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過度關注孩子的學習(2 / 3)

(3)矛盾型

家庭教育不統一,家長高興時百般溺愛,生氣時則大打出手,或父管母護,母管父不讓。這樣不但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使孩子養成了鑽空子、撒嬌、說謊、傳話、要挾等毛病。

(4)放任型

有些家長忙於工作,掙錢發財,無暇顧及子女的教育,認為“有錢能使鬼推磨”,給孩子創造優越的生活條件最重要。所以隻知道從物質上滿足孩子,忽視了孩子精神上的需求,結果使孩子變得冷漠,隻認錢不認人,不知道人間還有溫情。更有甚者,有的家長隻顧自己玩樂,如整天搓麻將,根本不知道管教孩子,這種自私的家長隻會讓孩子鄙視、厭惡,給孩子留下得不到家庭溫暖的痛苦,這是一種極不負責的家長。

對此,作為家長,應該:

①分析一下目前你在家庭中采用的是什麼樣的教育方式,你和孩子的關係怎樣,你的孩子有沒有出現什麼心理問題。如確實存在以上提到的情況,應該及時加以調整。必要的話可到心理門診去谘詢、接受檢查和指導,做到防患於未然。

②采用正確的教養方式,形成一種民主型的親子關係。在這樣的家庭中,家長和子女關係和睦,遇事協商解決。孩子遇到困難願意與家長講,家長關心孩子的心理需求。一家人經常開玩笑,交流思想,或一起外出遊玩,家長對孩子既是家長又是朋友,這樣,彼此都互相了解,有話不用悶在心裏,孩子的正常要求都能得到家長的理解和支持。這才是一種正常的親子關係,有利於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廣大父母應該努力創設這種和諧的親子關係,讓孩子健康成長。

這樣,家長與孩子的關係容易處理,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有良好的作用。

5.關注孩子的感覺綜合失調

天津天和、兒童、紅橋、和平等4家醫院的醫生,1996年連續對8名因在課堂上或擠眉弄眼、或打嗝幹咳、或四肢抖動、或注意力不集中、或自言自語的小學生進行診治發現,這些學生並非“不遵守課堂紀律”,而是由於學習緊張、心理壓力過重而導致的一種神經性紊亂綜合症引起的。

一名五年級男生,從半年前開始一走進教室就覺得嗓子奇癢、吞咽困難,上課時經常幹咳不止,影響了課堂紀律。老師開始還以為這個學生存心搗蛋,幾經教育後仍無“悔改”方引起重視。家長帶孩子到醫院進行多次檢查和化驗,均未發現器質性病變。後在天和醫院被確診為神經性咽堵綜合症,這主要由於學習緊張、心理壓力過大引起的。

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是現在這一代青少年相當普遍的特征,這可能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嚴重得多。國家“八五”重點研究項目——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驗課的專家學者在對萬餘名學生進行最新心理檢測後發現,約有32%的中小學生存在著心理異常表現。北京、上海學齡前獨生子女心理障礙的比例則高達50%以上。另有資料表明,近年來,我國中小學生心理疾病的發生率呈直線上升谘詢診室趨勢。北京同仁醫院臨床心理專科的心理醫生趙梅近年接觸了許多走進她心理谘詢診室的中小學生。這些學生心理異常的表現為:厭學、考試緊張、人際交往恐懼、單相思、出走等輕度的心理障礙,嚴重的甚至導致自殺。據了解,心理異常嚴重者還不易痊愈,對疾病的抵抗力也大為降低,影響今後的生長發育。對此,一位著名社會心理學家憂心忡忡地呼籲:“對青少年進行心理救助是時候了!”1996年4月中旬,中華慈善總會在北京召開的“心理健康與社會發展”研討會上,專家們也指出,青少年,尤其是獨生子女的心理問題,急需有針對性地進行救助!

