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
【咂嘴弄舌】亦作“咂嘴弄脣”。亦作“咂嘴咂舌”。亦作“咂嘴舔脣”。①形容貪吃的饞相。②表示食物味道美好。③表示驚奇或為難。
【咂嘴弄脣】見“咂嘴弄舌”。
【咂嘴咂舌】見“咂嘴弄舌”。
【咂嘴舔脣】見“咂嘴弄舌”。
【雜亂無章】混亂而無條理。語本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其為言也,亂雜而無章。”雜而無章。”
【宰雞教猴】用殺雞來警戒猴子。比喻嚴懲一個以警告其餘。
【再三再四】連續多次。
【再不其然】猶言再不然。
【再生父母】指對自己有重大恩惠的人。
【再作馮婦】《孟子·盡心下》:“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隅,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後因以“再作馮婦”比喻重操舊業。
【再作道理】亦作“再做道理”。謂另行打算或另想辦法。
【再衰三涸】見“再衰三竭”。
【再衰三竭】《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後因以“再衰三竭”形容士氣越來越低落,不能再振作。
【再接再曆】見“再接再礪”。
【再接再礪】唐韓愈、孟郊《鬥雞聯句》:“一噴一醒然,再接再礪乃。”接,交戰;礪,磨礪。原謂雞再磨嘴,然後再相鬥。後用以指繼續努力,堅持不懈。亦作“再接再曆”。
【再做道理】見“再作道理”。
【在天之靈】指人死後升入上界的靈魂。後亦以稱死者及其不昧的精神。
【在色之戒】語出《論語·季氏》:“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後以“在色之戒”謂色欲方麵的戒忌。
【在劫難逃】佛教認為世界有成、住、壞、空四個時期,到了壞劫,出現風、水、火三災,世界歸於毀滅。如此周而複始。人們因把天災人禍等借稱為“劫”或“劫數”;以“在劫難逃”謂命中注定要遭受禍害,不能逃脫。
【在穀滿穀】《莊子·天運》:“吾又奏之以陰陽之和,燭之以日月之明;其聲能短能長,能柔能剛;變化齊一,不主故常;在穀滿穀,在阬滿阬。”此謂奏樂時聲音遍及各處,形容道的無所不在。後以“在穀滿穀”形容人物眾多。
【在官言官】《禮記·曲禮下》:“君命,大夫與士肄,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庫言庫,在朝言朝。”鄭玄注:“唯君命所在,就展習之也。官,謂版圖文書之處。”孔穎達疏:“若君命之在官,則臣當展習言議在官之事。”後多用以指處在什麼地位說什麼話。
【在陳之厄】《論語·衛靈公》:“(孔子)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後因以“在陳之厄”指饑貧等困境。
【載一抱素】謂堅持一種信仰,固守素誌。
【載舟覆舟】語出《荀子·王製》:“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後以“載舟覆舟”比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
【載沉載浮】謂在水中上下沉浮。
【載馳載驅】謂車馬疾行。
【載歌且舞】見“載歌載舞”。
【載歌載舞】邊唱歌,邊舞蹈。原作“載歌且舞”。
