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證分析(2 / 3)

製造業和金融、保險、商業、運輸等生產率的提高和生產過程中發生的知識密集化.使直接部門的就業者有所減少,而間接部門的就業則有所增加,為直接生產企業提供服務的間接部門也隨之獲得發展。因此,隨著間接部門專業化的發展,從企業外部提供對企業內的事業所需的服務和需求也在擴大,企業部門的中間性投入中的服務投入將會增大。預計進入90年代,繼微電子之後、精密化學、精密陶瓷、高性能合金等新材料、利用生物工程製造的藥品和化學製品的生產將會有較大影響。

(2)需求動向。

在中間需求方麵:—方麵,節約資源,節省能源將會繼續得到進展.原材料和能源的投入量將會減少。另一方麵,由於微電子化而使電氣機械的投入增加,以及出於勞務化而將使以事業所服務為中心的勞務投入增加。

在最終需求方麵:對於家庭消費,基礎性的消費材料和減輕家務勞動負擔等方麵的滿足程度將會提高。今後消費的擴大,將向滿足“消遺”和“娛樂”,“迅速”和”增加自由時間”,“安全”和“舒適”等方麵發展:由於這些因素並不是各消費領域的原有機能的附加。因此,家庭消費的商品和服務結構在今後的變化,比起過去將不會很急劇。但是,作為社會全體來說,由於餘暇時間的增加和終生學習型變化等,對服務的需求將不斷擴大。

隨著住它和社會基礎設施的完善,對辦公場所的需求也在增加,因此,對建築業的需求也在擴大。私人員終消費支出在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在60%左右,這說明從根本上說,國民經濟的發展還是要靠居民的消費來推動的。但是從發展趨勢看,這一部分的比重有逐漸縮小的趨勢。政府最終消費支出約占國內生產總值支出的10%,但也在逐漸縮小,總資本形成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81年的30%增加到]990年的34%。這說明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對於投資的需求正在不斷加大。出口在80年代中期經過一段時間的回落,近些年來又開始上升,進口也有所上升,但比較穩定。

十年來,在各方麵最終需求中,作為原材料和成品庫存的儲備增加項目增長得最快,其次是總固定資本形成即投資,第三是出口和進口。這說明了日本的外向型經濟的發展,而居民消費的速度則低於投資的發展,但和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相接近,這種居民生活的改善節奏,應該說是比較合理的。政府支出增長相對來說比較慢。

(3)國際分工

由於日本的產業已經從追趕發達國家以出口為主導進行發展的階段,進入了以技術和經濟資源的積累為背景向國際發展的新階段,在國際分工中,地位也在發生變化。隨著日元的升值,東亞的新興工業國家正在對日本的產業加速追趕。同時,由於電氣機械、運輸機械等在海外的生產和從海外采購部件的進展,日本的貿易結構將會從加工貿易型向水平分工型轉變。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的製造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顯示出以下特征:一是為了應付貿易摩擦和日元升值,製造業的海外事業開始了較快的發展,許多電氣機械、汽車、機床等,正在通過海外生產實現從出口導向型向發展國際性事業方麵發展。二是在出口方麵,過去曾是出口產業的鋼鐵、造船、紡織等,隨著日元的升值、價格競爭力下降.在世界性供給過剩的影響下,開始轉為淨進口或出口大幅度減少,設備和就業結構已經開始調整。三是在國內生產總值的現價構成方麵。由於上述國際關係的變化,原材料產業的比重已經開始下降,而以電氣機械為中心的加工組裝部門的比率,在微電子化的潮流下,正在不斷提高。

從中可以看出近年來日本產業部門結構變化的情況。農業、狩獵業、林業和漁業在l0年間變化不大,從絕對數上看,隻是略有增加,而從比重上.則從4%下降到3%。礦業和采石業從總量和相對數上看,都是下降的。這是隨著日本產業結構的現代化所反映出的持征,這種趨勢目前還在不斷加強。但是,比重的下降並不說明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已經不重要,相反,日本相當重視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農產品自給是日本產業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隻是隨著其他行業的發展,它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上發生了變化。

製造業的總量增加得比較大,超過50%,但從比重上卻有所下降,由31%下降到30%。到現在為止,製造業仍然是日本國民經濟中最重要的生產部門。電力、煤氣和供水的比重比較穩定.一直保持在3%左右,這說明作為日本經濟起飛初期的第一主導產業電力等工業,始終與日本的經濟保持了同步的發展,這一點,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條很好的經驗。建築業在這個時期內有一段比重下降的階段,但從1988年後,又重新恢複了發展。這一領域發展是與資本投資聯係在一起的.在表4—7中,我們可以看到,從1982年以後,總資本形成確實經過一段低穀,然後又重新回升,而這對產業部門的產業結構,當然也會產生直接的影響。

