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發展的概念(3)(2 / 3)

(三)產業內容調整

1、我國產業結構的突出矛盾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世紀,抑製通貨膨脹、實現總量平衡的宏觀調控任務,已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目標。但與此同時,經濟生活中的結構性矛盾主要是產業結構的矛盾相對突出出來。

(1)農業基礎仍然薄弱,農民收入增長緩慢。

近幾年,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很快,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產量不斷提高,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生產條件得到改善。但是,從總體來看,農此的基礎還很薄弱,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還不強。由於人均耕地少,勞動力富餘等原因,農業生產的效益比較低,農民收入增長較慢。這是當前國民經濟中一個帶有根本性的結構矛盾,它影響著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麵。

一方麵,由於人均耕地少,農業的勞動生產率低,隨著生產成本的不斷上升,農民從事種植業的收入不能增加。雖然國家采取了敞開收購糧食和實行保護價格等措施,遏製了糧食市場價格的下跌,但從全國看,農民從糧食增產中得到的純收入增加不多。據統計,1997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比1996年僅增長4.6%,低於前兩年的增長速度。

另一方麵,由於農民收入增長饅,限製了農民擴大購買生活消費品和生產資料的能力。1997年,農民的消費性支出比上年增長2.9%,如果扣除價格因素,僅增長0.4%。這是一個值得高度重視的問題。占人口總數70%和勞動力總數55%的農民收人提高慢,製約了工業和服務業的市場,不利於國民經濟順暢循環。

(2)基礎設施發展不足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

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對國民經濟的瓶頸製約有明顯緩解,有的地區還出現相對寬鬆的狀況。但從全國來看,供水、供電、交通,特別是城市交通和長途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還不很完善,有些地區的矛盾還比較尖銳。例如,華北、兩北等地區缺水較為嚴重,影響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全國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缺水,有108座嚴重缺水。近幾年,由於空調器等電器的用電負荷增加,現有電網無法承受,電網的改造任務日益突出出來。這是國民經濟中的又一結構性矛盾。

(3)加工工業水平低,市場有效需求不足。

我國加工工業不僅質量和效益水平低,而且人均數量水平也不高。我國加工工業的規模迅速擴大,生產能力和產量也增長較快。從目前的供求關係看,多數產品供大於求,生產能力不能充分發揮.但按人均產量我國的水平仍然較低。據統計,除水泥等少數產品外,我國加工產品的人均產量還都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比發達國家差距更大。例如,纖維(包括天然和合成纖維),我國人均6.54公斤,世界平均是7.45公斤;乙烯,中國人均2.46公斤,世界平均水平是12.34公斤;電,中國人均878千瓦時,世界平均水平2220千瓦時、美國超過1.2萬千瓦時,日本是7260千瓦時;電冰箱,我國每萬人平均產量75台,世界平均水平是96台;彩電,我國每萬人平均產量172台,世界平均水平194台。當前生產能力與能夠實現的有效需求不平衡,這是又一個比較突出的結構性矛盾。從長遠看,我國工業品的市場還有很大潛力,如何挖掘這個市場潛力,是我們麵臨的迫切任務。

(4)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後。

我國第三產業在就業中已經發揮了主渠道的作用,1996年第三產業新增從業人員1050萬人,而第二產業隻增加550萬人,第一產業減少了700萬人。但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始終上得不快,目前隻有30%多一點。第三產業投入少見效快,近幾年來得到各級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的鼓勵和支持,體製和政策障礙逐步得到克服,但其創造的產值增長還不夠快,比重提高的幅度還不夠大。目前,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50%左右,發達國家是60%一70%,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在40%以上,我國是第三產業比重過低的為數不多的國家之一。

當然,從技術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地區產業結構上,還存在著許多矛盾。但產業結構中最為突出的是以上四個矛盾。認真研究和分析這些矛盾,提出解決矛盾的出路和對策,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才能取得更大的進展。

2、產業結構調整主要方向

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狀況,充分考慮世界科學技術加快發展和國際經濟結構加速重組的趨勢,著眼於全麵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效益,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具體看,十五大確定的產業結構調整方向是:

(1)堅持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確保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收入增加。

黨的十五大報告,重申了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以及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各項措施。同時,對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提出了新的任務,主要是“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的機製,推進農業向商品化、專業化、現代化轉變“。也提出“搞好小城鎮規劃建設”。這是黨中央對農村工作提出的重要方針。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產區進一步發展的方向。以吉林和黑龍江為例,這兩個省都是我國農業大省和產糧大省。1996年兩省糧食產量占到全國的十分之一。多年來,“糧食大省、工業小省和財政窮省”一直困擾著兩省。現在通過發展糧食加工和後續產業,開辟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新路子,給全省的發展帶來了生機和希望。

