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過度關注孩子的學習(1 / 3)

不要過度關注孩子的學習

如何避免不健康心理

青少年急需心理救助:以上麵敘述可知,現在的孩子有著比上一代人更深的心靈苦悶;絕大多數學生是失敗者;不該發生或本可避免的悲劇;失敗的教育使教育失敗;應試教育丟掉的是使人成功的85%的機會;因老師的一次批評而輕生;成績不好要去醫院開弱智證明;不按時完成作業被罰吃牛糞;強國先強人,強人先強心。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

1.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一樣重要

健康不僅指身體機能正常,也包括心理功能的正常發揮。首先,青少年不僅要注意生理衛生,還要注意心理衛生,這才能達到真正的、全麵的健康。其次,青少年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間是相互製約、密不可分的。強烈的情緒波動或持續的緊張會擾亂人的生理和心理功能。這種狀況如果長時間地持續下去,就會導致心身障礙,甚至引發身體的病變。青少年常見的心身疾病有痤瘡、頭痛、神經性皮炎、肥胖症、胃潰瘍等。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主要體現為自我適應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具有良好的心境。經常保持愉快的情緒,善於適度地控製和調節自己的情緒,具有對人生的積極的態度,對周圍的事物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和積極探索的精神。

二是能夠進行恰當的自我評價,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識。能夠正確地看待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發揮自己的優勢。而不是過分嫉妒別人的長處或顧忌自己的缺點,缺乏自信。

三是具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和社會適應能力。能與他人友好地相處,愉快交往,恰當地表現自我,具有正常的認知能力,能夠進行高效率的工作和學習。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近年來的調查研究發現,不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存在著各種問題;這些心理健康問題呈上升趨勢,日益引起社會的重視。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嚴重阻礙其學業的進步和正常的人際交往。

青少年常見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情緒失調、交往問題、學習障礙等方麵。

2.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家長不可或缺的義務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孩子成才,但如何培養孩子卻千差萬別,對於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關注是家長不可缺少的義務。

李冬的爸爸是某研究所的研究員,他深知智力開發的重要,從小就開始向孩子灌輸加減乘除、天文地理,甚至3歲就開始教解方程。遊戲、娛樂、與小朋友玩耍的大部分時間都被剝奪了。由於爸爸怕他與“野”孩子玩會學壞,所以他大部分時間是在家裏呆著的。

功夫不負有心人,上學後孩子的成績的確不錯,但他與同學不和,以自我為中心,做事刻板,缺乏想像力和創造力。後來,由於學習內容的複雜,學習尖子的地位受到了衝擊,因此,他常煩躁不安。有一次受到批評後逃學一天,爸爸得知後,大發脾氣,狠狠打了這個“不爭氣的兒子”。孩子受到打擊,漸漸變了,開始與壞孩子混在一起,有一次偷了家裏的300元錢跑出去10天,最後得了痢疾,被別人送回家去,險些喪命。

爸爸不理解,為何“有心栽花花不開”?

其實,原因很簡單,孩子的爸爸雖然是高級知識分子,但他們隻知道開發孩子的智力,忽視了孩子的心理需要。

在孩子上學前,開發智力固然重要,但他們最渴望的是能與小朋友們在一起玩耍、做遊戲。在與小朋友的交往中,他們學會了怎樣與人相處,怎樣尊重別人的情感和需要;而豐富多彩的活動更能激發兒童豐富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上學後麵臨尖子地位的失落,他此時最需要的是爸爸的安慰與鼓勵,但爸爸不但不仔細尋找原因,反而對孩子大發脾氣,刺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形成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少兒的心理障礙的罪魁禍首就是錯誤的教養方式以及由此造成的親子關係的異常。

3.客觀地看待孩子暫時的心理問題

我們在強調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同時,還要客觀地看待暫時的心理問題:

(1)暫時的心理問題不是精神疾病

心理健康是相對的。沒有人永遠處於健康的心理狀態,如同一個身體健康的人偶爾也會感冒或頭疼一樣,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有時也會出現情緒不佳、交往不好或自我評價不恰當等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大部分青少年暫時的心理失常,如情感亢奮、交往挫折、焦慮過度等等,都可以隨著生活事件的改變、年齡的增長而消失或改善。

青少年處於一個人生發展的特殊時期。他們有獨立的願望和要求而又不能脫離父母而完全獨立,可能會表現出一些偏激行為,與父母形成激烈的衝突。這些都隻是特定時期的暫時現象,不能叫做精神疾病。

青少年所表現出來的許多問題,例如,暫時的失眠、情緒抑鬱、自我封閉、冷漠和強迫行為(比如,老是耽心自己哪頁書沒背會,哪個單詞沒記住,不斷回頭重複學習)等,可能是由於生活和學習壓力導致的,而不能籠統地歸為精神疾病。父母應該查明原因,幫助他們降低壓力和期望值,或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

(2)有些不良行為是心理問題不是品德問題

有些孩子所表現出來的某些行為問題,例如“早戀”、青春期的“逆反”或一些怪僻的行為,可能是多種原因引起的,與青少年特定時期的生長發育特點有關,或是他們生活中發生的一些特殊事件以及各種壓力所造成的。

家長在生活中要細心地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了解其生活和學習的情況,幫助他們克服困難,降低精神上的緊張度。

家長千萬不要把不同性質的行為問題簡單地歸結為品德問題,用簡單粗暴的方法對待孩子。這隻能傷害孩子,甚至產生嚴重的後果。

(3)心理疾病是可以治療的

家長發現孩子出現情緒、交往、行為失常時,應注意監控。若發現程度較重或持續時間較長,如情感的過度亢奮已經打亂了正常的生活規律,或者人際交往中的失敗感使得學習工作都失去了以往的效率,應當及時尋求心理谘詢或治療。

通常在專業的心理谘詢的幫助下,通過自我調整,一般的心理失調都可以得到解決。如果不能及時得到幫助,本來並不嚴重的心理問題可能最終會成為嚴重的心理疾病。

當孩子出現心理失調時,家長不必因為怕丟麵子而拒絕尋求和接受心理谘詢人員的幫助。青少年時期是心理失調比較多發的時期,如果及時接受谘詢和治療,是比較容易恢複正常的。

4.錯誤的教養方法是導致少兒心理障礙的罪魁禍首

以下幾種親子關係不利於兒童的心理健康:

(1)溺愛型

家長把孩子放在家庭的中心位置,對孩子百依百順,甚至對孩子的錯誤姑息、護短,這樣易使孩子形成懶惰、任性、不合群、蠻橫、自私、好逸惡勞、適應能力差、遇到困難退縮等不良行為習慣。目前獨生子女中這種現象非常嚴重。

(2)虐待型

虐待有兩種,一種是棍棒教育,用打罵與折磨馴服孩子。這樣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和反社會型人格。另一種是精神上的虐待,如剝奪孩子的正常的心理需要,如遊戲、交友等,或對孩子諷刺挖苦、猜疑。結果造成孩子喪失自信心、自尊心,或通過撒謊等手段消極抵抗,甚至與壞孩子混在一起尋找安慰,走上犯罪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