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禪林僧寶傳者。宋宣和初。新昌覺範禪師之所次也。覺範嚐讀唐宋高僧傳。以道宣精於律、而文非所長。讚寧博於學、而識幾於暗。其於為書、往往如戶昏按撿。不可以屬讀。乃慨然有誌於論述。凡經行諸方。見夫博大秀傑之衲。能袒肩以荷大法者。必手錄而藏之。後居湘西之穀山、遂盡發所藏。依仿司馬遷史傳、各為讚辭。合八十有一人、分為三十卷。而題以今名。亦既鋟梓以傳。積有歲月、二十年來。南北兵興、在在焚毀。是書之存、十不一二。南宗禪師定公、時住大慈名刹。
慨念末學晚輩、不見至道之大全。古人之大體。因取其書、重刊而廣布之。且以序文屬予、俾書始末、傳之永久。古者左史記言、右史記事。而言為尚書、事為春秋。遷蓋因之以作史記、而言與事具焉。覺範是書、既編五宗之訓言。複著諸老之行事。
而於世係入道之由。臨終明驗之際。無不謹書而備錄。蓋聽言以事觀。既書其所言、固當兼錄其行事。覺範可謂得遷之矩度矣。而或者則曰:遷蓋世間之言。而覺範則出世間者也。出世間之道、以心而傳心。彼言語文字、非道之至也。於此而不能以無滯。則自心光明、且因之而壅蔽。其於道乎、何有是大不。
然為佛氏之學者。固非即言語文字以為道。而亦非離言語文字以入道。觀夫從上西竺東震諸師。固有兼通三藏、力弘心宗者矣。若馬鳴龍樹、永嘉圭峰是也。學者苟不致力於斯。而徒以 撥去言語文字為禪。冥心默照為妙。則先佛之微言。宗師之規範、或幾乎熄矣。覺範為是懼而此書。南宗亦為是懼而布之。
欲使天下禪林、鹹法前輩之宗綱。而所言所履。與傳八十一人者、同歸於一道。則是書之流傳、豈曰小補之哉。傳曰: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又曰: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後之覽者勉之哉。
重刻禪林僧寶傳序
摩竭掩室、毗耶杜口。以真際離文字故。自曹溪滴水、派別五家。建立綱宗、開示方便。法源一□、波流益洪。同歸薩婆若海。然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從古明大法人。莫非瑰瑋傑特之材。不受世間繩束。是以披緇祝發、周遊參請。
必至於發明已事而後已。蓋有或因言而悟入。或目擊而道存。
一刹那間、轉凡成聖。時節因緣、各自不同。苟非具載本末。
則後學無所考證。此僧寶傳之所由作也。是書之傳有年矣。白璧繅藉、見出愛慕。舊藏在廬阜、後失於回祿。錢塘風篁山之僧廣遇、慮其湮沒。即舊本校讎鋟梓、以與諸方共之。十餘年而書始成。其用心亦勤矣。魏亭趙元藻、一見遇於湖山之上。
慧炬相燭、袖其書以歸。囑予為一轉語。予與遇未覿麵。今披是書、知其誌趣、千裏同風。且見遇覺範。與八十一人者、把臂並行。若有因書省發、得意忘言。即同入此道場。則靈山一會、儼然未散。不為分外。寶慶丁亥中春上浣。
臨川張宏敬書。
禪林僧寶傳引
????覺範謂餘曰。自達磨之來、六傳至夫鑒。鑒之後析為二宗。其一為石頭。雲門曹洞法眼宗之。其一為馬祖。臨濟溈仰宗之。是為五家宗派。嘉佑中、達觀曇 穎禪師。嚐為之傳、載其機緣語句。而略其始終行事之跡。德洪以謂、影由形生、響逐聲起。既載其言、則入道之緣、臨終之效。有不可唐捐者。遂盡掇遺編別記。苴以諸方宿衲之傳。又自嘉佑至政和。取雲門臨濟兩家之裔。嶄然絕出者、合八十有一人。各為傳而係之、以讚、分為三十卷。書成於湘西之南台。目之曰《禪林僧寶傳》。幸為我作文、以弁其首。餘索其書而觀之。其識達、其學詣。其言 恢而正、其事簡而完。其辭精微而華暢。其旨廣大空寂、窅然而深矣。其才則宗 門之遷固也。使八十一人者、布在方冊。芒寒色正、燁如五緯之麗天。人皆仰之、 或由此書也。夫覺範初閱汾陽昭語、脫然有省。而印可於雲庵真淨。嚐涉患難瀕 九死。口絕怨言、麵無不足之色。其發為文章者。蓋其緒餘土苴雲。
????宣和六年三月甲子。長沙侯延慶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