【載懽載笑】形容盡情地歡笑。
【載驅載馳】見“載馳載驅”。
【讚口不絕】見“讚不絕口”。
【讚不絕口】不住口地稱讚。
【贓汙狼藉】同“贓汙狼藉”。
【贓汙狼藉】謂貪汙受賄,行為不檢,名聲敗壞。
【贓汙狼籍】同“贓汙狼藉”。
【贓私狼藉】同“贓汙狼藉”。
【贓私狼籍】同“贓汙狼藉”。
【贓官汙吏】猶了貪官汙吏。
【贓盈惡貫】謂貪贓甚多,罪惡滔天。
【贓貨狼藉】同“贓汙狼藉”。
【贓賄狼藉】同“贓汙狼藉”。
【贓賄狼籍】見“贓賄狼藉”。
【贓穢狼藉】同“贓汙狼藉”。
【臧穀亡羊】《莊子·駢拇》載,臧、穀二人牧羊,臧挾策讀書,穀博塞以遊,皆亡其羊。後因以為典,喻事不同而實則一。宋蘇軾《和劉道原〈詠史〉》:“仲尼憂世接輿狂,藏穀雖殊竟兩亡。”
【遭劫在數】謂命中注定要遇到災難。
【遭事製宜】猶言因事製宜。
【遭時不偶】同“遭逢不偶”。
【遭時定製】謂因時勢而規定法製。
【遭時製宜】猶言因時製宜。
【遭逢不偶】謂不遇合時機。
【遭逢時會】同“遭遇際會”。
【遭逢會遇】同“遭遇際會”。
【遭逢際會】同“遭遇際會”。
【遭家不造】語出《詩·周頌·閔予小子》:“閔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鄭玄箋:“閔,悼傷之言也;造,猶成也。可悼傷乎,我小子耳!遭武王崩,家道未成。”孔穎達疏:“往日遭此家道之不為,言先王既崩,家事無人為之。”本為周成王居父喪時自哀之辭,後用以泛指家中遭遇不幸。
【遭遇不偶】同“遭逢不偶”。
【遭遇運會】同“遭遇際會”。
【遭遇際會】猶言逢遇時機。
【遭傾遇禍】遭逢危亡之世而遇禍害。
【遭際不偶】同“遭逢不偶”。
【遭際時會】同“遭遇際會”。
【早出晚歸】亦作“早出暮歸”。早晨出去,晚上歸來。謂整日在外。
【早出暮歸】見“早出晚歸”。
【早知今日,悔不當初】語本《五燈會元·天衣懷禪師法嗣·惠林宗本禪師》:“曰:‘中下之流,如何領會?’師曰:‘伏屍萬裏。’曰:‘早知今日事,悔不慎當初。’”後謂悔恨以前所作之非。
【早朝晏罷】很早上朝,很遲退朝。謂勤於政事。
【澡身浴德】《禮記·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孔穎達疏:“澡身,謂能澡潔其身不染濁也;浴德,謂沐浴於德以德自清也。”謂修養身心,使之高潔。
【澡垢索疵】猶言吹毛求疵。謂刻意尋人過錯。
【造次顛沛】流離困頓。語出《論語·裏仁》:“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造極登峰】登峰造極。喻達到極點。
【造微入妙】形容達到微妙的境界。
【造因得果】見“造因結果”。
【造因結果】謂無論製造何種因緣,必得相應之後果。
【造車合轍】喻主觀同客觀相符合。
【造作矯揉】猶言矯揉造作。
【造言生事】捏造虛言以挑起事端。
【造言捏詞】捏造虛假的言詞。
【造惡不悛】作惡事而不肯悔改。
【造端倡始】謂首先倡導。
【造端讬始】見“造端倡始”。
【造謀布穽】謂設計陷害。
【造謠生事】捏造謠言,挑起事端。
【造謠生非】見“造謠生事”。
【造繭自縛】作繭自縛。喻做了某事,結果反而使自己受困。
【躁言醜句】醜惡的言辭。躁,通“臊”。
【責有攸歸】見“責有所歸”。
【責有所歸】謂責任有所歸屬。
【責無旁貸】謂自己應盡的責任,無法向旁人推卸。
【責備求全】猶言求全責備。
【責實循名】按其名而求其實。
【擇地而蹈】選擇地方行走。形容做事小心謹慎。
【擇肥而噬】喻選擇有錢的人進行敲詐勒索。
