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發展的概念( 4 )(3 / 3)

當然,計算機的發展也離不開其他新技術的進步,如半導體材料、微電子、光盤存儲、生物技術特別是軟件技術的進步c因而計算機產業的興旺又推動J以上新技術的產業比c計算機的發展方向是智能化,現在—些發達圍家已經投人人工神經網絡汁算機、智能計算機和智能機器人的研製,可以相相信下個世紀隨著這些計算機的研製成功和應用,將會展現出更加光輝奪目的一幕。

(六)改造傳統產業

改造傳統產業,是指對產業中現有企業陳舊落後的技術進行改造。研究資料表明, 在我國的工業企業中,80%屬於傳統產業,其中許多企業技術裝備陳舊,有的還在沿用50一60年代甚至更老的生產設備。由於技術裝備落後,再加上管理不善,因而中國工業生產中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長期居高不下,許多產品質量不高。例如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的單位能耗比某些發達國家高出3倍以上,某些行業的產品合格率僅75%,有的甚至還要低,而發達國家已高達98%以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方麵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在機床、工業爐窯等方麵,許多企業的技術改造都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是,中國傳統產業龐大,陳舊落後的設備值汪洋大海,技術改造的任務十分艱巨,在知識經濟競爭時代,這些落後的傳統技術裝備必須加速改造。這對於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有著重大的意義。

1、 產業技術改造意義

(1)技術改造是實現產業技術進步的根本要求和主要途徑。

產業的技術進步,不僅要體現在新建企業上,而且主要體現在現有企業上,即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這是因為。現有企業始終是產業的主要組成部分,而新建企業在產業全部企業中所占比例很小。沒有多數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就沒有整個產業的技術進步;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是建設先進技術的新企業的基礎,先進技術的新企業建設和發展,往往需要現有企業提供先進的技術裝備、零部件、新型原材料以及素質較高的各類勞動者。沒有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新建的先進企業就難以存在和發展,即使是最先進技術的新建企業,在建成投產一段時間後,其技術水平也會落後,還存在適應技術進步的要求,不斷進行技術改進。

(2)對現有企業進行技術改造能收到顯著的投資經濟效益。

對現有企業進行技術改造,由於可以利用原有的廠房、建築物和基礎設施,可以利用原有的技術力量和熟練工人,利用比較執照的資源條件、市場條件,因此,同新建企業相比,增加同樣的生產能力,可節省投資l/3~2/3,節省物資60%,建設時間可以縮短一半以上。

(3)技術改造是產業振興的—項戰略措施。

技術創新是影響一個企業、一個國家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之一。產業振興必須立足於先進技術基礎之上。長期以來,我國由於重新建、輕改造,重外延擴大再生產,輕內涵擴大再生產,致使企業產品待後、設備老化、工藝陳舊、計量測試條件差,形成產品水平低、質量差,出口產品技術含量低、競爭力弱,能源物耗過高、生產效率低下,這同經濟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著很大差距。不改變這種技術落後狀況,就無法適應產業振興的需要,無法使我國企業走向世界參與國際競爭。因此,振興我國經濟,必須通過技術改造,促進技術進步,增強技術競爭能力。

2、企業技術改造的內涵

(1)改造更新現有的技術裝備。

企業的生產設備和其他技術裝備是生產過程的主要物質基礎。生產中對自然資源加工利用的程度、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生產技術裝備的水平決定的。因此,對生產設備、工藝裝備、計量則試手段進行更新改造,對提高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的水平有重要的意義。同時,采用先進的生產設備有利於防治汙染、改善勞動條件。設備更新改造,要體現技術進步,要促進產品品種發展,經濟效益的提高

(2)改革傳統生產工藝。所謂生產工藝是指生產加工的方法和技術,主要包括工藝流程、工藝規程、過程控製等內容。先進的生產工藝是生產優質產品、提高經濟效益的基本保證。隻擁有先進的技術裝備和優秀的產品設計,而無先進的生產工藝.也生產不出物美價廉、市場暢銷的產品。目前我國許多傳統產業企業產品老化,質量不穩,檔次不高,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生產工藝落後。因此。傳統生產工藝的改革是企業技術改造的一個重要內容。生產工藝的改造要適應產品改造和設備更新的要求,同時使現有設備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現有材料得到更合理的加工。

