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適應市場需求的自協調能力
市場經濟下經濟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因此,產業結構作為一個資源轉換係統,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它的產出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從而,對市場需求的適應程度,就成為判斷一個產業結構是否合理的標準之一。
由於市場的需求是經常不斷地在變化著的,而在作為資源轉換器的產業結構中,形成其主要產出能力的資產存量結構卻有著相當的剛性,產業結構並不能完全地、及時地滿足市場的需求。因此,合理的產業結構對市場需求適應程度的要求往往是表現為其產出應對市場需求有相當的彈性。也就是說,合理的產業結構應當具有較強的自協調能力,當產業結構係統的產出不滿足市場需求時,能通過係統的自協調機製,迅速調整產出結構,使其適應市場的需求。
3、總量偏差與結構偏差
為進一步對產業結構與市場需求適應程度的關係進行分析,了解所謂“總量偏差”和“結構偏差”的概念是很有必要的。我們已經說過,產業結構一般並不能完全地、及時地滿足市場的需求。也即是說,對作為資源轉換器的產業結構而言,其產出結構與市場的需求結構之間,總是存在著一定的偏差。這些偏差通常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總量偏差;另一種為結構偏差。二者的關係是,當存在總量偏差時,一定有結構偏差;當總量平衡時,結構則不一定平衡;而結構平衡時,總量則一定平衡。
因此,在產業結構適應市場需求的關係上,解決結構偏差是關鍵。因為結構平衡了,總量也就自然而然地平衡了。這就要求我們在考慮產業結構的合理化時,應充分注重各產業之間的結構關係以及主要的產品結構關係。
產業結構在適應市場需求的過程中,為解決結構偏差的矛盾,必然有一個資源再配置和重組的過程,因此就必然存在著一定的時滯。又由於市場需求的多變性,在產業結構適應市場需求的過程中,往往是舊的結構偏差尚未解決,新的結構偏差又已產生。“偏差一協調”過程成為了一個水無止境的循環。產業結構的合理化過程,從某一側麵來講,就是不斷地解決偏差與協調的過程,所以從這意義來講,追求靜態的、暫時的結構平衡是沒有意義的。
從動態的、長遠的觀點來看,總量平衡則是一個反映宏觀經濟狀況的重要指示器,在市場經濟中,結構偏差往往是通過總量偏差來反映的。因此,從解決結構偏差的過程來看,總量的平衡既是解決結構偏差的結果,同時又是解決結構偏差的重要前提。
4、需求變動導向下的傾斜
市場需求是經常變化的,決定資源配置傾斜趨勢的一個客觀因素是需求變動。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傾斜趨勢的幾個決定因素的作用特點是有所不同的。趕超型工業化中的後發優勢是一種自始至終起作用的背景性因素,技術進步和需求變動的作用則時強時弱,彼此交錯,造成的後果也比較具體。從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有的時期技術進步的影響較為突出,而有的時期需求變動的影響則較為突出,也有二者的影響同時都較強的時期。下邊側重從需求變動對傾斜趨勢的影響方麵考察我國經濟發展過程。
(1)消費需求變動與資源傾斜配置
資源配置直接地是為了發展生產,而發展生產又是為了滿足消費。不斷滿足自身的消費需求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而要滿足這一需求則要通過社會物質生產所創造的產品供給。從長期看,生產決定消費,一定社會的需求不可能超越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既定的產業結構和產出總量直接製約著社會需求的結構和水平。但從短期看,社會的有效供給結構總是由實際需求結構決定的。社會的需求結構主要取決於社會的收入水平和價格結構,收入和價格的變動會引起需求的變動。此外,需求變動還受消費政策、消費時尚等因素的影響。著名的恩格爾定律,反映了需求結構與收入水平的內在變動關係。
需求變動影響資源配置的方向和規模。由需求變動到資源配置變動的傳導機製表現為:需求擴大——產品價格上漲——產業收益率提高——資源投入增加——生產規模擴大——供給增加。這個傳導過程的反向也是成立的。但無論從需求變動到資源配置的傳導過程所包括的環節有多少、機理有多複雜,某一產品的需求擴大總是會引起資源配置向生產該產品的產業傾斜的。
在產業政策或計劃調撥對資源配置起調節作用的情況下,需求擴大可以不經過價格上漲和收益率提高就能夠導致資源傾斜配置,從而作到擴大生產,增加供給。甚至在產品價格和產業收益率都較低的時候,僅僅依靠指令性計劃的調撥,產業也能增加投入,擴大生產。此時,如果產品價格低於生產成本,產量越大虧損也就越多,產業的生產經營隻能靠政策性貼補來維持。於是,對這種產業來說,傾斜與虧損“相安無事”,超前增長與收益遞減“並行不悖”。這是我國重工業等一些行業的發展過程中屢見不鮮的事實。這種現象在典型的市場經濟中是不會發生的,它是計劃經濟或政府幹預較強的經濟條件下的特有現象。作為引起這種現象的啟動因素的需求,並不是一般的消費需求,而是特種需求。這一特種需求往往來自國家和民族興旺所要求的整體利益,或者來自社會文明進步所涉及的長遠考慮,並依靠非經濟手段強製地推行,因而帶有超經濟的性質。
資源配置的傾斜趨勢往往既不是單一地由需求變動決定,也不是單一地由技術進步決定,而是同時取決於兩種因素的作用。因為,需求變動與技術進步之間行著密切的內在聯係。首先,需求變動影響技術進步的方向和速度。所謂技術進步,是指技術在合目的性方向上的變化。而這裏的合目的性主要是指符合社會需求,從而增進人民的福利。因此,需求變動決定技術進步的方向可以說是技術進步的應有之意。不僅如此,技術進步的快慢也受需求變動的影響。—般來說,社會需求較大的產業部門其技術進步也較快。因為這種產業往往是經濟發展的關鍵部門。其次,技術進步影響需求結構的變動趨勢和需求總量的擴張。技術革命創造的新產品可以改變消費的對象和方式,引起需求的結構變動構變動;技術革新可以降低物耗、減少成本,從而進一步擴大需求。對於生產供給來說,技術進步是比起需求變動更為直接的能動的促進因素。