【擇善而行】謂選擇有益的事去做。
【擇善而從】選擇其中好的依從他。
【擇福宜重】選擇吉福之事應取重的。語出《國語·晉語六》:“擇福莫若重,擇禍莫若輕。”
【澤及枯骨】恩澤施及死去的人。形容恩情深厚。
【澤吻磨牙】猶言齜牙咧嘴。凶殘貌。
【嘖有煩言】①謂互相責備,爭論不一。②謂紛雜的指責和議論。
【齰舌緘脣】“齰”念zé。咬舌閉口。形容閉口不言。
【賊人心虛】指做了壞事的人,時刻膽戰心驚,怕壞事敗露。
【賊人膽虛】見“賊人心虛”。
【賊子亂臣】見“賊臣亂子”。
【賊去關門】《景德傳燈錄·法瑫宗一禪師》:“僧曰:‘若不遇於師,幾成走作。’師曰:‘賊去後關門。’”後因以“賊去關門”比喻出了事故才去防範。
【賊臣逆子】見“賊臣亂子”。
【賊臣亂子】指心懷異誌、為奸作惡的人。
【賊眉賊眼】見“賊眉鼠眼”。
【賊眉鼠眼】形容神情鬼鬼祟祟。
【賊喊捉賊】謂壞人做了壞事,反說他人是壞人。比喻為了逃脫罪責,故意轉移目標。
【賊頭狗腦】同“賊頭鼠腦”。
【賊頭鬼腦】同“賊頭鼠腦”。
【賊頭賊腦】同“賊頭鼠腦”。
【賊頭鼠腦】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樣子。
【譖下謾上】讒毀下級,欺謾上級。
【增收節支】增加收入,節約開支。
【增磚添瓦】猶添磚加瓦。比喻做一些工作,盡一點力量。
【甑塵釜魚】《後漢書·獨行傳·範冉》:“所止單陋,有時絕粒,窮居自若,言貌無改。閭裏歌之曰:‘甑中生塵範史雲,釜中生魚範萊蕪。’”範冉字史雲,桓帝以為萊蕪長。後以“甑塵釜魚”形容家貧斷炊已久。
【紮根串連】深入群眾並將分散的群眾串連起來。
【劄手舞腳】猶言動手動腳。形容不規矩、不穩重。
【乍毛變色】形容因驚恐而毛發豎立,麵色失常。
【乍暖還寒】形容冬末春初氣侯忽冷忽熱,冷熱不定。
【詐奸不及】猶言十分奸詐。
【詐敗佯輸】假裝被打敗,引人上當。
【詐癡不顛】謂假裝癡呆。
【詐癡佯呆】謂假裝癡呆。
【齋心滌慮】淨潔身心,清除雜念。
【宅中圖大】居於中心,謀劃四方。謂得地勢之利。
【債台高築】形容欠債很多。
【沾花惹草】猶言沾風惹草。
【沾沾自好】猶言沾沾自喜。
【沾沾自衒】自以為美好而自我炫耀。
【沾沾自喜】驕矜自得貌。
【沾沾自滿】猶言沾沾自喜。
【沾泥帶水】比喻說話、寫文章不簡潔或辦事不幹脆。
【沾風惹草】比喻賣弄風流,挑逗、勾引異性。
【沾親帶友】見“沾親帶故”。
【沾親帶故】有親戚朋友的關係。
【詹言曲說】煩瑣、片麵的言論。
【詹詹炎炎】《莊子·齊物論》:“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成玄英疏:“炎炎,猛烈也;詹詹,詞費也。”後以“詹詹炎炎”形容喋喋不休之狀。
【詀言詀語】花言巧語,胡說八道。
【鸇視狼顧】“鸇”念zhān。謂如同鸇狼視物。形容目光貪婪。
【斬木揭竿】砍削樹木當兵器,舉起竹竿作軍旗。比喻武裝起義。語本漢賈誼《過秦論上》:“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斬荊披棘】同“披荊斬棘”。
【斬草除根】比喻徹底去除禍根,不留後患。語本《左傳·隱公六年》:“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蕰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則善者信矣。”
【斬竿揭木】猶言斬木揭竿。
【斬釘切鐵】同“斬釘截鐵”。