運輸、倉儲和通信在產業部門中所占的比重,始終十分穩定,在7%左右,也和國民經濟保持了同步發展。金融、保險、房地產的工商服務以及社區、社會和個人服務業的比重是上升的,這正是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所體現出來的一個特征。即第三次產業將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加重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通過對產業部門的細分類,這一點現在看得更清楚了。在這兩個行業中,金融、保險、房地產和工商服務的比重10年間穩步上升,到1989年,上升到18%,比1981年上升了3%,1990年略有下降,仍為17%。上升更為顯著的是社區、社會和個人服務業.十年間上升了4%,這說明隨著日本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對於服務方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韓國國民生產總值部門結構分析

韓國的經濟是一個由落後國家向新興工業化國家發展的一個比較典型的範例。在韓國的經濟發展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政府產業政策的製訂一直是政府經濟政策的一個重點,這對我們很有啟發意義。在原來的亞洲四小龍中,韓國是人口最多、經濟規模最大的國家,它的經濟發展,和作為都市經濟的新加坡和香港的發展有很大的不同,它本身的經濟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體係。這樣,就給它的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在這種情況下,韓國能取得目前的成就,應該說是很不容易的。

1、不均等發展戰略和五年計劃

韓國的經濟是在朝鮮停戰以後發展起來的。在美國的扶持下,隻用了不長的時間,韓國就恢複了自己的經濟。從60年代開始,韓國進入經濟高速增長階段,從1963年到1979年,韓國的年平均經濟增長率達到了l0%,這使韓國迅速地從一個農業國發展成為一個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在這一時期,韓國製定並定成了四個五年計劃,通過對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促進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50年代,韓國雖然也曾企圖通過政府幹預發展經濟,但是並不成功。到了60年代,韓國開始實行五年計劃時,提出了“不均等發展戰略”思想。所謂不均等發展戰略,簡單地說,就是根據不同時期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的需要,有計劃地優先發展一些部門,以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在財力和物力有限的情況下,這種決策確有可取之處。

第一個五年計劃(1962一l 966)時期,韓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目標是:為了克服50年代畸形的消費性經濟結構,大力發展替代進口產業的工業部門,重點開發能源、交通和通訊等主要社會基礎設施的建設,建立肥料、水泥和紡織等工業以代替消費品的進口。在這個期間,韓國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增長情況分別為:工礦業年均增長16%,農林水產業年均增長5.3%,電力、交通及公用事業增長8.1%。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農林水產業由37.4%下降到31.7%.工礦業由19.1%上升為25.7%.電力、交通、公用事業由43.5%下降為42.6%。

第二個五年計劃(1967—1971)的基本目標是,進一步促進產業結構的現代化和自立經濟的確立。其重點是大力謀求工業結構的現代化,著手開發鋼鐵工業和石油化工工業,使韓國經濟逐步實現開放體製化,加速麵向國外的工業化過程,促進世口產品的國產化,使出口產品大幅度增加。與此同時,開始重視糧食自給和山林綠化問題。

在這個期間,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增長速度分別是:工礦業年均增長19.9%,農林水產業年均增長1.2%,社會公用事業及服務業增長l 2.5%。國民經濟結構發生明顯變化,農林水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由31.7%下降為24。2%,工礦業由25.7%上升為29.9%,社會公用事業及其他服務業由42.6%略增為45.9%。

1972年後,西方發達國家又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產業結構調整,資本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利益出現了向新興工業化國家轉移的趨勢,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受到了工資比韓國更低的東盟國家的競爭。在這神情況下,韓國決定:將重化工業定為這一階段的“成長戰略產業”,並於1973年提出了“重化工業宣言”,迅速將產業政策從輕紡“出口工業刺激型”轉變成為“重化學工業刺激型”,強化重化工業部門的優惠稅製。在重化工業政策的促進下,韓國通過第三、第四個五年計劃的實施、使其經濟的重化工業化從60年代後期的40%提高到80年代初的55%。

第三個五年計劃(1972一l 976)的中心任務是“開發農漁業經濟,迅速擴大出口,建設重化學工業”。其基本目標是:①在穩定的基礎上使經濟繼續增長,實現“增長、穩定和均衡調和”;②改善產業結構和國際收支,實現主要糧食自給。發展重化工業,確立“自立經濟結構”;③開發漢江等四大河流,擴充國內主要公路網,對土地實行綜合開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