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需求變動對傾斜趨勢的影響在各個時期有所不同。改革以前超經濟需求的影響較為突出,改革以來一般消費需求的影響較為突出。
(2)超經濟需求對傾斜的影響
任何一種社會活動都需消耗一定的物質資料,而這些物質資料隻能由物質生產部門供給。相對於生產供給而言,需求的形成不僅源於消費動機,而且還源於政治、文化、軍事、乃至意識形態等各種動機。這後一類動機的預期目標顯然超出了經濟領域,但由後一類動機決定的需求卻成為影響資源配置和經濟發展的一種因素,因此可稱之為超經濟需求。這一概念與西方經濟學的“政府購買”不同,後者專指政府用在商品與勞務上的公共支出。超經濟需求雖然也與政府經濟行為密切相關,但它可以不通過政府的購買行為,而采取指令或號召的形式直接動員並配置資源。從這種需求所要達到的超經濟性預期目標,以及為此而采取約非市場化非貨幣化的手段看,超經濟需求不是規範意義上的需求。但從這種需求對資源配置和經濟流程的啟動作用,以及滿足這種需求將使社會總產品的一部分在非經濟領域被消費掉等角度看,超經濟需求又與其他社會需求有相同之處。
在戰爭年代的各國經濟中,超經濟需求的影響是常見的。而在和平年代,隻有那些在高度集中的傳統體製下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裏,超經濟需求的影響才比較突出,超經濟需求對資源配置的作用相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但是,從我國的曆史經驗看,因為超經濟需求往往與過多的指令性計劃、產業政策失誤以及“左”的指導思想相聯係,所以對傾斜趨勢產生的是不良影響。在“大躍進”和“文化革命”兩個時期的資源傾斜配置狀態中.可以看到這種不良影響的集中表現。
超經濟需求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反映了經濟領域和非經濟領域的一種聯係。問題隻是在於如何使超經濟需求合理化,使它不致於幹擾資源傾斜配置的效益和結構轉變的進程。在我國經濟發展的各個時期,包括發展效果較好的“一五”和“六五”時期,一直都有超經濟需求存在。但由於在這兩個時期它較為合理,當時的超經濟需求就表現為能夠使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相互協調的保障性因素。
(3)消費需求對傾斜的影響
回顧我國經濟發展40年曆程,消費需求對結構轉變的影響在改革前後兩個階段有著明顯的不同。改革以前階段消費水平提高非常慢,長期被壓抑在很低的水平上,成為輕工業發展滯後的一個重要因素;改革以來消費水平迅速提高,消費結構劇烈變動,又成為輕工業超前發展的強大拉動力量。
社會主義國家在工業化之初,暫時適當地抑製近期消費,注重長遠發展,適當增加積累,無疑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對中國這樣一個“一窮二白”的農業大國來說,建立獨立的工業體係,盡快發展生產,在工業化初期更顯得特別重要。但是,積累和消費的關係內含著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的矛盾,提高積累率代表長期經濟增長和遠期消費增進,為此必須付出的代價便是對近期消費的節製。但是,問題在於實行高積累、低消費的期限不能太長甚至於無限期。因為到了一定時點,依靠高積累支撐的長期增長應該能夠彌補抑製短期消費的損失,否則,若使專製消費永久化,則勢必會反過來阻礙經濟增長。我國“文化革命”時期的事實證明了消費對增長的這種製約作用。當時,實行“先生產、後生活”的方針,靠犧牲消費來支撐經濟增長。全民所有製職工年平均貨幣收入由1965年的652元,下降到1976年的605元,降低了7.8%。這樣就使經濟增長失去了動力源,失去了消費需求對資源配置和結構轉變的拉力。
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消費需求變動對傾斜趨勢的影響直到改革以後才逐漸得到強化,其原因主要在於收入的增加。消費是收入的函數,收入增加是消費提高的啟動點。l978年以來國民可支配收入結構及其變動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在1979—1934年,農民收入持續高速增長,年均遞增17.2%,這不僅是建國以來從未有過的,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收入變動的這種態勢,必然要引起消費需求的迅速擴大。還有國外的高消費模式對我國產生示範性影響,年輕人作為新—代家庭生活的決策主體,正在改變著傳統消費習慣,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些因素都影響到改革以來我國消費需求的變動,從而影響到傾斜的特征和結構轉變的進程。
綜上所述,從決定傾斜趨勢的客觀因素看,改革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在需求變動對傾斜趨勢的影響方麵,不合理的超經濟需求的消極作用得到了限製,消費需求迅速擴張並以空前的巨大力量拉動輕工業和第三產業超前發展,使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傾斜狀態發生了深刻的曆史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