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證分析
日本國民生產總值的部門結構分析
日本是通過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發展的一個典範。缺乏各種自然資源,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日本能夠迅速恢複經濟,並且獲得舉世矚目的經濟增長,這與其合理的產業政策是分不開的。經過50和60年代的高速經濟增長,日本終於步入了西方工業化國家的行列。從70年代開始,日本的經濟增長又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日本的經濟已經從追趕發達國家、以出口為主導進行發展的階段,進入了以技術和經濟資源的積累為基礎、向國際領先層次發展的新階段。可以說,日本經濟的成長過程,就是產業結構的變動過程,是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的過程。
在此,我們將同時地使用國內生產總值和國民生產總值兩種資料,對有關情況進行分析。因為從發展趨勢看,國內生產總值及國民經濟核算體係將代替舊國民收入統計中的國民生產總值指標,但是在實際應用中,國民生產總值仍然被廣泛使用,並且以往年份所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也沒有都按照國內生產總值的口徑重新加以調整。不過,由於在實際計算結果上,這兩種指標間的差距並不很大,交替地使用它們進行經濟分析,並不會明顯地影響分析結果。
1、日本產業結構的發展變化
戰後40多年,日本經濟大致經曆了三個發展階段,即恢複階段(1945-l 955年)、高速成長階段(1955-1973年)和低速發展階段(1973年以後)。在完成了經濟恢複之後,日本經濟開始走上高速增長的道路。在這一階段,日本政府高度重視產業政策的製定和實施,通過不斷地優化和升級產業結構,促進日本經濟的現代化。
根據《日本國民經濟核算年鑒》中有關國內生產總值部門構成資料列出的日本從1955-1990年產業結構變化的情況。整個國民經濟的產業部門,按照經濟活動行業分類歸並成7大產業9種類型。7大產業是:農林水產業、礦業、製造業、建築業、批發零售業、服務業和其他產業(包括電力、煤氣、供水;金融保險和不動產業;運輸、倉儲、通信業等)。製造業又可以繼續細分為基礎型工業、加工組裝型工業、與居民生活相關的工業及其他工業三種類型。其中,基礎性工業包括紙漿、造紙、化學、石油和煤炭製品、陶瓷製品、金屬冶煉、金屬製品工業;加工組裝型工業包括普通機械、電氣機械、輸送機械、精密機械工業等;與居民生活相關的工業及其他工業則包括食品、紡織以及其他製造業。
從中可以看出,從1955年到現在,隨著日本經濟的發展,農林、水產業、礦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不斷降低。這—方麵反映了日本的經濟發展推動下,日本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另一方麵,則可以看出,由於自然資源的缺乏,日本在這些產業已經不再具有潛力。
製造業從總體上看規模隻是略有縮小,但內部構成卻發生了很大變化。建築業的比重有較大增長,尤其是在70年代發展較快。從比重上看,批發零售業在90年代和50年代差別不大。但從圖上可以看出,在70年代,批發零售業的比重曾有過較大上升,後來又有所下降。
在30多年中,服務業相其他產業的比重呈現出較大的增長,這正反映了工業發達國家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
2、日本主導產業和基礎產業的發展結構狀態
現在,我們對日本製造業內部的產業結構變化進行進一步的分析。50年代中期,在日本的製造業中,比重最大的是與居民生活相關的工業,而加工組裝型工業的比重最小。在1990年,加工組裝型工業成為製造業中比重最大的產業,而與居民生活相關的工業成了比重最小的產業。情況正好反了過來。這種現象。是日本產業發展的結果。
在日本戰後的經濟發展中,隨著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的變化,主導產業也在不斷地產生和變化。各種主導產業逐漸地為次主導產業創造著機會和條件,整個國家的經濟規模也隨之擴大。正是在主導產業的更替過程中,以國內市場為基礎的出口。獲得了向國際市場迅速發展的機會。從而確定—種具有特點的生產體係和銷售體係,使日本能夠同時享受到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從而促進了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
戰後,用了不長的時間,日本就完成了恢複經濟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日本的經濟麵臨著三大障礙:即電力不足、鐵路運力不足和相粗鋼供給不足。而電力不足則作為主要矛盾首先表現了出來。在這種情況下。日本的電力供給結構開始從以水為主向以火為主轉變。而日本政府則利用這種趨勢,鼓勵火力發電作為第一基礎產業進行發展。大容量火力發電站的建設,又培養了日本的儀表工業和自動化機器工業。而這些工業的發展,又促進了隨之而來的主導產業——石油加工、石油化工、鋼鐵生產部門的自動化的發展。
火力發電作為重要基礎產業的發展,促進了整個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火力發電機的大容量化,帶動了石油加工設備的擴大。並進而造成石油製品成本下降,使得燃料成本也在下降,又進一步促使了火力發電成本的下降。為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更廉價的能源。
