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發展的概念
有關經濟結構的理論是研究產業結構的指導思想。回顧經濟學說的發展史,法國重農學派代表魁奈首先開了從結構方麵研究國民經濟活動的先河。他在《經濟表》中,首次把農業與工業之間的流通看作是社會再生產過程的基本要素,從而為產業結構分析打下了初步基礎。後來李斯特、瓦爾拉斯、馬歇爾等人也都從不同的角度對結構問題作了探索。馬克思關於社會生產兩大部類以及各部門之門均衡發展的理論,精辟地分析了產業結構及其變動的規律,是產業結構理論的基本淵源之一。本章主要介紹討論馬克思主義的產業結構理論、西方的產業結構理論以及中國學者在產業結構理論方麵的探索。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有關理論
(一)有關概念
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文獻裏,“產業”一詞是指從事物質生產和再生產的工業部門或行業,而目前的產業的概念已從物質生產部門擴展到非物質生產部門。就一般理論意義而言,產業是指從事國民經濟中從事同一性質的生產或其他社會經濟活動的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的總和,即在社會分工條件下的國民經濟各部門。
關於“經濟結構”的概念,馬克思有過全麵、深刻的論述。他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誌為轉移的關係,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係。這些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這一論述強調了經濟結構是生產關係結構。而馬克思的另一論述則更準確全麵地表述了經濟結構的含義:“社會生產過程既是人類生活的物質生存條件的生產過程,又是—個在曆史上經濟上獨特的生產關係中進行的過程,是生產和再生產著這些生產關係本身,因而生產和再生產著這個過程的承擔者、他們的物質生存條件和他們的互相關係即他們的—定的社會經濟形式的過程。因為.這種生產的承擔者對自然的關係以及他們互相之間的關係,他們借以進行生產的各種關係的總和,就是從社會經濟結構方麵來看的社會。”馬克思把經濟結構視為人與人和人與自然雙重關係的總和,即隱蔽結構和實體結構的總和,是全麵而又深刻的。
馬克思在具體考察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過程時,按照實物形態,把社會的總產品(社會的總生產)分成兩大部類:“I.生產資料:具有必須進入或至少能夠進入生產消費的形式的商品,II.消費資料:具有進入資本家階級和工人階級的個人消費的形式的商品。這兩個部類中,每一部類擁有的所有不同生產部門,總合起來都形成一個單一的大的生產部門:一個是生產資料的生產部門,另一個是消費資料的生產部門。兩個生產部門各自使用的全部資本,都形成社會資本的一個特殊的大部類”。
社會生產分為兩大部類的理論,是馬克思再生產理論的重要前提和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對馬克思主義以前的經濟學的重大突破和創新。但是,馬克思提出的兩大部類僅指物質生產部門,不包括非物質生產部門。因此,以兩大部類理論為前提雖然可以揭示社會再生產運動的總規律,但不能揭示產業結構演變的一般規律。
(二)三個基本理論
1、結構均衡理論
馬克思在考察社會總產品的實物構成後,又分析了它的價值構成,提出這兩大部類每一部類生產的全部年產品的價值都分成3部分:c——生產消耗掉,並轉移到產品中去的不變資本v——補償預付可變資本;m——超過可變資本而形成剩餘價值的部分。馬克思在分析社會再生產的條件時,說明了各個產業部門應均衡發展。
在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第I部類的可變資本加剩餘價值必須和第II部類的不變資本相等,即I(v十m)=II c。據此可引中出兩個公式,即I (c十v十m)=Ic十II c和II (c十v十m)=I (v十m)十II(v十m)。這就是說,從實物形態上看,第I部類所生產的生產資料的總量應等於兩大部類在生產中所消耗的生產資料之和;第II部類所生產的消費資料的總量,應等於兩大部類所需要的消費資料之和。如果這些平衡不能實現,簡單再生產便無法進行。
在擴大再生產條件下,兩大部類的生產仍要保持平衡.以保證社會產品的實現。擴大再生產的條件可表述為:
(1)I(c十v十m)=I(c十△c)十II(c十△c),即第I部類產品在補償兩大部類生產資料消耗後的餘額與兩大部類追加的生產資料相等。
(2)II (c十v十m)=I (v十△v十m/x)十I (v十△v十m/x),即第II部類產品在補償兩大部類現有生活消費後的餘額與兩大部類因擴大再生產而增加的消費需要相等。
馬克思關於兩大部類均衡發展的抽象分析,闡明了社會再生產實現的條件。但在現實生活中,產業部門不像兩大部類那麼簡單明了,產業結構中包括了多種產業部門之間相互提供中間產品的錯綜複雜的聯係。因此,運用馬克思的結構均衡理論難以描述這種產業之間多部門的投入產出聯係。
2、生產資科生產優先增長理論
馬克思的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的規律是在分析了兩大部類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係的同時提出來的。他指出:“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投在機器和原料上的資本部分在增加,花在工資上的資本部分在減少,這是不容爭辯的事實。”“隨著機器體係的每一進步,由機器、原料等構成的不變資本部分不斷增加,而用於勞動力的可變資本部分則不斷減少”。
列寧把馬克思的上述思想和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理論以及再生產公式相結合,提出了在技術進步條件下,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的規律。他的結論是,在擴大再生產過程中,“增長最快的是製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其次是製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最慢的是消費資料生產。”
後來,人們把主要生產生產資料的工業稱為重工業,把主要提供生活消費品的工業稱為輕工業。因此,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規律,又稱為優先發展重工業的規律。
馬克思和列寧關於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理論被後來的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所證實。但必須注意到這種理論的成立是有前提的:①重工業化和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相聯係;②重工業的優先發展不應犧牲消費資料的生產;③在存在對外貿易的條件下,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並不—定必須同時實現重工業化。
