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個好的家長(1 / 3)

如何做一個好的家長

家教影響孩子的一生

家教,是教育孩子成長的重要方式,孩子能否健康成長,是否適應社會,同家教是否得當有很大的關係。但長期以來,一些家長卻扭曲了家教的內容,迷失了家教的方向。

1.家長“陪讀”的思考

孩子與家長誰更可憐?母親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偉人的母親是以巨大的人格力量感化著自己的孩子;家長在應試教育中充當配角;家長麵臨巨大的精神壓力;“陪太子讀書”;“我是老師還是媽媽”;從長遠來說陪讀對孩子的學習是有害還是有益呢?

中國現代教育製度的建立,從1901年廢除八股文,1904年建立第一個現代學製,1905年廢除科舉製度起,還不足百年,而我們卻有著一千三百餘年科舉教育的傳統。80年代以來,中小學教育的考試主義、智育至上、片麵追求升學率重新抬頭,差不多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目前的教育狀況,無論學生、家長、教師、校長、教育主管部門都不滿意,人人喊打,又似乎都無能為力。如同一部已生了鏽的機器,但還在以巨大的慣性運作著,作為這部機器的一個小小螺絲釘的學生家長,其處境的尷尬和無奈也是可以想見的。

為人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和成長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許多曆史人物在功成名就之後無不滿懷深情地回憶父母的教育對他們一生的生活道路的巨大影響,特別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母親對他們無以倫比的影響。如魯迅連筆名都是取自母親的姓,他是母親最疼愛的孩子。魯迅的許多生活情趣是在母親濡染熏陶下培養而成的。18歲那年,他在母親的理解和支持下放棄傳統的仕途而選擇了進洋學堂學洋務,這在當時是頗受世人歧視和輕蔑的,卻也由此顯示了母親的開通。巴金從母親那裏得到的主要不是經世致用的教育,也不僅僅是對他個人的鍾愛,而是對於人類之愛的教育。他曾說:“媽媽教我愛一切人。”“使我認識‘愛’字的是她。在我幼小的時候她是我的世界的核心。”貫穿在巴金一生中最深厚的人道主義和博愛精神就發韌於母親的教育。所以他說:“我的第一個先生就是母親。”老舍的說法與巴金非常類似。他說,他從小到大有成千上百的老師,但是“真正的教師”是他的母親。她給予孩子“生命的教育”。他說:“我之能長大成人,是母親的血汗灌養的;我之能成為不十分壞的人,是母親感化的;我的性格、習慣,是母親傳給的。”與這種情況相似的還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郭沫若等偉人。

令人驚奇的是,幾乎所有這些偉人的母親並無高深的文化修養,有的甚至目不識丁,她們沒有也不可能去具體地關注孩子的學業,但卻以巨大的人格力量感化著自己的孩子,高屋建瓴地教育孩子怎樣處世做人,這種潛移默化的感染和陶治要勝過語言千百倍。

有一點是永遠不會變的,那就是父母對自己子女的摯愛;但也有一些東西會變,如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環境的變化,父母在子女教育中所充當的角色就得發生變化,他們不得不更直接地介入子女的學習生活。這首先是因為現在的父母親的文化水平提高了,具備了這種可能性,同時,也因為現在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他們有更高的期待——隻能成功,不能失敗!而所謂成功,按現在的應試教育的模式,唯一的標誌就是學習成績出類拔萃。老師與學校按照這種模式培養學生,家長則在這種模式中充當配角,誰都輕鬆不了。

孩子如牛負重,家長也麵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如果孩子成績不好,就甭想老師會對你有好臉色。哈爾濱某外企中方經理殷先生說:“我不怕各種震動和刺激,就怕接到孩子不理想的成績單。接到學期通知書的感覺,和收到巨額生意簽約方的回書一樣,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據一些家長說,別的都不怕,就怕老師反映孩子功課落後,這樣的消息比股市暴跌還要讓他們難過。

另外,家長既然是配角,無論自身在事業上如何輝煌,在孩子的教育方麵,都必須進入角色。北京市法院係統的一位處級領導曾對朋友說:“平時都是我調遣別人,但隻要孩子的班主任一個電話,我就是再忙也得抽時間趕到學校,在老師麵前,我隻有點頭稱是的份兒。”

有個孩子剛考進一所重點中學,第一次月考,成績不理想,孩子的家長找到學校,問學校是怎麼教的,原來孩子在小學是前4名,現在怎麼成了40名?而另外一個成績不好的學生家長則從自己沒盡到責任,影響了年級的總成績,影響了班集體的榮譽直到影響了老師的晉升和待遇等一再作檢討。事後,老師向學生描述了這兩個家長的不同態度。前一個學生家長聽說後,馬上趕到學校向老師道歉,連聲說自己不懂事,不是個東西,讓老師大人別記小人過,千萬別把帳算在孩子身上。不知怎麼搞的,堂堂幾尺高的家長,好像一下子變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