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工業產業經濟學家認為,工業經濟學應研究整個工業產業體係,因而工業產業分析應能解釋工業產業體係的所有動態的現象,並提供工業產業政策的理論依據。為了分析工業產業體係,需要分割次產業體係。以什麼單位來分割? 或者說怎樣確定基本的信息單位呢? 長期以來,經濟理論學界也在努力尋求一個適合於分拆的中間層次。在工業產業實踐上,企業通常是按照一個中間層次(部門)來判定具體戰略及政策,國家政府也常常在這一水平層次上進行幹預。盡管這種以部門作為管理中間層次仍然作為一種基本方法,但這種方法己引起越來越多的批評。部門是指產同樣產品和運用同樣技術的企業的總體,但是由於產品差別、廣告作用等不同,產品都在不同程度上成了異質的,按同質的基礎來歸組企業就沒有太大意義了。此外,近年來,隨著國際競爭的加劇,工業技術改造的廣度導致工業產業分析越來越重於企業的戰略策略行為。對企業來說,一些環境的經濟條件比之於產品性質要顯得更為重要。因此,法國工業產業經濟學家,尤其是國家統計部門及經濟研究院等單位,開始嚐試按一些新的標準來總合企業,大體上有如下三種方式:
(1)將傳統的部門歸類為“大行業”。在國民核算的框架內將傳統的部門重新組織,形成大行業。標役大致有如下幾條:
①按生產的用途來重組。部門被劃分為三種類型:中間產品類型,設備產品類型及消費產品類型。這種重組方法往往在國家統計及經濟研究院中普遍采用。
②按競爭條件來重組。將具有同樣的市場條件和經濟活動受同樣的外界限製的部門加以分類。例如按國際競爭力強弱來將部門分類。
③按不同部門的經濟和財經行為加以分類。例如資本實力的強弱來分類。
(2)按生產係列來確定行業。生產體係是存在相互交換的關係的行業的總體。從經濟的角度,有人提出大係列的概念,認為除通訊、能源和化學工業以外,所有活動部門屆於設備產品係列、或屬於日常消費生產係列。而日常消獎品生產係列又分為3個次係列:服裝、食品及出版業。還有人運用更複雜的方法,將交換關係最密切、並從最終產品的需求變化反映相似的行業歸為一類,構成19個係列。
(3)按照特定的標準來劃分新行業。例如有人主張以企業的策略和實績來作為劃分行業的標準。有人則把企業按兩個特點來歸類:一是按籌資的結構,即自有資金和外部資金的比例;二是按經營成本的結構.即工資成本和物化成本的結構。有人將3627個企業分別按資金密集程度和總贏利等指標分為19個組。這種劃分有助於研究一些特殊問題,但仍然算不上代替傳統的產業分類法。
法國學派工業產業結構研究並不很成熟,隻是就個別特殊問題的處理上有一定的具體做法。然而,把出發點放在中觀層次來分析問題,這引起不少產業結構理論研究者的重視。
9、結構演變模式
產業結構演變有三種模式.即雁行形態發展模式、產品循環研環發展模式和同時開發發展模式。
10、雁行形態發展模式
前麵提高的“動態比較費用論”隻是從理論上論證了後進國的幼小產業可以通過國家政府扶持而得到發展,以實現產業結構的高度化,而日本經濟學家赤鬆的“雁行形態說”著重解決了在實踐中如何具體實施這一問題。
赤鬆通過對日本棉紡工業的發展史進行深入研究,於1960年提出了產業發展的“雁行形態發展模式”。 赤鬆認為,後進國的產業趕超先進國的產業時,是以雁行形態來發展的。日本在19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現代化的棉紡工業尚未發展起來。因此,向西方實行門戶開放的日本,就出現了西方棉紡產品大量湧入日本市場的現象。西方棉紡產品的湧入迅速開拓了日本棉紡產品市場,並使這一市場不斷擴大,這一棉紡產品市場的形成,為日本國內棉紡工業的發展準備了市場條件。這時,近代技術和低工資成本相結合的本國棉紡工業便脫穎而出,並逐漸使其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當本國的棉紡工業的規模達到了一定程度後,規模經濟得到了充分利用,就必然會使生產成本大大下降。由於後起國具有低工資優勢,因而使日本的棉紡產品獲得了價格上的國際競爭力。這樣一來,就形成了棉紡產品出口的新局麵,而國際市場的開拓又將使棉紡工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中國學者的有關理論
