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發展的概念( 4 )(2 / 3)

在激光技術領域,主要開展了短波長、高質量、高功率和高能量的激光技術研究、激光驅動慣性約束核聚變研究以及激光技術在工業、國防、科研和醫學等諸多領域的應用性研究。取得了激光功率從100瓦到5000瓦的新發展;1993年5月,北京自由電子激光出光,成為亞洲第一束紅外自由電子激光;1994年7月,曙光I號自由電子激光功率可達140兆瓦,居亞洲領先地位;1994年在國際上率先實現軟X激光行波放大,首創四靶對接技術。

此外,我國還在新材料、通信、航天航空、新能源、生物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取得了相應的科技成就,並適時地向產業化傾斜。在“863計劃”和“火炬計劃”實施過程中,已經建立起了具有一定層次和縱深的高新技術產業。52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截止到1994年底,4年累計實現技工貿總收入1988億元、高新技術產品的產值1584億元、利稅240億元。其中,僅1994年就實現技工貿總收入996億元,高新技術產品的產值798億元,利稅104億元。自1991年以來,各主要經濟指標幾乎每年都成倍增長,充分顯示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遠大前景。

3、信息產業異軍突起

有的學者將信息產業劃分為兩個產業群——信息技術產業群和信息服務產業群,它們構成完整的信息產業體係。信息技術產業是開發、製造和銷售計算機、軟件、數據庫和通信設備(包括通信衛星、電話沒備、電傳設備、電視設備、廣播設備、圖文傳真設備等)的產業,屬於提供信息技術和產品的部門;而信息服務產業是利用信息機器和信息載體進行信息的收集、處理、流通、分配和服務,包括培養信息人才的產業,屬於提供信息服務的部門。盡管學術界對信息產業的劃分還存在著分歧,但不妨礙我們對信息產業的發展作出定性和定量的描述和分析。

80年代以來,信息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同其他產業—樣,它的發展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信息產業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例提高;二是勞動者在信息產業中就業的比重提高。因為對信息產業內涵的理解有寬窄之分,在使用這兩個指標時必須十分謹慎。例如有的著作把教育、圖書報刊出版、媒體傳播、信息服務、文娛用航製造包括在信息產業之內;有的著作則僅局限於現代信息產品的製造和服務;而有的隻包括現代信息產品的製造生產,不包括信息服務,等等:

目前世界各國加緊向信息產業投資的舉措必將在下世紀初引起產業結構的大調整。一方麵,由於信息產業的倔起,在發達國家中,傳統的鋼鐵、石油、汽車、造船、化工等勞動和資金密集型產業將逐漸失去昔日的光輝,或者被高新技術改造而重新煥發育春,或者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這後一條路可能也會受到越來越嚴格的限製,因為其中的高汙染高能耗產業會受到發展中國家的抵製。另—方麵,與信息產業相關的電子計算機、通信設備、自動化加工設備、新能源、新材料、激光技術和生物工程等一大批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則蓬勃發展。這無疑是一次產業結構的大調整。其結果是在全社會範圍內達到更高層次的產業結構合理化,即以最小的勞動消耗取得最大的滿足社會需要的效果。信息產業在經過優化調整的產業結構中將成為占主導地位的產業,並引起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大大提高,使社會生產力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同時還應當指出,目前這種發健在西方發達國家中由信息產業發展而引起的產業結構調整還會擴散到全球範圍,成為世界性產業結構調整的契機。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這也是一次難得的曆史性機遇。

綜上所述,信息產業是知識、技術和智力密集型產業.它具有高投人、高產出和迅速更新的特點。同時它又是高滲透性產業,不但能滲透到各個高新技術領域,而且還會滲透到傳統的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中。此外,它還是全球性產業,信息產業的發展進—步突破了地區和國家的界限,使得整個地球更加緊密地聯成一體,大大推動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和全球化的發展。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斷言,信息技術革命和信息產業的倔起是在人類曆史上繼產業革命之後對人類影響最為深遠的大事件。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現代信息技術的核心。計算機功能強大,幾乎無處不在,天所不能。計算機可以預報天氣;可以分析複雜的醫學圖像;有感知功能的計算機可響應語音指令,或用視覺識別生產線上的零件;機器人計算機可將這些零件裝配成完整的產品。計算機能通過模擬上至天體碰撞下至分子反應的複雜過程來為研究人員開辟大量的新領域。個人計算機配上各種軟件包能夠輔助人們工作和生活。微機還能裝入汽車、微波爐、電話、電視機中幫助人們實現自動控製。