【斬釘截鐵】①比喻堅定不移或果斷利落。②比喻雄健有力。
【斬將刈旗】同“斬將搴旗”。
【斬盡殺絕】全部殺盡。
【斬頭瀝血】形容為匡扶正義而不顧生死。
【斬鋼截鐵】比喻幹脆利落,堅決果斷。
【斬關奪隘】砍斷門閂,攻破城門,奪取關隘。形容軍隊作戰勇敢,勢不可擋。
【展眼舒眉】眉眼舒展。形容稱心遂意的樣子。
【展腳伸腰】①下拜。②俗用以稱人死。
【嶄露頭角】謂顯示出超群的才華。語本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雖少年,已自成人,能取進士第,嶄然見頭角焉。”
【暫勞永逸】猶一勞永逸。謂以一時的辛勞,換取長久的安逸。
【占風使帆】比喻隨機應變,看風頭辦事。
【占風望氣】察看風向雲氣。亦比喻看風使舵,隨機應變。
【氈上拖毛】氈為毛製,在氈上拖毛,則澀滯難行。用以形容腳步畏縮不前。
【輾轉反側】形容心中有事,翻來覆去不能入睡。
【棧山航海】謂跋山涉水,逾越險阻。
【戰火紛飛】形容戰鬥頻仍、激烈。
【戰無不克】見“戰無不勝”。
【戰無不勝】攻戰沒有不取勝的。形容強大無比,可以戰勝一切。
【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見“戰無不勝,攻無不取”
【戰無不勝,攻無不取】形容軍隊力量強大,百戰百勝。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語本《戰國策·秦策二》:“是知秦戰未嚐不勝,攻未嚐不取,所當未嚐不破也。”
【戰戰栗栗】敬畏戒慎貌。
【戰戰栗栗】見“戰戰栗栗”。
【戰戰惶惶】戒慎畏懼貌。
【戰戰業業】戒慎畏懼貌。
【戰戰栗栗】見“戰戰栗栗”。
【戰戰兢兢】①畏懼謹慎貌。②因害怕或寒冷而顫抖貌。
【湛恩汪濊】謂恩澤深厚。
【張三李四】假設姓名,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張口掉舌】謂發表言論。
【張口結舌】張著嘴說不出話來。形容理屈、害怕或驚愕。
【張王李趙】①四大姓氏。②四者皆最常見的姓,連用泛指一般人。
【張牙舞爪】①形容猛獸的凶相。②形容惡人的猖狂凶惡。③邊談笑邊揮舞手足的樣子。
【張公吃酒李公醉】見“張公吃酒李公醉”。
【張公吃酒李公醉】唐張鷟《朝野僉載》卷一:“天後時,謠言曰:‘張公吃酒李公醉。’張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後有移花接木或頂缸之義。
【張公吃酒李公顛】見“張公吃酒李公醉”。
【張本繼末】把事情的本末說明白。
【張甲李乙】猶言張三李四。
【張皇失措】亦作“張惶失措”。亦作“張徨失措”。慌亂失常,不知所措。
【張冠李戴】把姓張的帽子戴到姓李的頭上。比喻認錯了對象或弄錯了事實。有時亦有掉包舞弊之意。
【張袂成陰】張開袖子能遮掩天日,成為陰天。形容人多。
【張袂成帷】張開袖子成為帷幕。形容人多。
【張眉努目】揚起眉毛,瞪著眼睛。喻粗獷淺露。
【張眉努眼】揚起眉毛,瞪著眼睛。指善於作態。
【張眉張眼】驚惶不安的樣子。
【張脣植髭】謂脣吻開合。形容滔滔不絕地論列是非的樣子。
【張眼露睛】謂瞪著眼睛說瞎話。
【張徨失措】見“張皇失措”。
【張惶失措】見“張皇失措”。
【張嘴撟舌】猶張口結舌。
【張燈結彩】亦作“張燈結采”。形容喜慶或節日的景象。
【張燈結采】見“張燈結彩”。
【張脈僨興】謂血管膨脹,青脈突起。張,通“脹”。《左傳·僖公十五年》:“亂氣狡憤,陰血周作,張脈僨興,外彊中乾。”杜預注:“氣狡憤於外,則血脈必周身而作,隨氣張動。”後以指因衝動而舉措失宜。
