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初夏。
在華夏國專屬南方的某個省,某個市,某個鎮的一處偏僻的農村,這裏條件很是落後,這一點從村裏的沙泥路就能看出來。好在,這裏空氣清新,環境優美,人們過的生活雖然拮據,但還不至於要挖樹根才能徹底填飽肚子。
一處空闊的地盤這,有四條小巷子,這裏居住著接近二十戶人家。在這四條小巷子的左邊,對麵,則是一條連通的河。這條河連通著榕江,河水清澈,深有四五米,站在河邊,偶爾能見水裏的魚群歡快的嬉戲著。而在這條河的四周,每天都會有大人,十多歲的小孩到河裏遊泳;至於一些婦人,則會在河邊洗衣服。畢竟,那個時候還沒有洗衣機。
即使有,以這裏的條件,也有很多戶人家買不起。
一個麵色剛毅,眼中偶爾有精光流轉,一頭三七分向右發型的一米五幾少年站在居中巷子的三層岩石台階最前麵。他眉中似有憂色的看著遠處,時不時深吸一口氣,似乎心思很煩亂。
少年叫黃武烈。是的,這個村,甚至這個鎮隻有一個姓,黃姓。一旦有外來人,幾乎很容易就傳遍大街小巷。
此刻,黃武烈滿腔熱血,腦子裏幾乎都是想著如何才能賺錢。說起來,黃武烈這一代,活得很艱苦,怎麼個艱苦法,下來就請大家瞪大雙眼,欣賞以下的內容。
黃武烈現在的父親,並不是親生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他父親便得了闌尾炎,痛死去世了。在六十、七十年代,闌尾炎並不能根治,因為那個時候醫學有限,再加上老一代的人們生活的地方是農村,除了一些私人診所外,並沒有正規的大醫院。隻不過,私人醫生醫術有限,而且還是苟延殘喘的中醫,更就難治療闌尾炎這樣的手術。
母親為了生計,迫不得已改嫁。如今十多年過去,黃武烈現在的父親,又跟他母親生了一男一女,名義上,他們跟黃武烈是兄弟,兄妹。隻不過,他現在的父親太過偏心,思想頑固,對黃武烈的存在並不放在心上。畢竟不是親生的,在那個重男輕女的年代,又怎麼可能當成親生兒子那樣對待呢?
十六歲,在農村,已經是有家室的人了。隻要過了十五歲的成人禮,便可通過媒婆介紹結婚生子。黃武烈雖然還沒有結婚,但這陣子,他母親已經在找媒婆幫他物色人選。不過,此時的黃武烈根本沒那心思,所以相親的時候,很多次都是他自己攪和了。原因是他不想那麼早結婚,以及那些跟他相親的女生看不上眼,所以就黃了。
三天後,黃武烈找到了一份工作。在他們這個年代,工作是很少有工錢的,特別還是在農村這一塊。不過,雖然沒有工錢,但最少有食物,比如魚肉,豬肉,蔬菜等,這對於黃武烈來說,已經是一份很值得的工作了。要知道,能吃得上魚肉豬肉的,無一不是有點本錢的人,但他們家,自然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