,都是最好最美的。

19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玻爾,思想反應異常遲鈍,看電影時思路老是跟不上電影情節的發展,老是喋喋不休地向別人提問,弄得旁邊的觀眾討厭透了。在科學上也是如此,一次一位年輕的科學家介紹某個量子論的新觀點,大家都聽懂了,可玻爾卻沒聽懂,年輕的科學家隻得重新向他解釋一遍。然而,玻爾卻用勤學好問來彌補反應慢的缺點,對沒懂的問題,沒有理解的問題,他毫不掩飾,接二接三地提問,哪怕旁人討厭,他也不在乎。他說他“不怕在年輕人麵前暴露自己的愚蠢”。

孔德·德·布恩的一生再次證明勤能補拙。布恩年輕時,並沒有什麼過人的天賦,他智力平平,反應遲鈍。並且他天性懶惰,一生下來就有大筆財產,人們或許以為他會縱情於榮華富貴之中,一無所為。但他不想成為一個酒囊飯袋,不想一生碌碌無為,他要致力於科學研究。時間是有限的財富,他為自己早上睡懶覺浪費時間而苦惱,他決心破除這個壞習慣。習慣是一種力量,要破除它談何容易。他鬥爭了一段時期,但毫無成效,早上仍然起不來。他隻得叫他的傭人約瑟夫來幫忙。隻要約瑟夫能在早上六點鍾以前把他弄起來就獎給約瑟夫一克朗,但當約瑟夫早上去叫他時,他或者以生病作為借口,或者因吵醒他的睡眠而假裝生氣。當伯爵最後起來之後,又大聲喝斥約瑟夫讓他睡懶覺,而沒有把他準時叫起來。這下這個貼身男仆鐵下心來要賺那一克朗了,他再也不顧布恩的可憐巴巴的懇求、也不在乎他的威脅,他一次又一次地強迫布恩這位主人在六點之前起床。有一次,布恩無論如何都不肯起來,任憑約瑟夫怎麼弄,他都賴在床上。約瑟夫想,不動點真格的,恐怕不會成功。他把一盆冰水放在被窩裏,這一招馬上見效。通過約瑟夫的種種努力,布恩終於克服了睡懶覺的習慣,布恩對約瑟夫的幫助一直心存感激,他常說他還欠約瑟夫三、四卷自然史呢。

四十年來,布恩一直在他的桌旁從九點一直工作到兩點,然後又從晚上五點工作到九點,他天天如此,從不間斷。久而久之,這成了他的習慣,幾十年如一日,習慣真是一種力量。他在自傳中寫道,工作是他的生命的組成部分。從事學術研究則是他發乎內心的樂趣;一直到他的事業輝煌的最後時刻,他還常常說,他多麼希望為了自己的事業再奉獻幾年。他是一位很有良心的作家,他總是以最佳方式把最珍貴的思想奉獻給讀者,他討厭虛偽、做作、無病呻吟。他對於他著作中的每一個字都仔細推敲,對每一段文字都認真潤色,直到內容與形式完美後——他才滿意。他寫作《自然史的變遷》,先後不少於十一次,才自感滿意。他對每一部著作都深思熟慮,從不馬虎,他從事著述五十年來,一直如此。他對任何細節從不馬虎,事無大小,都是如此,他還常說,天才就是有條有理,一絲不苟。作為一個偉大的作家,他的成功就在於象蜜蜂一樣不停地勞作,永無止息,春蠶到死絲方盡,老牛未逝仍耕田。正如邁登·勒克觀察所言:“布恩的成功最明白無誤地表明天才就在於把全部精力專注於某一特定的目標。當布恩完成他的第一部著作的寫作時,他已十分疲憊不堪。但他強迫他自己再回到原作上來,一個字一個字地推敲、潤色,一直到他感到滿意為止。他的成功是這樣換來的。”

3.殘疾不可悲,行動可彌補生理缺陷

已故的威廉·波裏索,也就是《十二個以人力勝天的人》一書的作者,曾經這樣說過:“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要把你的收入拿來算做資本。任何一個傻子都會這樣做,但真正重要的事是要從你的損失裏獲利。這就需要有才智才行,而這一點也正是一個聰明人和一個傻子的實在區別。”

波裏索說這段話的時候,剛在一次火車失事中摔斷了一條腿。可是卡耐基還知道一個斷掉兩條腿的人,也能把負變正。他的名字叫班·符特生。卡耐基是在喬治亞州大西洋城一家旅館的電梯裏碰到他的。在卡耐基踏入電梯的時候,注意到這個看上去非常開心的人,兩條腿都斷了,坐在一張放在電梯角落裏的輪椅上。當電梯停在他要去的那一層樓時,他很開心地問卡耐基是否可以往旁邊讓一下,讓他轉動他的椅子。“真對不起,”他說,“這樣麻煩你”。——他說這話的時候臉上露出一種非常溫暖的微笑。

當卡耐基離開電梯回到房間之後,除了想起這個很開心的跛子,什麼其他別的事情都不能思考。於是去找他,請他說說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