【彰明昭著】猶彰明較著。
【彰明較著】形容非常顯明。
【彰往考來】謂彰明往事,考察未來。語本《易·係辭下》:“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孔穎達疏:“往事必載,是彰往也;來事豫占,是察來也。”高亨注:“彰往,表明往事也。察來,觀察來事也。”
【彰善癉惡】表彰美善,憎恨邪惡。
【獐頭鼠目】麞頭小而尖,鼠目小而圓,本形容人的寒賤相,後多用以形容人的麵目猥瑣、心術不正。
【掌上明珠】亦作“掌中珠”。亦作“掌上珠”。比喻極受疼愛的人。後多指極受父母鍾愛的兒女。
【掌上觀文】見“掌上觀紋”。
【掌上觀紋】比喻極其容易,毫不費力。
【仗馬寒蟬】皇帝儀仗中用的馬和寒風中的蟬。比喻噤口不言者。
【仗勢欺人】憑借權勢欺壓別人。
【仗節死義】謂堅守節操,為正義而死。
【仗義執言】伸張正義,激昂陳詞。
【仗義疏財】謂重義氣而分財助人。茅盾《石碣》:“眾多兄弟,都說,玉麒麟仗義疏財,一身好武藝,心地又直爽;宋大哥兀自佩服。”又見“疏財仗義”。
【杖履相從】謂追隨左右。
【杖履縱橫】形容遊人來往不絕。
【招亡納叛】招引接納敵方叛逃的人。
【招花惹草】指挑逗、勾引女子。
【招兵買馬】①招募士兵,購置戰馬。謂組織武裝,擴充兵力。②比喻組織或擴充人力。
【招災惹禍】招引災禍。
【招災攬禍】招攬災禍。
【招事惹非】見“招是惹非”。
【招降納叛】①招引接納敵方叛降的人。②稱網羅壞人,擴充勢力。
【招是生非】見“招是惹非”。
【招是惹非】招惹是非。謂無故生事。
【招是搬非】搬弄是非,引起爭端。
【招是攬非】猶招是惹非。
【招風惹雨】見“招風惹草”。
【招風惹草】比喻惹是生非,引出事端。
【招風攬火】比喻招惹是非。
【招軍買馬】猶招兵買馬。
【招搖過市】故意炫耀自己以引起別人注意。語出《史記·孔子世家》:“居衛月餘,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
【招搖撞騙】謂借名炫耀,進行詐騙。
【招蜂引蝶】比喻逗引異性。多指女子。
【招蜂惹蝶】猶招蜂引蝶。
【招賢納士】招引接納賢士。
【招權納賄】把持權勢,接受賄賂。
【招權納賂】見“招權納賄”。
【招權納賕】見“招權納賄”。
【昭然若揭】語出《莊子·達生》:“今汝飾知以驚愚,脩身以明汙,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揭,高舉。後以“昭然若揭”形容真相畢露,清楚明白。
【昭德塞違】彰明美德,杜絕錯誤。
【昭聾發聵】使耳聾的人也能夠聽到。比喻用語言文字等給人以極大的啟發,即使糊塗麻木的人也會清醒過來。
【朝三暮二】比喻主意多變。
【朝三暮四】①《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本謂隻變名目,不變實質以欺人。後以喻變化多端或反覆無常。②形容數目多。
【朝夕相處】彼此天天在一起。
【朝不及夕】①謂早晨不能顧及晚上。極言處境危急。②形容生活極其窮困。
【朝不保夕】見“朝不保暮”。
【朝不保暮】早晨保不住晚上會發生變化。極言情況危急或境遇窘迫。
【朝不慮夕】見“朝不謀夕”。
【朝不謀夕】謂早晨不能預為晚上打算。形容形勢危急或境況窘迫。
【朝升暮合】謂零碎地糴米。形容生活艱難,勉強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