都說這一代孩子是在蜜罐中泡大的,生活優裕、無憂無慮,但事實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難處。首先他們生長的社會環境比以往更為複雜,他們遭遇的生活境況也許更沒有先例可循。他們是獨生子女,在家裏沒有夥伴,形成了畸形的優越感和深重孤獨感。另外,他們肩上所承載的壓力和期望也是曆代人所無法比擬的。優厚的物質條件的背後,他們往往有著比上一代人更深的心靈苦悶。

人的心理和生理一樣,有一個承受壓力的限度,弦繃得太緊會斷,心理壓力過重,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得不到鬆弛,也會出現異常。

時下,中小學生被考試、名次、排榜壓得抬不起頭來。競爭,這個成人社會的最具激勵作用的口號,也深入到中小學生的世界裏。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為了使自己的孩子成“龍”,父母們不惜采取各種辦法,對子女的要求嚴上加嚴。“你要是能考上100分,我就給你100元錢”——重金刺激;“你要是考不上重點,你就別回家”——恫嚇威脅;“你這次拿第二名,下一次必須拿第一名”——家長的期望在升值……

然而,第一名隻有一個,更何況排名次又是不確定的金字塔,它隻許一個人蹬上塔尖,但誰也不能保證不掉下來,重點學校也隻是少數,招收的名額畢竟有限。這就意味著絕大多數的學生是失敗者,達不到父母製定的“目標”,於是,每個孩子都被分數和名次這個標準篩上篩下,不得不品嚐被篩下來的痛苦滋味。而家長的“壓”、“嚇”、“打”等一些“逼子成龍”的措施更是在孩子受傷的心靈上搽了一把鹽。整天喋喋不休的辱罵會使孩子的心靈變暗失色。一些原本性格開朗的學生,從此變得鬱鬱不樂,缺乏自信,對學習害怕甚至恐懼起來,身體、心理素質都明顯下降,心理承受能力明顯減弱,甚至對生活也失去信心。一些心胸較狹窄、情緒不穩定的學生更會產生心理疾患,從而發生了一些不該發生或本可避免的悲劇。

北京某一家庭,夫婦倆都是高等院校教授,因兒子高考成績欠佳隻能在大學當自費旁聽生而感到丟了麵子,成天在兒子麵前嘮嘮叨叨:“這麼不爭氣!我們出門都沒臉見人。”孩子的精神在高度壓力下終於徹底崩潰,竟喪失了理智,殘酷地用電線將生身父母活活勒死,“免得你們無臉見人!”

更邪門兒的還有一個高考生本來已經考上了大學,但經不住“如果沒考上怎麼辦”想法的折磨,竟在考分下達前一天自殺了。還有一個班出現了“集體自殺”,有6個同學成績不好,竟相約在一起吃安眠藥。

“失敗教育使教育失敗。”人的心理結構可大致分為智力、情緒、意誌三部分,現在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中,對孩子素質的要求偏重於智力,而在智力中又僅僅局限於書本知識測驗這件事上。題海戰術、疲勞轟炸、超負荷運轉、一試定終身等等,這種不當的教育是誘發學生心理問題的罪魁禍首。即使是那些被認為很“優秀”的學生,由於成績好,人們往往忽視了他們的情緒和意誌方麵的弱點,“一俊遮百醜”造成了一部分“優秀學生”情感脆弱,性格乖癖,承受力極差,經不起風吹草動。據了解,我國高校少年班學員中約有1/3不能完成學業被淘汰,這有性格、生活自理能力方麵的原因,也有心理承受能力差和發生心理精神疾病的原因。

美國著名的演說家卡耐基從他自身的經曆中總結出了這麼一條規律:一個人的成功,15%靠專業知識,85%靠人際關係和處世技巧。中國的應試教育恰恰抓的就是這15%,而丟掉的是85%。所以一個在學校品學皆優的學生可能完全不懂社會,無法適應人際關係,心理脆弱,受不得一點挫折。

學習本是一個自娛的過程,生命就是在這種自娛中打開所有器官,不斷吸收有利於生命生長的養料。但現在,學習與名次、競爭緊緊聯係在一起,輕鬆愉快的自娛沒有了,剩下的隻是令人生畏難以承受的巨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