3、結構調整機製理論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闡述了價值規律的發展形態即生產價格規律在調節和平衡社會各生產部門的比例關係中發揮作用的過程。認為部門之間的競爭形成了平均利潤率,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價值規律就以生產價格規律的形式發生作用。生產價格規律通過市場價格圍繞生產價格波動,自發地調節生產要素在不同部門之間的流入和流出,這便是結構調整的市場機製。
馬克思同時還認為生產價格規律的自發作用導致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和經濟危機,從而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和結構失衡。因此,他主張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以後,不能再要商品、貨幣、市場,生產價格規律不再發揮作用,而是以產品經濟、計劃經濟取代商品經濟、市場經濟,通過計劃調節生產要素在不同部門之間的流入和流出。思格斯、列寧的思想在這—點上與馬克思是一致的。這便是結構調整的計劃機製。
馬克思認為生產價格規律調整產業結構的局限性是完全正確的,但他因此完全否定生產價格規律對社會主義國家調整產業結構的作用是不完全正確的。實際上,生產價格規律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經濟規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價格規律對於結構的調整作用是通過價格變動實現的。價格的變動引導生產要素按比例地分配到不同的生產部門去,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促使產業結構優化。當然,為了彌補生產價格規律的局限性,政府有必要運用計劃、財稅、金融等手段加強對國民經濟運行的宏觀調控,以保證產業結構優化目標的實現。
西方經濟學的有關理論
結構理論研究的目的在於揭示結構演變的趨勢,並指導結構調整實踐。所以,上世紀初西方國家的經濟學者開始了產業結構理論的研究,著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威廉·配第、科林·克拉克、庫茲涅茨、霍夫曼、列昂惕夫、斯密、李嘉圖、赫克歇爾、俄林和錢納裏等等。戰後日本產業結構理論的發展與突破,大大豐富了產業結構理論研究的內容。無論在應用性理論方而還是在方法論方麵都有很大的創新,而且形成了—個比較完整的理論體係。不僅體現出日本的所謂“混合經濟”即市場經濟與政府幹預、政府計劃相結合的特點,而且還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一躍升居發達國家前列的重要成功經驗之—。同樣,法國工業產業結構理論研究也結合了自已的國情,在70年代初蓬勃興起,運用中觀分析的另一新方法淪,突破了英美產業研究的理論體係,也開始引起產業結構理論界學者的注目與重視。下邊我們對這些理論作一介紹和討論。
(一)結構演變趨勢理論
結構演變趨勢理論可根據是否考慮外貿因素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分為封閉型產業結構理論和開放型產業結構理論。
1、封閉型產業結構理論
(1)配第——克拉克定理
最早注意到產業結構演變趨勢的是英國經濟學家威廉·配第。他在《政治算術》這部名著中,比較了英國農民的收入和船員的收入,發現後者是前者的十倍;他還發現荷蘭的人均國民收入比其他歐洲國家要高。據此,他得出結論:“比起農業來,工業的收入多,而商業的收入又比工業多。””這一發現被稱為配第定理。配第定理揭示了結構演變和經濟發展的基本方向。但是,威廉·配第未能看到結構變動和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內在關聯。1940年英國經濟學家克拉克在出版的《經濟進步的條件》一書中,通過開創性的統計分析和研究,揭示了人均國民收入水平與結構變動的內在關聯,得出的結論是:隨著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當人均國民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時.勞動力便向第三產業轉移。勞動力在不同產業之間流動的原因在於各產業之間收入的相對差異。這個結論發展了配第定理,後來被稱為“配第——克拉克定理”。
配第——克拉克定理主要是指出了在經濟發展中勞動力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產業分布結構的演變規律。而且,還指出勞動力分布結構變化的動因是產業之間在經濟發展中產生的相對收入的差異。
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在繼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深入到研究第一、二、三次產業所實現的國民收入的比例關係及其變化上來,弄清了國民收入在三次產業分布狀況的變化趨勢,把它同勞動力分布狀況的變化趨勢結合起來,進行了深化產業結構演變的動因的分析。庫茨涅茲擅長國民經濟統計,特別是國民收入的統計。因此,在西方經濟學界獲得過“GNP之父”的美名。1949年和1954年他曾分別出任美國統計學會會長和美國經濟學會會長。1971年出了他在研究產業結構理論方麵的成就,獲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對上述產業結構理論研究之成果,主要記述於《現代經濟增長》和《各國經濟增長的數量方圓》等著述中。他進一步收集和整理了20多個國家的龐大數據,對一些國家,如對英國的統計資料追溯到了19世紀初;據此,從國民收入和勞動力在產業問的分布這兩個方麵,對伴隨經濟發展的產業結構變化作了分析研究。庫茨涅茲把第一、二、三次產業分別稱為“農業部門”、“工業部門”和“服務部門”。這三個部門具體包括的產業是:從勞動力結構和部門產值結構兩個方麵,對人均產值與結構變動的關係作了更為徹底的考察。經過對57個國家的原始資料進行了處理,並作了截麵分析和時間序列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在按人口平均產值的較低組距內(70美元一300美元),農業部門的份額顯著下降.非農業部門的份額則相應地大幅度上升,但其內部(工業與服務業之問)的結構變動不大。在按人口平均產值的較高水平組距內(300美元一1000美元),農業部門的份額與非農業部門份額之間變動不大,但非農業部門內部的結構變化則比較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