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證分析(3 / 3)

第四個五年計劃(1977—1981)的目的,是按照“增長、均衡、效率”的原則,確立“自立經濟結構”。具體內容包括:①產業結構的現代化;②國際收支的平衡;③糧食基本自給;④地區內積累作為主要投資來源;⑤實現充分就業。

由於1979年開始的世界性第二次能源危機的衝擊和韓國各種內部矛盾的激化,這個時期進行得並不順利。從各部門看,農業發展比較緩慢,年均增長率僅為1%,製造業增長為10%,並達到計劃中預定的15%的目標。

為了擺脫困境,韓國政府反省了過去的產業政策,開始進行新的產業結構調整。這次調整的中心內容是在繼續保持某些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優勢的同時,加速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向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的轉變。

第五個五年計劃(1982—1986)期間,韓國開始實行把“政府主導型”經濟過渡到“民間主導型”經濟,把政府積權幹預經濟改為放手由市場自動調節。計劃的重點是改善國際收支,調整國民經濟,使其結構合理化,擴大社會開發等。

第六個五年計劃(1987—1991)期間,韓國仍然把“調整產業結構,實行技術立國”作為基本目標之一。其總的指導思想是:適應國內外條件的變化,通過主動調整消除產業政策和產業結構上的弊病,加速由初級勞動密集、資本密集產業向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轉變,推進產業的合理化,提高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增強競爭能力,通過新的經濟起飛,由新興工業化國家向先進工業化國家邁進。其具體戰略性綜合考慮是紹持目前經濟的穩步增長並著眼於將來,①對於傳統的有堅實基礎的紡織、水泥、石油、家用電器、汽車、造船等工業,擬通過技術升級實現產品格、深加工而使之高級化、多樣化,提高國產化率和附加價值率,使它們繼續發揮出口主力產業的作用。②把尚處於引進或吸收改良階段的精密化學、精密機械、電子計算機、航空等產業,在今後相當長時期內作為主導產業加以重視和培育,使其成為20世紀末以前最大的出口產業。③把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和生物工程等新興產業作為“未來產業”。

2、產業政策

在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產業政策經常指的是政府對產業增長目標的幹預。產業政策在促進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是無可置疑的,但人們同時又認為,政府對經濟的幹預有可能導致資源配置的扭曲,影響市場機製的發揮。但在韓國發展過程中,產業政策實際上包括了更廣泛的內容,它包括促進工業化和出口的一係列措施。通過上節的分析,我們已經看到,在韓國的經濟發展中,產業政策發揮了重要作用。

按照所強調的重點的不同,韓國的產業政策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60年代的促進出口的政策,70年代促進重化工業的政策和80年代的貿易自由化和結構調整政策。

(1)出口導向的工業化過程

從60年代到70年代初,在工業化的第一階段,產業政策的主要目標是積極地促進出口。在這一階段,韓國利用了貿易、彙率、金融手段等一係列措施。促進出口的增加。以彙率改革為例,在l 961年,韓元對美元的比率從1美元兌換65韓元降到130韓元,1964年,又下降到256韓元。自此以後,彙率就一直作為促進出口的一項重要措施,直到80年代中期。對於出口企業進口原材料的關稅優惠和出口的產品的納稅減免方麵也采取了一係列優惠措施,刺激了韓國企業發展出口產品的積極性。

(2)促進重化工業發展的政策

1973年,韓國政府宣布將產業政策的重點從鼓勵出口轉到發展一些戰略產業,並在1973年到l 979娃期間執行了這一政策。這是韓國工業化過程的第二階段,韓國政府選擇鋼鐵、石油產品、機械、電子產品和運輸產業作為關鍵產業,采取了一係列商業和財政金融措施來促進這些產業的發展。韓國政府實行這種戰略轉移,有兒方麵的原因,首先是由於國際市場條件的惡化,使得韓國認識到它必須減少對進口原材料和機器設備的依賴以保證自己的比較利益。經過1973年的石油危機之後,在世界出口市場上,韓國麵臨著更嚴峻的國際競爭,尤其是日本在鋼鐵、汽車、電子等產業領域的成功,迫使韓國對於發展戰略產業予以更大的重視。同時,新的技術進步,工資水平的提高,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對於重化工產品的需求的提高等因素,都要求韓國重新調整自己在發展重化工業方麵的產業政策。

但是,戰略重點的轉移並不意味著韓國不再重視以前實行過的鼓勵出口的戰略。而是要隨著對重化工業的重視,把出口導向戰略和重化工業的發展結合起來。而不像過去那樣,僅強調輕紡工業在出口中的作用。