(1)計算機產業

自1945年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問世以來,計算機經過了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50年代,那時計算機主要采用電子管器件,每台計算機是逐個設計的,隻有很小的存儲器,沒有什麼操作係統。到了60年代進入第二階段,開始研究操作係統。1965年IBM公司對IBM360的推出是計算機發展史中的一個裏程碑:它首次以工業品方式提出廠計算機產品係列化和軟件兼容性的概念。軟件的向上兼容性使計算機在各個層次的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用戶和計算機之間是隔離的。70年代是計算機發展的第三階段:小型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小型機可以放在用戶身夯,可以直接用軟盤輸入程序,用戶可以在自己桌上進行屏幕編輯,計算機與用戶具有交互性,界麵變得更友好。四階段是80年代。最突出的成就是由於IBMPC機的標準化而使微型機得到迅速發展。PC是Personal Computer的英文縮寫.就是“個人計算機”。它使用戶和計算機之間的界麵關係變得十分友好,交互性也更強。個人計算機就放在用戶的辦公室或家庭的桌上,用戶可以用鍵盤、鼠標、軟盤這些設備和觸屏、打印等方式直接訪問個人計算機的全部資源。同時人機之間界麵的媒介不隻限於文字,而且開始采用圖像和聲音媒介,形成圖、文、聲結合的多媒體係統。

從這40年的計算機發展史可以看出兩大趨勢,第一,計算機硬件和軟件走向工業標準化,並且使計算機產業變成大規模生產性質的產業;第二、計算機與用戶的關係。即人機界麵愈來愈密密切,愈來愈多樣化。

80年代計算機領域最大的成就是造就一個工業標淮化的微計算機產業平台。所謂平台一般是以處理器和操作係統為依據。沒有這個標準化平台,個人計算機PC就不可能大規模地生產,Pc機上的軟件就不可能在如此大的規模內生產而且互相兼容,因而PC微機也就不可能得到像今天這樣廣泛的應用。個人計算機已經成為計算機市場的主流,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麵。

近年來個人計算機產業如日中天,台式型、膝上型、掌上型、筆記本型等種種便攜式個人機陸續上市,它們功能齊全、價格便宜,市場潛力很大。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同摩托羅拉公司合作研製成功一種筆記本大小的無線微型計算機,兼有無線電和電子計算機的功能,可隨身攜帶、使人們能在移動環境中隨時與公司的大型計算機數據庫直接聯係,從而開辟了個人計算機的新領域。

計算機技術的另一個進展是多媒體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對於多媒體技術目前雖無明確的定義,但人們普遍認為它是把文字、數值、圖形、圖像和聲音等信息作為一個集成體由計算機來處理,其人機界麵的媒介包括熒光屏、鎔盤、鼠標、操縱杆、視頻錄像帶/盤、攝像機、音頻輸入輸出裝置、電訊傳送設備和CD—ROM等等,這些多樣化媒介由多媒體計算機係統統一控製。由於它隻要一台設備就能夠起到電腦、電視機、CD播放機、遊戲機等多種功能作用,所以能滿足從中小學生到工薪階層的廣泛需求,市場前景十分廣闊.而且能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促進經濟繁榮。

(2)軟件產業

軟件產業是計算機相關產業中最重要、發展最快的產業。軟件指的是與計算機係統有關的所有的程序和文檔資料的總稱。計算機之所以具備非凡的汁算能力、強大的記憶功能和準確的判斷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軟件。軟件可分為係統軟件和應用軟件。係統軟件由操作係統、各種高級語言的翻譯程序以及標準程序、實用程序組成;應用軟件則由應用支撐軟件和各種具體的應用程序組成。軟件是用戶和計算機之間的橋梁。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展,軟件顯得日益重要。在計算機的發展初期,軟件與硬件很難分開。軟件的開發費用在整個係統中所占比重包很小,完全處於硬件的附屬地位。在計算機成本中硬件占80%,軟件占20%。但現在軟件的功能和作用日益凸現,需求量迅速增加,並成為相對獨立的軟件產業。同計算機硬件相比較,軟件產業具有下列顯著特點:

一是軟件業是腦力勞動高度密集的行業,軟件生產人員應有較高的專業素質和靈活聰明的頭腦,同時要會使用性能優良的計算機;

二是軟件生產難度大,很難像硬件那樣形成機械化、自動化的大規模生產,勞動生產率提高慢,例如近30年來,計算機硬件生產率已有成千上萬倍的提高,而軟件生產率隻提高了3——5倍,因此導致硬件的成本比例下降,而軟件成本上升,硬件和軟件成本之比大約為20:80;

三是軟件的生命周期比硬件要長得多,硬件—般2—3年更新一次,而一個軟件則可能用上10—20年。軟件的上述特點使得軟件人才奇缺,這是一個世界性的普遍問題。據報道,到2000年日本將缺少100萬軟件人才。美國每年需要軟件人才100萬,在國內供不應求。

軟件產業是新興產業之一,它適應了80年代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需求應運而生,並走上了飛速發展的階段。特別是八十年代初計算機技術發展到超大規模集成電路之後,計算機競爭的重點越來越明顯地從硬件轉向軟件,推動了軟件產業的迅速發展。軟件產業包括係統軟件製造業、應用支撐軟件製造業、專業軟件製造業及維修支援和專業服務業。80年代中後期以來,軟件的發展明顯快於硬件,世界軟件市場以高達20%一30%的年增長率友發展著。美國在軟件產業上占據絕對優勢,占世界軟件市場的50%,歐洲占20%,日本占10%。

