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撫州曹山本寂禪師、青原六世
禪師諱躭章、泉州莆田黃氏子。幼而奇逸。為書生不甘處俗。年十九棄家、入福州靈石山。六年乃剃發受具。鹹通初、至高安、謁悟本禪師價公。依止十餘年。價以為類巳、堪任大法。於是名冠叢林。將辭去、價曰。三更當來、授汝曲折。時矮師叔者知之。蒲伏繩床下、價不知也。中夜授章、先雲岩所付寶鏡三昧。五位顯訣、三種滲漏畢、再拜趨出。矮師叔引頸呼曰:洞山禪入我手矣。價大驚曰:盜法倒屙無及矣。後皆如所言。寶鏡三昧、其詞曰。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其善保護。銀碗盛雪、明月藏鷺。類之弗齊、混則知處。意不在言、來機亦赴。動成窠臼、差落顧佇。背觸俱非、如大火聚。
但形文采、即屬染汙。夜半正明、天曉不露。為物作則、用拔諸苦。雖非有為、不是無語。如臨寶鏡、形影相睹。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如世嬰兒、五相完具。不去不來、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無句。終必得物、語未正故。重離六爻、偏正回互。
疊而為三、變盡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剛杵。正中妙挾、敲唱雙舉。通宗通塗、挾帶挾路。錯然則吉、不可犯忤。天真而妙、不屬迷悟。因緣時節、寂然昭著。細入無間、大絕方所。毫忽 之差、不應律呂。今有頓漸、緣立宗趣。宗趣分矣、即是規矩。
宗通趣極、真常流注。外寂中搖、係駒伏鼠。先聖悲之、為法檀度。隨其顛倒、以緇為素。顛倒想滅、肯心自許。要合古轍、請觀前古。佛道垂成、十劫觀樹。如虎之缺、如馬之馬。以有下劣、寶幾珍禦。以有驚異、黧奴白牯。羿以巧力、射中百步。
箭鋒相直、巧力何預。木人方歌、石兒起舞。非情識到、甯容思慮。臣奉於君、子順於父。不順非孝、不奉非輔。潛行密用、如愚若魯。但能相續、名主中主。五位君臣偈。其詞曰: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識。隱隱猶懷昔日嫌。偏中正、失曉老婆逢古鏡。分明覿麵更無真。休更迷頭猶認影。
正中來、無中有路出塵埃。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
偏中至、兩刃交鋒要回避。好手還同火裏蓮。宛然自有衝天氣。
兼中到、不落有無誰敢和。人人盡欲出常流。折合終歸炭裏坐。
三種滲漏、其詞曰。一見滲漏。謂機不離位、墮在毒海。二情滲漏、謂智常向背、見處偏枯。三語滲漏。謂體妙失宗、機昧終始。學者濁智流轉、不出此三種。綱要偈三首。其一名敲倡俱行。偈曰:金針雙鎖備、挾路隱全該。寶印當空妙、重重錦縫開。其二名金鎖玄路。偈曰:交互明中暗、功齊轉覺難。力窮尋進退、金鎖網鞔鞔。其三名理事不涉、偈曰:理事俱不涉、回照絕幽微。背風無巧拙、電火爍難追。黎明章出山。造曹溪禮祖塔。自螺川還止臨川。有佳山水、因定居焉。以誌慕六祖、乃名山為曹。示眾曰:僧家在此等衣線下。理須會通向上事、莫作等閑。若也承當處分明、即轉他諸聖。向自己背後、方得自由。若也轉不得。直饒學得十成、卻須向他背後叉手。說什麼大話。若轉得自己、則一切粗重境來。皆作得主宰。假如泥裏倒地、亦作得主宰。如有僧問藥山曰。三乘教中、還有祖意也無。答曰有。曰既有、達摩又來作麼。答曰:隻為有、所以 來。豈非作得主宰、轉得歸自己乎。如經曰: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言。劫者滯也。謂之十成、亦曰斷滲漏也。隻是十道頭絕矣。不忘大果。故雲守住躭著。
名為取次承當、不分貴賤。我常見叢林、好論一般兩般。還能成立得事麼。此等但是說向去事路布。汝不見南泉曰。饒汝十成、猶較王老師、一線道也。大難。事到此、直須子細始得。
明白自在。不論天堂地獄、餓鬼畜生。但是一切處不移易。元是舊時人、隻是不行舊時路。若有忻心、還成滯著。若脫得、揀什麼。古德雲、隻恐不得輪迥。汝道作麼生。隻如今人、說個淨潔處。愛說向去事、此病最難治。若是世間粗重事、卻是輕。淨潔病為重。隻如佛味祖味、盡為滯著。先師曰:擬心是犯戒。若也得味是破齋。且喚什麼作味。隻是佛味祖味。才有忻心、便是犯戒。若也如今說破齋破戒。即今三羯磨時、早破了也。若是粗重貪癡。雖難斷卻是輕。若也無為無事淨潔、此乃重、無以加也。祖師出世、亦隻為這個。亦不獨為汝。今時莫作等閑。黧奴白牯修行卻快。不是有禪有道。如汝種種馳求。覓佛覓祖、乃至菩提涅磐。幾時休歇成辨乎。皆是生滅心。
所以不如黧奴白牯、兀兀無知。不知佛、不知祖。乃至菩提涅槃、及以善惡因果。但饑來吃草、渴來飲水。若能恁麼、不愁不成辨。不見道計較不成。是以知有、乃能披毛戴角。牽犁拽耒、得此便宜、始較些子。不見彌勒阿□、及諸妙喜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