從l 970一1985年,農林水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迅速下降,由17.79(下降到7.736,表現了國家經濟發展的產業趨勢。製造業的比重在15年間提高了10%左右,而在製造業內部,重工業的比重在增加,輕紡工業的比重在降低,重工業在國民經濟總產值中的比重從1970年的11.晰上升為1980年的26.3%,和日本的水平相當。與此同時,輕工業的比重從24.8%下降到24.7%。整個國民經濟產業結構,出現丁和美、日等發達國家接近的趨勢。不過.在服務業方麵,韓國當時還沒有出現比重加大的明顯趨勢。

從總體上看,韓國工業化的第二期戰略是成功的,為韓國的進一步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奠定了基礎。當然,在執行過程中,也有一些負麵的影響,如由於官僚主義的判斷失誤,某些領域的投資過大,對一些關鍵產業過份鼓勵,以至於造成了某些方麵經濟發展上的不平衡。

(3)貿易自由化和產業結構調整

韓國80年代的經濟發展是伴隨著一些產業的擴張和另—些產業的收縮進行的。80年代初,韓國在國內外都麵臨著比較嚴重的問題。在國內,由於對重化工業的某些過分的財政上的支持造成了重工業發展的一些不平衡和結構扭曲.使得一部分生產能力不能充分利用,效率不高,在國際上,第二次石油危機造成的情況惡化已經開始影響韓國經濟。在這種情況下,韓國在80年代初出現了多年來的第一次負增長。在1980年到1981年間,韓國的通貨膨脹率達到了26%,隨著韓國商品國際競爭性的減弱,1980年,韓國在國際收支的經常帳戶上的收支逆差達到了53億美元。

在這種條件下,韓國采取了貿易自由化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新策略。主要目標是宏觀經濟形勢穩定,結構調整和進口自由化。宏觀調整包括傳統的貨幣和財政的緊縮政策。進口自由化包括放寬對於進口許可配額和關稅的管製。結構調整則根據韓國的實際情況,減少政府對經濟生活的幹預,擴大市場機製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鼓勵市場競爭.反對保護主義,推動各個部門平等的發展。

減少政府對經濟生活的幹預,包括減少對於資金分配的幹預,取消許多種類的優惠貸款。具體地說,包括以提高利息率的方式,減少對個別行業利息補貼,將商業銀行的股份出售給私人持般者,減少對重化工業和大企業的支持來增加對於中小企業的扶持。

在克服了80年代初期的困難之後,韓國經濟重新取得了增長的強勁勢頭。從1982年到1985年,韓國的平均經濟增長率達到了9%,從1986年到1988年,甚至超過了12%。在這些年裏,社會價格穩定,對外貿易出現盈餘,1988年,貿易盈餘達到118億美元。貿易盈餘加速了貿易自由化的過程,減少了對出口的補貼,更為重要的是改變了韓元不斷貶值的局麵,出現了升值。

3、韓國經濟的近期發展趨勢

80年代以來,韓國的政府最終消費支出是逐步下降的,但下降的幅度不大。私人消費支出下降幅度較大,從1982年的62.27%下降到1991年的56.57%。在總資本形成方麵,比重變化較大,由1982年的29.17%上升到1991年的46.12%,這說明隨著韓國經濟的發展,對於建設投資方麵的需求正在不斷增加,這對經濟發展是一個有力的推動。在出口方麵,在頭幾年,出口的比重是增加的,到1988年到達最高點,並在這一過程中使進出口逐漸由逆差變為順差,但從1988年之後又開始出現出口下降的同麵,而且重新出現了逆差。而從進口上看,比重是穩步增加的。這說明韓國的貿易自由政策已經開始發揮作用。在1985年.韓國經濟增長的速度有所降低,雖然政府和私人最終消費支出比前一年有所增長,但投資和淨出口的增長有所放慢。在l 989年,投資比起前一年幾乎沒有增長。但出口卻有很大增長。而在大多數年份,經濟增長都比較穩定。

最後,讓我們看一下在需求發生了種種變化的情況下,韓國的產業部門構成發生了些什麼變化。我們可以看出韓國近十年來各部門構成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農業、狩獵業、林業和漁業以及礦業的構成近十年來有了明顯的下降,由於資源的限製,礦業和采礦業的比重現在已經很小,但農業、獰獵業、林業和漁業在產業部門中還占一定比重,約9%。高於日本,顯示出韓國的礦業結構仍在不斷的提升過程之中。

製造業在80年代中期的比重有過—段時間的增加,但在末期則已有回落。電力、煤飛和供水業的比重變化不大。建築業在近十年發展很快,比重由l9 82年的9.05%上升到1991年的17.07%.這說明韓國投資增加促使了經濟的發展。

批發、零售貿易、餐館和旅館業和運輸、倉儲和通信的比重是逐漸下降的,但金融、保險、房地產和工商服務比重有明顯上升。社區、社會和個人服務業略有上升,從總體上看,第三產業的比重變化不大。從這一點上看,韓國的產業結構向發達國家轉化的過程,發展得並不是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