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出使(中)燕雲十六州!(1 / 2)

這西北連年用兵,當地已經形成了一個以軍需供應為龍頭的龐大市場,全國各地的商人都想著辦法望裏頭鑽。句不好聽的話,童貫借的這幾十萬貫,朱子龍就是不要他還了,隻要以後的雙方生意來者不拒,怎麼的都能賺回來。

而且,那無形的東西,才是朱子龍本體真正想要的。

到賺錢,現在真心不差太多錢了。那邊日本的金礦都沒挖呢,大宋這邊的產業也一直是良性循環之中。比起鄭家這種暴發戶,朱子龍更像是超級爆發戶,卻還是壟斷經營。

當然,童貫此時的出發點還真是為國著想,這一點也是朱子龍願意全力配合他的原因之一。春荒時節,那時塞下許多奸商必定要趁機哄抬糧價,他們可不會管戰時,還是和平之時。當真是每次都大發國難財!

以這軍糧為例,有的會抬高官價以賺取差價,有的卻會故意壓低官價,到了三四月間青黃不接的時候,這情形將更為嚴重。而戰事吃緊之時,可真管不了那般許多,一來二去,隻會是朝廷撥給的錢引等恐怕不足購糧之用,若是最後因此發生變故,最後倒黴的還是大宋的老百姓。

所以,朱子龍這次是好人做到底。不但願意借錢,還表示借來的錢,以一個穩定中間價,由他來幫忙收購糧食給用做軍糧,並且還包運輸。(當然,這也多虧了他平時就在多收購糧食,卻又不用來提價炒糧,卻是省事了不少。另有正途賺錢,不用黑了心肝兒。)

借錢給朝廷改變成了承攬軍糧收購的任務,這一個臨時起意的措施,但是一但成功。就宛如後世支付寶搶占微信支付的市場份額一樣,前期吃虧,後麵大賺,好處多多。

仔細一想,這其實就是雙贏的局麵。

-

使團一路繼續前行,數日後瓦橋關在朝陽之下巍然聳立,北望燕雲從此方向而望若隱若現。

瓦橋關位於河北平原中部,因地屬古瓦橋,以地為名。約唐末置這關以防契丹。其時在這關的東北麵又連置益津關和淤口關,合稱“三關”。

由於“三關”一帶地勢低窪,到處是河湖鹽堿地麵,居民稀少,易為敵人所乘,在此設險,利於防守。

唐代末年,東北部的契丹已日漸強大起來。契丹屢屢南犯,所以“三關”一帶時有戰爭。到了五代,契丹激烈向外擴張,三關更是戰火不斷。後唐同光二年,契丹悍然南侵,犯瓦橋關,竟屯兵不歸。

直到北宋建立,國力不強,未在這一帶國境線上前進一步,僅采取守勢,瓦橋等三關成為北宋的北方邊防要地。可謂是曆來兵家必爭地之一!

北宋初年,集結重兵駐紮“三關”,以防契丹遼軍南侵。可是“三關”四周盡屬平原,無大山大河可作為據守的憑借。守住這裏,可是等同於用無數宋家士兵的血肉之體築成的!

到宋真宗時駐防瓦橋關的六宅使何承矩,“因陂澤之地,瀦水為塞”,壅塞九河中徐、鮑、沙、唐等河流,形成眾多水泊,河泊相連,赫然構成一條南北防線。這情況才稍加好轉一些!

“此地見證了數百年來中原漢人,對於北方契丹人以及外來少數民族束手無策的曆史,直到現在北宋後期了,漢人亦然也隻能一味困守的屈辱曆史。而無法繼續向前一步,已經成為了漢人的一塊心病呀!”站在關上看向遠處,朱子龍的分身默默的心想著。

“在我的手上,這一曆史必須得到修改。讓這瓦橋關再也不用見證,一個異族的呼嘯南下,讓漢人產生莫大恥辱而去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