石油加工和石化產品成本的降低,為日本的石化工業開拓了新的市場,吸引著新的建設投資,同時也引起了對運輸工具即船舶的需要。而日本又具有較為廉價的勞動力,這樣.就促進了勞動密集型的造船業的發展,而造船業又對鋼鐵產生了大
量的需求,鋼鐵工業又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這樣,被稱作主導產業的石油加工、石油化工、鋼鐵、造船等部門也就得到了迅速的成長。
次主導產業.指的是日本的汽車和家用電器產業,它們是在鋼鐵等原材料產業發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隨著日本基礎產業和主導產業的發展,日本的經濟也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在這種背景下,一方麵,經濟、科技等方麵的發展已經為技術密
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的新的主導產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物質和技術條件,另一方麵,居民收入的提高也為擴大日本的消費市場的規模創造了條件。隨著日本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潛在的需求開始變為有效需求,國內市場開始擴大,從供給方麵來看,由於提高了原材料的質量和實現了批量生產的體製,使原材料的價格大幅度地下降,進而又使製成品的價格下降,這就為大量供給創造了條件。
國內市場的成功,又促進了日本的產業向海外發展,使得其出口結構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60年代初.重化工業產品已經取代輕工業產品,成為日本出口的支柱。1965年後,重化工業產品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在兩次石油危機後。這種勢頭仍在增強。
但進入80年代後,日本的產業結構又發生了新的變化。在70年代初期的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後,日本的技術潮流已從過去的耗費能源和大型資本設備為中心的重化工業的技術革新,轉變為進行知識密集化和技術密集化的電子機械為主的技術革命。而與此適應的產業結構,則明顯地向兩個方向發展,一方麵是與原材料、能源的關聯產業相對縮小,另一方麵是以電子機械為中心的加工組裝工業和支持產業知識密集化和信息化的知識、信息服務產業的擴大。此外,經濟的成熟使得基本需求得以滿足,並且由此引起消費性需求的高級化及服務需求的擴大。日本經濟已經從追逐型產業,向依靠自己的力量開拓尖端領域,推進產業向高級化方向發展。
由於日元彙率從80年代前期的低彙率轉為高彙率。日本在國際競爭中的條件開始惡化,促使日本進一步加速了產業結構的調整。礦業、造船、鋼鐵、紡織等行業,曾經是日本的優勢產業。但由於日元升值,國際競爭力下降,世界性需求減少等原因,就業情況開始惡化。過去吸收就業能力較強的電氣機械等加工組裝型的製造業,由於出口數量增長緩慢,或進行海外投資在當地生產,吸收就業的能力也開始降低。為了應付這種局麵,日本一方麵通過內需的擴大以確保中速增長,另一方麵則通過製定周密的就業對策來穩定就業。同時,還製定出通過技術革新、扶持和振興新興產業等措施,促進產業結構的更新。
3、促進日本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動力
在日本,實行的是“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體製”。經濟決策中的主體是政府。而政府的宏觀經濟決策主要體現在經濟規劃與產業政策上。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日本政府決定的發展目標是,實現日本的現代化並趕上歐美水平。而與之相配合發展戰略,就是揚長避短,實現加工貿易立國。因此.長期以來,日本實行了以實現重、化工為基點的產業結構政策,立足國內的資本高積累政策;以及鼓勵引進技術和保護本國工業相結合的外經、外貿政策等。
從中可以看出:①從1951年經濟複興時期到高速經濟增長這一段時間內。民間設備投資同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從1951年的7.5%,上升到1973年的20.5%。上升了13.0%。這就意味著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主要是以技術革新為前提的主導產業的發展帶來的。②國際貿易。同期出口和進口分別上升了6.0%和7.9%。主導產業從國內市場擴展到國際市場,這意味著它的增長力有了較大的提高。③住宅投資。從1951年的2.5%上升到1973年的7.5,即上升了5.0%,這說明日本以衣食為主的消費時代已經轉到了以住宅為主的時代。④政府的公共投資的規模已經擴大。
由此可以看出,促進口本經濟增長的動力首先是民間的設備投資,其次是出口,再次是住宅和公共投資。
4、日本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
在日本影響產業結構變化的因素很多,但最被人們關注的是三個因素:即技術更新、需求動向和國際分工關係的變化。
(1)技術更新。
在技術更新方麵,微電子、新材料和生物工程等領域的高、新技術。正在不斷被開發和推廣應用。以電子計算機為待征的革命,大大提高了生產過程的自動化程度。在以加工組裝產業為中心的同時,實現了生產率的提高和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與此同時,這一革命還促進了通信等領域的單命,導致了金融、保險、商業、運輸等第三次產業的效率化印迅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