小城鎮建設是城鄉經濟結構調整的結合部。我國城市化的水平,目前不到30%,在世界上也是低水平的。目前世界平均水平是50%,發達國家達到70%多。積極移妥地搞好小城鎮的規劃和建設,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城市化道路,也是我們麵臨的一個重要任務。把農業產業化經營、鄉鎮企業的布局調整和小城鎮的規劃建設很好地結合起來,不僅將極大地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而且將進一步促進城鄉經濟交流,對工業和城市經濟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小城鎮發展了,農村商業服務業、交通運輸業、通信業、教育、衛生、文化體育事業的發展都將有了依托和基礎條件。這對於根本改變農村麵貌,創造繁榮文明的新農村都有很大的作用。

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還有一項重要任務,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從根本上扭轉靠天吃飯的局麵,控製住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要加大林業建設的力度,加快植樹造林,特別是大江大河中上遊地區的水土保持和流域綜合治理。

(2)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

能源、交通和通信等基礎設施,是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和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誌,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進行規劃和給予支持的重點,也是電子、機械、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高新技術綜合運用的主要領域。基礎設施的完善,不僅為汽車、飛機、船舶、電話、計算機的使用創造了條件,而且也為一係列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市場。因此,根據國民經濟發展對基礎設施的需要,不斷完善各種基礎設施,是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任務。

電力設施,要進一步加強電網改造,降低電網損耗,提高電網運行的安全性和經濟性,逐步淘汰耗能高、汙染大的小機組發展大功率機組。交通和通信,要完善網絡,進一步挖掘潛力,提高其效益。

(3)加大調整改造加工工業的力度,振興支柱產業,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目前,加工工業的生產能力已經很大.但許多產品的質量、檔次還不適應市場需要,產品的生產由於規模小、能耗高、用人多,造成成本高,缺乏競爭力。因此,十五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大加工工業調整改造的力度。調整的方向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適應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開發和生產適銷對路的工業消費品。

食品、紡織、輕工、電子、機械、化工、建樹、醫藥等,要根據市場需求,有針對性地開發和生產適應不同消費層次,不同消費需求的產品。目前,由於收入水平和結構的變動,消費需求呈現多樣化的局麵。現在市場既有對高檔名牌產品的需求,也有對物美價廉產品的需求。隻有麵向市場,認真研究需求,才能生產出適銷對路的產品。

第二,適應多元化的國際市場,促進機電、輕紡產品的出口創彙。

今後,除了需要增加高技術產品的出口外,在出口上,要轉向以質取勝和市場多元化,避免單純地擴大數量和單一市場的貿易磨擦。輕紡產品要從目前依靠擴大數量轉為主要依靠提高產品質量,提高單位產品創彙能力上。1995年,我國噸纖維產品的創彙額僅為1萬美元.如果提高到1.5萬美元,就可以在不增加數量的前提下,較多地增加出口創彙。機電產品則要采取措施,擴大成套設備的出口。

第三,采用先進技術,努力開發重化工產品和輕工原料產品。

大型成套設備、精密機械、合成材料、有機化工原料、紙漿等產品,在國民經濟中用途廣泛,需求量大,但我國生產能力仍有不足,目前進口數量大的,主要是這幾類產品。因此,通過現有企業的改建和擴建,挖潛增能,是大有可為的。認真做好這項工作.對我困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將產生重大影響。對此,國家已作7規劃和部署,如水火電發電設備製造企業的改造,石油化工基地的建設,大型紙業基地的建設等。

第四,要以節能降耗、提高質量和增加品種為重點,改善原材料產品的結構。

鋼鐵、水泥、化工等產品,目前生產能力較大。關鍵是品種結構不合理,生產耗能大,產品質量差。因此,要加強原材料工業的技術進步,調整產品結構、降低能耗、提高質量,減少汙染,節約用水用地。

第五,要突出重點,發展一批高技術產業及產品。

要根據市場需要,選準方向,通過引進技術和自主開發,在電子、新材料、生物工程、新能源、節能環保、航天航空等領域,發展一批目前市場急需,又力所能及的新產業。

(4)鼓勵和引導第三產業加快發展。

旅遊業、房地產業、生活服務業的發展迅速,今後可以加快發展。信息、谘詢、科技、文化、體育等行業,也已經開始走土產業化的道路,發展的前景是好的。

(5)促進地區經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

目前,地區經濟和產業結構出現了新的變化,東部沿海地區繼續發展,中部地區的發展超過全國平均發展速度,西部地區加快了發展的速度。尤其是長江經濟帶,中部五省等地區,發展更快一點。這與國家加強對中西部地區支持的力度,加快了一批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和資源開發項目的建設,有很大關係,也是各地發揮優勢的結果。中西部地區基建投資的增長速度,超過全國平均增長速度。這說明,投資結構變動是向中西部地區傾斜的。按照十五大報告重申的促進地區經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的要求,各地區在全國的統一規劃和政策下,選準自身位置,明確努力的方向,地區結構的改善將會出現新的麵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