(3)傳統產品的升級換代。

就世界經濟而言,目前傳統產業的產值仍占主導地位。據估計,即使發達國家的高技術產業,其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也隻有10%左右,傳統產業仍然是支撐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一個國家發展高技術除了實現自身產業化外,一個更重要的任務就是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將高技術注入傳統產業,促進傳統產品不斷更新換代,向高性能、高質量、高競爭力的方向發展。根據市場需要,從產品功能、性能、外觀等方麵來開發和生產新產品,實現產品的升級換代,並且要創造反映產品優良品質的名牌商標。發達國家用於更新改造的投資遠大於新建投資。中國許多傳統產品的產量已居世界前列,但質量較差,經濟效益不高,例如中國棉布產量比所有發達國家產量總和還多,可是,由於防縐處理和印染等技術不佳,出口量很小。

(4)生產管理現代化。現代化的大生產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現代化管理。生產管理自動化,經營決策科學化是現代化管理的重要內容。生產管理自動化不僅要求對各種工藝參數如溫度、壓力、流絲、液位等進行定值自動控製,還要求對產品進行自動檢測,並對生產成本、物質消耗、勞動工資等實行計算機管理。經營決策科學化不僅要求及時了解國內外市場、金融等最新信息,還要求采用專家係統,解決複雜的問題。我國許多企業的生產管理水平大體隻相當於發達國家30年代的生產管理水平。某些大中型企業雖然擁有較先進的技術裝備和現代化測試手段,但是由於管理不善,也未能發揮應有作用。因此,實現企業生產管理現代化也是現有企業技術改造的重要內容。

(5)勞動者自身的改造。高技術產品都是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產品,要求使用與操作者具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術水平。傳統產業要接受高新技術的改造,使用先進的技術裝備和自動化控製、檢測儀表,首先必須有一批具有一定知識和技術水平、素質較高的職工隊伍。在我國全民所有製傳統產業職工中,科技人員僅占5%左右,許多工人隻具有高初中文化程度。改革開放以來,企業領導班子經過多次調整、其成員都是受過高等教育和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人。但是,還有一些大中型企業負責人對本產業有關的高新技術知之較少,如不知CAD(計算機輔助設計)、CAM(計算機輔助製造)的內容,更不知道FMS(柔性生產係統)、CIMS(計算機集成製造係統)的含義。這說明現有企業中的科技人員、受過高等教育的管理幹部都需要知識更新,廣大的工人亟待提高文化程度,進行專業培訓。

3、現有企業技術改造的對策

(1)由近及遠的方法。所謂由近及遠就是在現有企業中,創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氣氛,增強職工的創新意識。在日常生產管理中,鼓勵小改小革、提高產品質量、節能降耗等活動,不斷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積累改造資金,然後在此基礎上,有計劃分層次、有目標分步驟地進行大改大革,直至全部設備更新。這種改造方法是針對我國現有企業量大麵廣、改造資金不足的實際情況提出來的。它可以不等不靠,立即起步,由量變到質變.使老企業獲得新生。因此,要大力提倡。

(2)強製淘汰落後技術。我國現有企業中還有一部分很落後的技術裝備和生產工藝在生產中使用,致使物耗高、產品質量差、勞動環境惡劣、經濟效益低。而且在資源短缺的情況下.這些落後企業還在與效益好的企業爭原料、爭能源.影響整個工業的經濟效益因此,從國家有限資源合理配置的全局看,必須分期分批地對極落後的技術裝備強製報廢.強行淘汰極落後的生產工藝。要慷強製報廢老式解放牌汽車那樣,下最大的決心,強製淘汰落後技術。這是一項艱巨而緊迫的任務。

(3)製定技術進步法規。我國工業生產長期經濟效益不高,關鍵是現有企業技術進步緩慢,這與我國長期追求“速度效益”型經濟發展慣性影響有關,因此,在依靠高新技術改造現有企業的過程中,應製定企業技術進步的法規。這個法規應包括:一是注意技術結構效應.規定新建企業的技術標準。二是建立技術進步銀行,推進現有企業的改造。三是認真實行“破產法”,強行淘汰落後企業等。

(4)堅定“以改為主”的投資方向。在—般情況下,改造老企業和新建企業相比,可節省投資60%左右,節省設備、材料50%左右,見效時間也快很多。正因為如此,美國、西歐等發達國家的技術改造投資占總投資的比重,己從50年代的50%逐步提高到目前的80%左右。

根據世界銀行的估算,我國工人平均擁有的固定資產比—般低收入國家高4倍,接近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然而淨產出隻比—般低收入國家高50%,不及中等發達國家的一半。盡管我國工業生產經濟效益不高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在投資方向上長期偏重新建企業,忽視原有企業的技術改造。因此,改造現有企業的重要前提是要堅定“以改為主”的投資方向,逐步使技術改造的投資比重大魯:新建投資比重。同時,在技改投資使用上,要堅決杜絕以技術改造為名,行基本建設之實的現象。