我國學者在以馬克思主義的結構理論為指導的基礎上,借鑒西方結構理論的合理內核,並緊密聯係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實踐,對結構理論的發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我國學者對結構理論發展的研究大體可歸納為趨勢分析、機理分忻、現狀分析和關聯分析四個方麵。
1、趨勢分析論
我國學者統計歸納了本國結構演變的原始數據,通過相比較分析,研究了產業結構演進的—般規律,得出了一些與西方學者不同的結論。
(1)我國產業結構的演變無論從就業構成還是從產值構成看,都是與配第—億拉克定理基本吻合的。與西方結構演變不同的是,中國的產業結構演變極其緩慢,且就業結構與產值結構的變動呈明顯的非相關性。造成這種非相關性的根源在於市場的行政的機製。
(2)在我國的工業化進程中,霍夫曼比例總體上是下降的,但霍夫曼比例的變動在改革前和改革後具有不同的特點。1952年以淨產值計算的霍夫曼比例為I.35,1960年下降到o.47,1978年回升到o.63,但從平均數看1961年至1978年比1953年至1960年又降低了o.15,把霍夫曼比例的降低速度與人均收入水平和工業化進程聯係起來考察,我國改革前的重工業化速度是明顯過快的。從國際比較看,我國的霍夫曼比例值大大低於全部發展中國家以及亞洲國家在同樣年份的平均數。改革以來,我國霍夫曼比例的變動出現了新情況。1979年至1990年與1951年至1978年相比,以淨產值計算的比例值略有下降,而以總產使計算的比例值卻明顯上升。淨產值比例主要反映了產出結構的關係,總產值值卻明顯上升。淨產值比例主要反映了產出結構的關係,總產值比例則較多地反映了投入結構的問題。把兩個方麵綜合起來看,改革以來的重工業化過程處於相對穩定狀態。從12年來的階段性數字看,我國的霍夫曼比例變動不大,也表明了重工業化趨勢的消失。
(3)中國學者把錢納裏“發展型式”理論的“標準結構”和一些國家的產業結構進行了比較,發現“標準結構”不能作為衡量一國產業結構狀況的標準。“標準結構”與實際產業結構狀況的偏差,既依賴於各國資源稟賦的差異,又與社會製度相關。在國家所有製占主導地位的經濟中,政府動員和集中資源的能力很強,從而資源配置就可能向基礎正業、重工業傾斜,而在私有製占主導地位的發展中國家.資源的所有權比較分散、市場體係又不很健全和發達,投資周期長的工業就顯得風險過大,從而在這些國家裏,輕工業、傳統服務業的比重高也就具有很充足的理由,顯然上述兩類國家很難有共同的發展型式。”
(4)我國學者分析了各類經濟周期中產業結構變動的一般規律,以及周期波動影響產業結構變動的內在機製,並分析了我國的經濟周期對產業結構的影響。
2、機理分析論
中國學者研究了產業結構狀態及其變動對經濟增長的效應,並揭示了結構效應得以實現的機製性條件。
對產業結構機理作出係統分析的是周振華。他在《現代經濟增長中的結構效應》一文中,采用係統研究方法,不僅考察其內部結構,而且考察其與外界變量的關係;不僅把其作為動態係統研究,而且把其作為開放係統處理。因此,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麵揭示了結構關聯效應、結構彈性效應、結構成長效應和結構開放揭示了結構關聯效應、結構彈性效應、結構成長效應和結構開放效應。
該書首先在高度抽象的產業結構內部關聯的層麵,以投入產出的中間產品運動為其分析模型.具體考察技術矩陣水平、產業關聯規模和結構聚合質量的狀態及其變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揭示結構關聯效應。然後,引入最終需求變量,把開式投入產出模型轉換為閉式投入產出模型,從國民產品運動的角度考察作為供給方麵的產業結構對需求結構變動的反應程度(即結構彈性),及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揭示結構彈性效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把產業結構作為動態係統處理,引入資源結構、分配結構的新變量.分析其與整個外部環境交互作用中的動態成長過程,考察結構轉換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揭示結構成長效應。最後,產業結構機理分析從封閉條件走向開放條件,以國際產業聯係模型來考察國內產業結構參與國際產業分工的程度和類型.及其對國內經濟增長的影響,揭示結構開放效應。