近年來印度的軟件產業得到迅速發展。1990—1995年印度軟件業遞增46%,比美國軟件部門快—倍。現有軟件公司700家以上,雇員14萬人,其中—萬人是軟件開發人員。印度軟件產業的發展得益於有利的國際條件,一是強勁的海外需求的刺激;二是80年代中期以後西方軟件工程師數量明顯不足,而且美國和歐洲公司中出現了將非核心業務發包出去或利用外國軟件資源的趨勢。所以,在短短的幾年中印度就成為許多西方公司的海外軟件開發基地。當然印度具有熟練的軟件人員和高素質的勞動力以及近年實行經濟自由化政策也是一個積極的內因。

由於世界市場對軟件的大量需求,西方的軟件開發人才又嚴重短缺,這就給發展中國家發展軟件產業帶來曆史性機遇。現今已有不少發達國家的軟件公司同印度、馬來西亞和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簽訂合同,利用這些國家的廉價智力,來滿足日益增長的軟件需求。

(五)產業間滲透

從我國的情況看,有必要再強調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產業轉移、區域轉移和企業製度的變革三位一體,是解決一些國有企業困境的有效途徑。例如一些處在偏僻山區或條件較差的老工業區的老企業,不進行產業和產品的調整,不重新選擇有前途的新區位,企業就沒有發展前景,企業製度的改革也無從談起。同樣,不進行企業製度的改革,企業即使是在政府援助之下完成了行業轉移和區域轉移,也很可能再度成為沒有競爭力的企業。

第二,采取優惠政策鼓勵國內企業之間的兼並,使傳統產業的調整和新興產業的發展相結合。經過15年的發展和改革之後,我國已有一大批實力雄厚的大企業和企業集團,今後我國產業集中度的較快提高,要靠這些企業通過兼並方式進行,這是增強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一些處在困境之中的國有企業,有較好的技術、設備和人員基礎,如果這些企業的退出和重新進入過程與有前途的企業的擴張過程結合起來,傳統產業收縮本身就是新興產業的擴張過程,就是產業組織結構的優化過程

信息技術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技術。它以微電子學、激光、光電子學、超導電子學等為基礎,集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自動控製技術、激光技術、光電子技術、光導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之大成。信息技術作為高技術群的前導領域和當代新技術革命的核心推動力,主要涉及信息的收集、加工、處理、存儲、傳輸以及範圍極為廣闊的滲透和應用領域。因此,通常又把信息的獲取、傳輸、處理和控製等技術叫做信息的係統技術,而特諸如電報、電話、傳真、廣播、電視、通信、遙感、遙測、遙控、傳感、仿真等技術作為信息應用的專業技術。

由於信息技術對社會各行各業都具有極強的滲透力,因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就成為加速經濟和社會變革的強大推動力,使生產自動化、金融自動化、辦公自動化、服務自動化和軍事指揮自動化等得以實現。在現代社會甲,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都同信息技術緊密地聯係在一起c從宏觀上的航空航天活動到微觀上探求原於和電子的結構,從科研、生產、社會交往、家庭生活—直到軍事亡的指揮作戰,都同信息技術結下不解之綠。信息技術的飛速進步使得整個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至思想觀念都在經曆一場史無前例的深刻變化、生產效率成材倍地增長,為牛產和牛活服務的那些自動化、電子化、傻瓜化的設備和生活H用品犯樣翻新、層出不窮。

綜上所述,信息產業是知識、技術和智力密集型產業.它具有高投人、高產出和迅速更新的特點c同時它又是高滲遠性產業,不但能滲透到各個高新技術領域,而且還會滲透到傳統的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中。此外,它還是全球性產業:信息產業的發展進—步突破了地區和國家的界限,使得整個地球更加緊密地聯成一體,大大推動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和全球化的發展。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斷言,信息技術革命和信息產業朗倔起是在人類曆史上繼產業革命之後對人類影響最為深遠的大事件。

計算機作為現代信息技術的核心,還滲透進其他的高技術領域,如生物技術、空間技術、新材料技術和海洋技術等等。由於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計算機產業迅速倔起,最近十多年來,已經形成一個龐大的計算機產業體係。除了巨型機以外,微機層出不窮,比巨型機發展更快,現在個人微機已經進入平民百姓家,而且形成網絡,覆蓋全球的互聯網絡已在建設之中。難怪有人說現在的世界經濟是一個網絡經濟。英國(展望>月刊1月號刊登的維克托’基根的文章(信息高速公路經濟學>認為,信息技術革命有三根支校,即數字化、光導纖維和計算機。他說,如果沒有計算機成本的大幅度下降,那麼數字化和光導纖維化“都不會非常深入地發展下去”。正是計算機的普及才使得信息革命的成果不像第一次產業革命那樣需要100多年才得以傳播.而是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就能成為人們普遍買得起的東西”,信息革命刁能成為“”場群眾運動”,而不是繼續“作為數字精英們的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