4、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改造

高新技術的產業化發展和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是產業結構調整及優化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綜觀科技與產業發展的曆程,不同科技發展水平決定了產業結構的不同優化程度。其個科技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又決定了產業技術結構的層次及其領先程度。沒有傳統產業的良好發展,就無法提供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所需的高額積累資金;沒有高新技術的產業化發展和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同樣也就無法促進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的過渡。目前,我國的總體科技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之間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而科研及發展資金又嚴重不足,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必須把高新技術與傳統產業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二者的互助式發展模式。

1995年,我國高新技術產業所創造的產值僅占工業總產值的9%左右,因此,在今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傳統產業對我國經濟的發展仍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我國在激進和高速發展中因欠賬形成的技術改造任務卻是麵廣量大的。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首位因素還是要處理好其與傳統產業技術改造的關係: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要有利於傳統產業的改造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要充分發揮技術引進、技術創新和資金開發投入的相關作用;要合理安排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的空間布局關係;要擺正政府、科研院所和企業三者的關係,促進宏觀及微觀的協調發展。

目前,我國擁有門類齊全的工業體係,這是高新技術產業得以發展的基礎和載體,但其整體的產業技術水平卻相對落後,而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又不可能麵麵俱到,所以必須突出重點,采取點麵結合的方式提高傳統產業的技術水平。

(1)重點選擇

首先,應從我國國情出發,配合宏觀經濟改革的步伐選擇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有效結合部,發揮技術的關聯作用,為產業的長遠發展提供良好的技術準備及裝備。如利用高新技術對基礎產業和瓶頸產業的技術改造,可極大地增強國民經濟發展的後勁,起到倍增效應。

其次,確定技術引進的領域及其擴展滲透範圍。通過引進技術、設備和工藝,適時地改造傳統產業,再通過對引進技術的研究和發展來加速與國際高新技術產業的接軌速度。

第三,從產品入手,確定進口替代產品、出口創彙產品和節能產品的發展領域,加快產品結構的更新速度,推動創彙產業和節能產業的改造步伐。

(2)運作機製選擇。

推進技術改造可以充分利用傳統產業的資產存量,加之技術和資金的引進,實現傳統產業內部技術結構的調整,以期使傳統產業對高新技術的吸收機製和高新技術向傳統產業的擴散機製同時運作,從而走工業集約式的經濟發展道路。這種“吸收擴散”機製、對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傳統產業的改造都會產生良好的效果。其具體運作方式如下:

第一,以政策推進高新技術與傳統產業的“嫁接”機製。政府對企業引進、采用和推廣高新技術給予特別優惠貸款和稅收政策,使傳統產業的技術結構發生根本性的改觀.降低能耗和原材料消耗,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產業經濟效益。

第二,發展高新技術企業集團,吸引周邊企業井通過產業關聯效應,帶動傳統企業的技術改造。把高新技術企業作為傳統企業群的核心,以高新技術的滲透相擴散來積極引導企業集團向高新技術領域的轉移,力爭在短期內培植和成長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實力的大型高新技術企業集團,進而帶動傳統企業集團的良性發展。

第三,利用外資和技術引進改造傳統產業,強化技術引進的消化及創新機製。利用外資應采取更為廣泛的形式,並積極加強與國內科研院所的科技交流與合作;技術引進應借鑒日本的“上遊引進”戰略,強調“軟件”,即通過高起點的引進,強化消化及創新機製,為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奠定技術基礎。

第四,通過建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方式,逐步調整全國的各個專業性產業群體,提高其產品及其相關產品的技術附加值和升級換代水平。如背依科技園區和數家企業集團而建立的以計算機產業和軟件產業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不僅能夠有力地提高本產業的技術發展水平,而且還能夠積極發揮其在高新技術產業方麵的帶動作用。

第五,充分利用國防科技的高新技術優勢,實現“軍轉民”的戰略擴散,適時地提高民用工業的整體技術水平。由於各國把大量的先進和尖端技術的發明與創新首先應用於國防工業,使其整體水平高於民用工業,所以冷戰結束後,各國又相繼把國防工業的技術成果、資金、設備和人才轉移至民用工業,大力發展以民品為主的高新科技產業,從而大大地提高了傳統產業的技術水平。

第六,建立健全風險的支撐體係,為企業技術創新給予一定的風險補償。通過政府的介入,協調財政、金融和科技等各方麵力量,尤其是健全企業技術進步的各項激勵政策和風險分償政策,使企業擺脫資金及風險的困擾,勇於創新,從而提高企業對高新技術成果轉移的自覺件和積極性。

總之.高新技術產業對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在選擇重點領域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法律、行政和經濟手段,依靠市場的積極引導促進傳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積極結合,以期建立一種二者互相促進的新型運行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