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最有可能(2 / 2)

“這道門的門鎖,乍一看很好,又沒有被破壞,沒有內部人參與的話,怎麼可能進得去呢?其實不然,這種門的門鎖,我們現在通俗的稱之為A型鎖。這種鎖,十年前算是非常好的鎖,沒有鑰匙基本沒有可能打開。如果一旦將防盜鎖開啟的話,就算用工具硬撬,也要花費很大的功夫才撬得開,門會被破壞得非常嚴重。十年後的今天,這種A型鎖,在專業開鎖人士看來,要打開非常的簡單。高手可以在十秒鍾之內就輕鬆打開,再差的,三四分鍾也足以。”

“打開它的原理非常簡單,隻需要一個鑰匙磨具,再加上一點平常大家都能經常見到的小東西,就可以很輕鬆的打開。(這裏因為涉及一些專業機密,具體打開房門的方法本人不方便在此透露。)打開之後,門鎖從表麵上來看是完好的,而且,要打開房門,依然還得用原來的鑰匙,用別的鑰匙根本無法打開。但實際上,鎖的內部鎖芯已經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極其輕微的破壞。隻不過,破壞的嚴重程度,與開鎖的這個人有很大的關係。”

“而現場的這道門鎖,就是被人用這種方法打開的。表麵上看是毫無痕跡,但其實它的內部,大有痕跡可循。打開這道門的人,應該是此道中水平至少在中等左右的人,很可能曾經就是一個專門幫人開鎖的鎖匠。也就是說,作案人裏麵,有一個會專業開鎖的開鎖人。”

“接下來,我們來看發現保險櫃的現場。這個現場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遭到了一些破壞,但我也可以確定,保險櫃是抬到了這個地方,才被撬開的。之前我不是說過,打開房門的開鎖人隻有中等水平。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就是因為這個人隻有能力打開那種A型鎖,而這種保險櫃的鎖更加的複雜,他根本沒有能力打開。所以,隻能選擇用最原始最粗魯的辦法:用撬棍撬開。”

“現場的保險櫃上發現的撬壓痕跡,我們可以確定是兩種撬壓工具形成的。兩種撬壓工具都是撬棍,但是有一大一小,刃口有一鈍一銳。小的撬棍刃口比較銳利,用來闊大縫隙,大的撬棍刃口比較粗鈍,是主要的撬壓工具,真正要想撬開保險櫃,就得靠這根大的撬棍。從這裏我們也可以看出,撬壓工具也非常專業,隻有專門幹這類案子的人,才會使用這兩種撬棍。現場保險櫃上的撬壓痕跡並不多,痕跡不多,卻足夠將保險櫃撬開,更能說明,嫌疑人的手段很專業。”

“從撬壓痕跡麵的深淺來看,痕跡很深,能在保險櫃的鑄鐵上留下如此深的痕跡,說明這個人的力氣很大。還有,保險櫃旁邊有一個棉墊子,這個東西,原來是放在財務室裏墊在凳子上的,也被嫌疑人順手帶到了第二現場。這個墊子,肯定不會是嫌疑人作案的時候,累了休息拿來墊屁股坐的。它的真正用途,是幫助減少撬保險櫃時候發出的聲響。”

“工具專業、手段專業,力氣又很大,從這幾點來分析,可以看出,撬保險櫃的這個人,是此道高手。下步,我們很有必要將全省重點人員庫裏,有撬盜保險櫃作案前科的人進行大量的排查,此人很有可能有作案的前科。”

“在保險櫃上,我們發現了少量的指紋,但更多的,還是一些手套觸摸的痕跡以及一些細微的纖維。從這點來看,我個人非常傾向作案的嫌疑人是戴手套作案的,這些指紋,應該是校長和財務員留下的。但不管怎麼樣,下步我需要將校長和財務員的指紋采集進行比對。如果上麵留下的指紋,能夠將這三個人的排除,那就很有可能是其中的某一位嫌疑人,沒帶手套或者忘記帶手套而留下的,這個案子的偵破希望就會更大。”

“我們再看一下從財務室到發現保險櫃的地方,我用步測的方式測量了一下,雖然算不得非常的準確,但這之間的距離,我敢肯定,絕對不會低於一百米。而現場的兩個保險櫃,我們也測試了一下重量,小的這個保險櫃我們兩個人可以勉強抬起來,但要我們抬著走一百多米,這就很難做到。另外這個大的保險櫃,我們需要三個人才能抬得動,但很難移動多遠的位置。由此,我分析,做這起案子的嫌疑人,之前都從事過重體力的勞動,農村在工地上打工或者在礦井裏挖礦的這類人最有可能。”

“作案人數方麵,現場遺留的痕跡非常有限,而且遭到了一些破壞,從痕跡上無法確定。我個人認為,人數太多的話,目標太大,也不利於事後贓款的分配,應該不會太多。但要完成這整個作案過程,也不會太少,應該不會超過四個人,在我看來,三個人作案的可能性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