3、現狀分析論
我國學者運用統計分析法,實證描述法和經驗估計法,研究了我國產業結構的實際狀況及其存在的問題,井找出了產業結構問題的症結所在。
(1)利用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和比較勞動生產率結構兩個指標,可得出我國產業結構效益和經濟增長質量低下的結論;依據衡量產業結構狀況的效益標難,產業結構效益低下說明我國的產業結構存在失衡。
(2)我國產業結構失衡的根本原因在於國有企業至今仍未成為結構調整的主體。企業的主體化和結構調整觀既要依賴企業製度創新,又需要創造一些外部條件,如健全市場經濟運行裁體、轉變政府職能、完善社會保障製度等。
(3)從就業結構和產值結構兩個方麵考察和比較我國產業結構高度及其演變過程,結論是我國無論是就業結構還是產值結構都大體相當於發達國家上世紀末20世紀初的結構高度。就我國工業間結構本身的高度而言,其結構水平仍大致相當於世界工業發達國家20世紀初期前後、即工業化進程第一 階段結束至第二階段開始時的工業結構水平。
4、關聯分析論
在馬克思主義再生產理論的基本原理中道指導下形成的我國產業部門結構的基本原理與方法。主要是關於產業部門結構發展變化與直接關聯因素之間的相互依存、互為因果關係的原理與方法。
圍繞產業部門結構發展變化規律這個中心,有科技進步、社會供給結構、社會需求結構和國外的供給與需求四大類直接關聯的因素。這四大類直接關聯因素影響並決定著產業部門結構的發展變化規律;反過來,產業部門結構的發展變化也影響和決定著這四大類直接關聯因素。總之,產業部門結構的發展變化與四大類直接關聯因素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互為因果的辯證統一的關係,以及影響和決定產業部門結構發展變化方向的內因和外因。
對於產業部門結構和整個產業結構的影響因素的分析,國內外主耍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是單因素論,另—是多因素論。單因素論又分為兩類:一類認為,產業結構是生產力範疇,科學技術和生產力是影響產業結構的基本因素。一類認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唯一動力就是科學技術,經濟結構和整個社會結構的變化,也完全是由技術的應用引起的,與所有製和生產方式無關。而這後一類看法正是西方未來主義的觀點。
產業結構概念框架
(一)產業的組織理論
產業組織理論是現代西方經濟學在分折現實經濟問題中不斷發展起來的,產業組織理論以同一商品市場的企業關係結構為對象,主要分析研究企業關係結構的狀況和性質,產業內企業關係結構(產業組織)對產業的經濟效益的影響,以及這種關係結構的發展規律,並為產業組織趨向合理提出方向和途徑。
產業組織理論是產業經濟學的各領域中定型較晚的部分。然而,從它的理論淵源來看,可追溯到A.馬歇爾(A1fred Marshall,1842一1924)的經濟理論。馬歇爾在他的《經濟學原理》一書中,在論及生產要素問題時,在薩伊的勞動、資本和土地生產三要素說上,獨出心哉地提出了第四生產要素,即“組織”。在當時,馬歇爾使用的“組織”概念裏,既包括了企業內的組織形態,也包括著產業內企業之間的組織形態,還包括了產業之間的組織形態,其至還包括國家組織等等。而後來的所謂產業組織理論,正是從研究其中的第二個組織形態,即產業內企業之間的關係形態發展起來的。是由梅森(E.S.Mason)及其弟子貝恩完成的。
馬歇爾之所以要把‘組織”作為生產的第四要素,是因為他在研究分工與機器、某一地區特定產業的集中、大規模生產及企業的經營管理、企業形態等等問題時,觸及了“規模經濟”問題。規模經濟,通俗地說。是大量生產帶來的好處。顯然,這種好處是和“組織”直接相關的。同時,馬歇爾還注意到,追求規模經濟的結果是壟斷的發展,而壟斷是阻斷價格機製的作用的罪魁。壟斷使價格受到人為因素的控製,扼殺自由競爭這一經濟運動的原動力,使經濟活動失去活力,破壞資源的合理分配。這樣,在馬歇爾那裏,規模經濟和壟斷的弊病就成了一對難解難分的予盾,以致後人稱這對矛盾為“馬歇爾衝突”。麵對這對難解難分的予盾,以及如何使規模經濟與競爭活力保持某種程度的均衡,馬歇爾本人未能提出令人信服的觀點和解決的辦法。但是,就是在20世紀20年代未曾觸發過有關“馬歇爾衝突”的一場論爭中,競爭的活力和規模經濟兩者的關係,正是現代產業組織理論所要探索的核心論題。出於馬歇爾是產業組織概念最初的提出者及對其中內在矛盾的揭示者,因此,許多產業組織論者都把馬歇爾作為產業組織論的先驅。
