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體製下企業是被動的接受政府的信號,企業的任務隻在於實施國家計劃,組織生產和項目的施工,即使實施的結果——生產結構與社會需求結構不符,責任不在企業,企業關心的僅在於計劃完成情況。1979年以來,企業開始具有一定的自身利益,市場信號開始對資源在產業間的配置發揮作用,市場機製與計劃機製對產業結構的調整都發揮著作用。收入彈性高、需求大的部門和產業,如家用電器等得到了很大發展,產品結構與需求結構的吻合有了改善,然而由於價格機製的不完善,企業在接受市場倍號的同時,往往合影響國家計劃對產業問資源的配置,降低了宏觀經濟效益,使得產業結構過度輕型化、地區產業結構雷同化等等。在新、舊體製交錯的過渡時期,如何協調企業偏好與政府偏好?如何在國家產業政策指導下,充分實現市場機製對產業結構的調整?這是擺在我們麵前的艱巨任務。
一是完善各行為主體的動力機製。關鍵在於轉換企業經營機製,使企業成為適應市場要求,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商品生產經營主體,這是整個經濟體製改革的中心環節。隻有如此,企業才會對市場信號和政府的指導性計劃做出迅速、有效的反應.企業既能得到積極、正確反應的收益,又能擔負消極、不當反應的風險。
二是通過證券市場創造要素在各產業間橫向流動的條件,引導符合社會需要的產業大力發展,不符合需要的產業的要素得以流動和轉移。當然,破產企業資產的拍賣市場、典當業、設備租賃業也要相應發展。
三是製定新的符合國情的產業政策。1989年治理整頓期間,國務院頒布的產業政策的《要點》曾發揮了積極作用,近三年多的發展,使各產業的供求關係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同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迫切需要根據新的國情製訂和實施新的產業政策,新的產業政策必須充分體現市場經濟的要求,發揮市場機製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對市場機製的消極方麵進行必要的調控和幹預,並從進一步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角度調整相優化我國的產業結構。
(4)調整的重點是存量資產
建國以來,一再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產業結構失衡問題.從現象看,似乎僅僅是在社會供求總量不平衡的同時,生產和流通、消費和積累之間發生丁不協調。但從本質上看,卻是來自存量資產在部門、行業、地區和組織結構狀態上的不合理,由此導致社會再生產的種種障礙。
存量資產指已投入運營的資產。它是現行生產的基礎,並且在’定程度上製約著增量資產的投入。產業結構包括量和質兩個方麵。從量上看,它指國民經濟各產業之間和產業內部各行業之間的數量對比關係即通常所說的國民經濟各部門比例關係;從質上看,它包括產業的技術素質、組織結構相關聯方式。這一切都足以存量資產為基礎的。
我國目前國有資產存量在5萬億元以上,這是—筆巨大的社會財富,是我國經濟建設的物質基礎。其中許多大型企業裝備精良,技術先進,已達到世界80年代末水平,是我回社會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也是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的物質技求基礎。如果能允分利用這巨額的存量資產,無疑將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使用。
80年代的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使我國產業結構的體製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對產業結構產生了重大影響,既帶來產業結構的積極變化,也引起產業結構失衡的加劇。經過十多年的改革,我回產業結構有了一定改善,基本扭轉廠改革初期存在的重工業畸重、輕工業畸輕和農業十分薄弱的狀況,但由於改革不深入,不配套、深層結構無法調整好,產業結構失街問題仍然十分突出。具體表現為:
第一,產品結構不合理。即存量資產所具有的生產能力以及新生產的使用價值,同市場需求不相適應,不能滿足日益增長和經常變化的消費需求。
第二,部門結構和行業結構不合理。即存量資產在部門祁行業之間的配置不成比例。加工工業過熱,農業、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礎產處發展滯後,造成長線和短線並存。
第三,產業技術素質低。即存旦資產中先進技術的含量低,技術水平和管邵水平落後,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脫節,企業缺乏采用新科技成果的動力和壓力,科技成果推廣府用率低,技術貯備不足,產業發展在低水平上重複。
第四,產業組織缺乏專業化基礎上的分工協作。—方麵存量資產的個體規模太小,專業化、集中化不足;另—方麵企業間的聯合程度很低,企業自我封閉、盲目求全情況嚴重,高耗低效,缺乏創新、開發能力和積累、擴張能力。
第五,地區結構不合理。即存量資產的區域布局不合理,各地產業結構嚴重趨同。
由於存量資產結構不合理,致使當前對存量資產利用率很低,造成很大浪費。據估計,現有存量資產約台二分之一閑量,其餘三分之二的利用率也很低。許多建成的生產能力舊能源、原材料短缺而開工不足,甚至停產,產品供應不足和積壓同時並存,供需存在著嚴重不平衡。上述這種狀況不僅短期內得不到解決,而隻有加劇趨勢。
產業結構失衡問題如果不能很好解決,將會嚴重影響我國長期性的經濟發展。改革以來的幾次調整,深層問題都在結構上。我國農業勞動力仍占勞動力總數的60%左右,尚未從傳統農業中擺脫出來,大量崩餘勞動力等待轉移。工業化任務尚未完成。促工業產值已占到國民生產總值的40%以k,其中製造業產值比重又高達37%,顯示相當高的工業化水準。可是大多數製造業開始為其市場需求不足所困擾。通信、能源、原材料等產業嚴重不足,無力承受農業勞動力大規模轉移和工業高速增長的壓力。
如果農業勞動力轉移速度遲緩.農業就很難提高效益,農民也很難增加收入。從而也很難擴大農村對工業品市場相對第三次產業的需求;它反過來又會製約工業和第三次產業的發展速度。不過,如果農業勞動力一時轉移過度,則第二、第三次產業又難以吸納。基礎產業供給能力的增長關聯著產業結構現代化的問題。基礎產業出國內資源的製約,為滿足龐大的加工工業需求,需要大量進口資源性產品。而這又取決於國內加工業的出口能力。按目前加工工業的技術狀況不能適應長期大量出口的要求,必須進行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和調整.才能增強國際競爭力。可見,結構問題是當初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必須克服的障礙。
產業結構調整包括增量調整和存量調整。增量調整指通過新增勞動力和投資的部門分配比例變化來改變產業結構格局;存量調整指現存生產要素生產方向的改變。在計劃經濟體製下,我國調整產業結構往往從調整增量入手,把重點放在增量調整上。但在國家財力有限的情況下,要依靠政府投資來解決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狀況,短期內很難奏效。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投資權限下放,投資方式口趨多元化,預算內投資比重下降,自籌投資比重上升,投資日益分散化。在這種投資格局下,如果沒有強有力的宏觀投資政策,很難保證各投資主體行為合理化。各地、各部門不了解整個社會市場狀況,從自身利益出發,將資金投向有利於本地和本部門的項目,導致盲目投資,重複建設。
實踐證明,存量資產這個大頭使用不合理,不進行調整,產業結構不可能合理。存量資產結構不合理,又會使增量在不合理的基礎上繼續分配,產業結構扭曲將更加嚴重。可見.發展市場經濟,產業結構調整應把重點放在存量資產調整上。
(四)新產業崛起
1、世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趨勢
世界經濟正處在以高新技術為動力來促使整個國際分工體係加速再調整的動態過程之中。其間,美國、日本和歐共體等發達國家在有效地維係本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實力的同時,都在不遺餘力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期率先搶奪2l世紀世界經濟的主導權。1989年,世界高新技術產業的市場規模為8275億美元,2000年達到35087億美元,為1989年的4倍。世界高新技術產業的年平均增長率為11%一12%。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寄希望於通過發展及引用高新技術,振興經濟,擠身於世界強國之林。西方國家的政府和民間組織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所做的努力及貢獻,不僅達到了劃時代的水平,而且明顯地具有戰略性質。其中.政府的介入及支持已經完全超出了單純改變市場衰退的消極態度,而成為具有戰略性質的重要方麵。
綜觀當前發達國家之間的競爭焦點和今後的發展方向,現巳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九大高新技術產業將有其突破性的發展:
(1)光電子信息產業。以集成電路的發展為基礎,信息產業在完成向微電子化過渡之後,符形成以光電子器件、激光配置、光纖係統、全息因像、光電集成電路和光電計算機為內涵的全麵更新現有信息手段的光電子信息產業。
(2)計算機及其軟件產業。伴隨著計算機向其智能化發展的同時,世界範圍內的信息處理及應用也將隨著操作係統、應用軟件、智能軟件和專家軟件的開發及完善,逐步走向全球性的全民件的運作空間。
(3)生物工程產業。以微生物、酶、細胞和基因為基礎的現代生物技術將逐步發展成為以微生物工程、酶工程、細胞工程、遺傳工程及蛋白質工程為—體的生物工程產業。它對人類世界諸如健康、糧食、能源和環境等問題的有效解決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4)生物醫學產業。在診斷、醫療和人工合成材料新成就的基礎上,人類將能有效地掌握生物及人工器官的移植和再造技術,把醫療技術提高到能對人體各部位進行有效替換和重建的高新技術水平上。
(5)智能機械產業。傳統的機械工具及交通運輸設備將廣泛地與微電子、光屯子及人工智能技術相結合,形成以智能計並機、智能機器人、智能生產線和智能運輸工具及設備為體係的智能機械產業,以期從體力、腦力方麵代替人類的各種勞動,使人類從事更有創造性的智能工作,推進智能機械產業向更高層次發展。
(6)超導體產業。超導材料的獨特性能將使其迅速產業化。隨著超導電子器件、超導計算機、超導電機、超導輸電係統、超導儲能裝置和超導磁懸列車等高技術成果商品化的推進,將改造整個以電、光為核心的傳統技術格局。
(7)太陽能產業。2l世紀世界能源(石油、煤、天然氣)將會日益枯竭,由此,合理利用核聚變能源和太陽能將是人類擺脫能源困境的現實選擇。利用太陽能技術,積極發展和研製各種太空及地麵的太陽能跟蹤、捕獲、轉換、傳輸和存儲裝置,建立起新興的太陽能產業,將是人類有效利用自然能源的必然選擇。
(8)空間產業。提供衛星發射、載荷搭載、太空旅行等空間商業活動;利用微重力、超潔淨等太空特殊環境,進行科學試驗試至和高精尖產品生產;在地球域外開拓新疆域和在外星球發掘新資源.是人類進入2l世紀空間產業發展的首選目標。
(9)海洋產業。海水利用、深海采礦、南極開發和海底城市建設將構成2l世紀海洋產業發展的基本方向。