到了20世紀初,卡特爾、托拉斯等壟斷組織和形式已有了相當的發展,壟斷、壟斷寡頭的統治已經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的普遍現象了。因此,壟斷問題吸引了許多經濟學家的關心和矚目。1933年英國經濟學家羅賓森(J.Robinson)總結了有關“馬歇爾衝突”的論爭以來的理論探討,寫出了《不完全競爭的經濟學》一書。
但是,現代流行的產業組織理論的是在美國發展起來的。務實的美國人從現實的經濟問題和壟斷的弊端出發,開始了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美國產業組織理論的鼻祖是張伯倫(E.H.Chamberlin)。張伯倫於1933年出版了《壟斷競爭的理論》(The Theory of Monopolic Competition,1933)——書。在其中張伯倫以具體的、現實的企業在活動的市場取代了理論上的抽象的市場概念,以壟斷因素的強弱程度為根據,對市場形態進行了分類,突破了要麼競爭,要麼壟斷的框框。將完全競爭到一家壟斷之間的各種市場形態作了區分,並分別研究了價格機製在其中所發揮的具體作用。
美國是西方世界中最早製定反托拉斯法規的國家。美國的第一部反托拉斯法——謝爾曼法(Sherman Act)是在1890年頒布的。由於實施該法的需要,在美國積累了許多產業組織狀況的實際調查資料。同時,反托拉斯法的立法和執法,也需要經濟理論上的支持。因此,產業組織理論在美國的突起。
梅森和貝思承襲了上述一係列理論研究,提出了現代產業組織理論的三個基本範疇:市場結構(MarketStructure)、市場行為(Market Conduct)和市場成果(MarketPerformance)並把這三個範疇和國家在這個問題上的公共政策,即產業組織政策聯係起來,規範了產業組織理論的理論體係。
這個理論體係是由貝恩、凱夫斯及其他人開創研究並逐漸完善起來的。在以後的發展中,不同學派都采用各自的方法思路來研究產業組織理論。如芝加哥學派在邏輯演繹體係上比較重視價格理論的應用研究,斯蒂格勒等人都把產業組織理論視為價格理論的邏輯延伸,比較注重實證性研究,從而較少依賴結構式體係來分析。同時,產業組織理論研究日益向定量化方麵發展,近年來的研究也采用統計檢驗的分析方法,來說明產業內企業間的行為與效果差異。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產業組織理論研究的基本範疇也在不斷發展,這主要是威廉姆森、阿爾欽(ArmenAlchian)等人根據大量的調查資料,從內部結構——企業的組織——組織的分析思路開拓產業組織理論研究的另一新領域。
雖然這些分析研究的基本思路有許多不同的地方,但它們所探求的問題是相同的,大致反映為以下幾個問題:一是什麼因素決定著市場組織差異;二是什麼因素引起企業間(或產業間)利潤率的差異;三是在何等程度上,企業結構本身能夠決定其產品選擇、市場營銷方法、訂價策略及其它企業行為的其它範疇。不同的研究隻不過反映著不同側的重點而已。有的注重由於成本差異而產生的利潤,有的重視合並;有的側重產業規模的差異,而有的卻注意了決定投資和技術革新的因素。
經典產業組織理論的基本內容要包括有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及市場績效以及公共政策等基本範疇,而現代產業組織理論研究涉及到從壟斷理論到公共企業,配置論到對研究與開發進行稅收、補貼的效應分析,以及一個國家中每一主要產業助產業研究等龐大內容。這裏的研究仍隻局限於產業內企業間的關係結構上。與產業結構研究相比,它隻是一個局部範圍罷了。
1、經典產業組織理論
(1)市場結構
市場結構是決定產業組織的競爭性質的基本因素,它是規定構成市場的賣者(企業)相互之間、買者相互之間以及賣者和買者集團之間等諸關係的因素及其特征。決定市場結構的主要因素是市場集中度、產品差別化和進入壁壘:
①市場集中度
市場集中度是表示在具體某個產業或市場中,賣者或買者具有什麼樣的相對的規模結構的指標。衡量集中度大體有兩種指標。
絕對集中度指標。即在規模(如以銷售額為依據)上處於前幾名企業的市場占有率;或在某一百分比(如占60%)的市場占有率之內的最大規模企業的數目。絕對集中度指標難以看清產業全部企業的規模分布狀況。
相對集中度指標。即反映產業內企業的規模分布狀況的市場集中度指標。常用洛倫茨曲線(Loren。Curve)和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表示。此外,還有試圖以單一指數反映集中度的指標,比如赫希曼一赫佛因德指數(Hirschman—HcrfindahlLndex)、羅森布拉斯指數(Roscnbluth lndex)等等。
決定某產業賣者集中程度的高低的最基本的因素是該產業的市場規模和規模經濟的關係。任何賣者(企業)在競爭的壓力之下,都希望把自己的企業規模擴展到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和流通費用達到最小的水平(即最佳規模),簡單地說.每個企業都在追求規模經濟。然而,每個產業的市場規模都不是無限的。這樣,有限的市場規模和企業追求規模經濟的動向碰在一起,必然造成生產的集中,企業數目的減少。在不同的產業裏,由於利用規模經濟的可能性存在著差異,因此,往往在不同的產業裏賣者集中程度也是有差別的。
但是,影響企業規模(即賣者集中)的因素不僅是規模經濟,還有其他因素。美國貝恩進一 步考察了除規模經濟以外促進集中和阻止集中的因素。
促進集中的因素有:一是企業趨向壟斷的意問。企業總是力圖采取減少競爭對手,提高本企業在該產業的相對地位,限製產業內的競爭行為。二是企業的推銷活動。企業為了獲得產品差別化的好處而采取的推銷政策.也會促進企業規模的巨大化。三是進人壁壘。如果產業內的少數企業對現實的潛在的新對手,長期占有技術壟斷、資源壟斷以及買者對本企業產品的很強的偏好等等方麵的戰略優勢,則這種優勢會成為其他企業進入該產業的壁壘。這種壁壘一般保護該產業保持穩定的寡頭壟斷的統治狀態。四是金融上的原因。通過合並企業能夠獲得更高利潤的金融機構,將推動企業的合並。或者擁有大量多餘資金的企業.作為一種投資的方法收買他企業。這些活動就是所謂金融上的因素的例子。再比如,大企業利用比中小企業較易獲得貸款的便利,加速本企業規模的擴張。這也是一種金融上的因素的表現。
阻止集中的因素有:一是市場的擴大。伴隨著經濟增長的市場的擴大,是一種抵消由於企業合並和大企業內部膨脹而形成的集中趨勢的一種因素。二是維護企業主權。往往讓渡企業經營主權是當事人不情願的,這種抵抗也是阻止企業合並的因素。
上邊是從經濟上來考察有關影響集中的種種因素,但是,除了經濟上的因素外還有人為的因素,即國家政策和法製的原因。比如反托拉斯法是一種體現國家維護競爭的政策,在某種程度上可成為阻止集中的一種因素。而專利法是維護技術壟斷的法律,將促成技術上的“進入壁壘”。保護關稅法、限製外資的法律等等是限製外國競爭者的法律。還有政府的訂貨、稅製上的優待措施等,也會成為促進集中的因素。
②產品差別化
產品差別化是企業在經營上的一種手法,是指同一產業內不同企業生產的同商品,由於在質量、款式、性能、銷售服務、信息提供和消費者偏好等方麵存在著差異,從而導致產品間替代的不完全性的狀況。以便買者將它同其他經營同類產品的企業相區別,並以此在爭奪市場的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比如,企業可以通過各種方法使消費者專用某一牌子的牙膏,專買某一牌子的手表、自行車、電視機等等,以至專愛到某商店買東西,專愛吃某館子的菜等等.都是產品差別化的表現。總之,產品差別化使同一產業內的不同企業的產品減少了可替代性。這意味著該產業市場的壟斷因素增強。
對處於競爭中的以追求最大限度利潤為目的的企業而言,產品差別化是其企業活動的一個重要內容。造成產品差別化的方法,大致有如下幾種:
第一,變產品的物理特性。產品用途基本相同,但改進產品的款式、質量、性能、外觀和包裝等,往往伴隨著加速固定資產更新和工藝技術更新的激烈競爭。
第二,大力開展研究與開發。研究與開發的有效開展,又要求企業規模大到足夠的程度。
第三,利用廣告。產品差別化往往並不真正是由於質量上乘、款式新穎造成的,而與消費者對不同廠家的產品心理上的印象有關。尤其對購買次數不多的商品.像耐用消費品,很多人並不真正了解它的性能。因此,廣告對左右消費者的心理有很大的影響。一般地說,廣告有兩大類,一類是提供產品性能方麵信息的廣告,另一類是鼓動性和反複刺激消費者印象的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