總之,未來的經濟競爭實質是技術之爭,更確切地說是如何運作高新技術產業的競爭,而高新技術產業本身也將伴隨著科技進步和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發展變化,並將出現新的分化和重組。
2、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現狀
50年代中期,我國即跨入以核技術為首的高新技術領域。1965年,我國在核能、航空航天、微電子、光電子、自動控製、新材料相精密儀器等領域均取得了重大成就,並初步建起了具有一定層次和縱向布局的科研體係及產業體係。
進入80年代以來,我國相繼推出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的“863計劃”和“火矩計劃”。
“863計劃”
麵對世界性的科學技術發展浪潮,1983年我國也提出了研究這一新產業革命及其對策問題。鄧小平指出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並於1983年12月親自批準建設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揭開了我國再度向高新技術進軍的序幕。1986年,國務院常務會議和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批難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即“863計劃”。“863計劃”從世界高新技術發展趨勢和我國需要及實際可能出發,遵循“有限目標、突出重點”的方針,選擇了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和新材料等七個領域的15項主題作為我國高技術研究發展的重點。我國力爭通過“863計劃”的有效實施,達到以下目標:
(1)瞄準高新技術發展的前沿,積極跟蹤世界先進水平,努力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爭取在某些有一定優勢的項目上有所創新,有所突破;
(2)培養和造就一批學科配套、結構合理、有旺盛創造力的高水平科技人才隊伍;
(3)將所開發的階段成果盡快商品化、產業化,為改造傳統產業和建立新興高新技術產業服務,提高工業、農業和服務業在20世紀末向現代化過渡的速度;
(4)對全國範圍內的高新技術發展起到先行者和推動者的作用,為在2000年以後我國能形成具有相當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創條件,為國民經濟向更高水平的穩定、持續和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火炬計劃”
如果說“863計劃”更注重跟蹤國際高技術發展的前沿,那麼“火炬計劃”則更注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開發與發展。1988年8月,由國家科委提出,經國務院批準並交國家科委組織實施的“火炬計劃”是—項指導性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計劃,其宗旨是:高新技術成果的商品化、高新技術商品生產的產業化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網際化。“火炬計劃”的重點技術領域為微電子與信息技術、光機電一體化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和高效節能及環保技術。具主要任務如下:
(1)完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體係;
(2)建立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3)積極組織實施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導向的,以開發高新技術產品為目標的火炬項目及其輔助項目;
(4)建立和發展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為高新技術成果的商品化和產業化服務;
(5)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通過政府和民間各種渠道同世界各國和地區建立廣泛的國際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以期促進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國際化發展;
(6)積極培養“火炬計劃”所需要的各類經營管理人才,包括各級政府和高新技術升發區的管理人員和高新技術企業的經營管理人才。
“863計劃”和“火炬計劃”的有效實施,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在製造技術領域,“863計劃”把計算機集成製造係統(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CIMS)確定為自動化領域的重點研究項目之一,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北京第一機床廠“榮獲國際“工業領先獎”。該獎被喻為工業界的“奧斯卡”,是國際製造業的最高榮譽.也是15年來首次由美國製造工程師協會頒發給境外企業的最高榮譽獎。它標誌著我國企業在CIMS技術應用上已步入國際先進行列。
在信息技術領域,突破了具有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的大規模並行處理技術,研製成功廠擁有自己產權的曙光係列計算機——曙光II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