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適應未來的家長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社會的希望,因此,教育孩子,應該麵向未來,作一個有遠見的家長。
1.對孩子應因勢利導
孩子的天性是自由的,他們喜歡隨心所欲,更容易被自然界所吸引。在家裏或者是在幼兒園裏,他們的天性多少受到了一定的限製,但是與小學生們相比,他們則顯得自由了許多。說句實話,許多家長在對孩子進行上學前的心理準備時,他們的方式方法是不一樣的,但是對待孩子今後的發展,他們都將賭注壓在了學校,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能學有所成的信念是一樣的。
於是一些家長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將成人的一套價值觀念慢慢地灌輸給了他們。孩子們都有理想,有的想當大王、有的想當勇士、有的想當聰明的博士……
於是很多大人就會因勢利導,不管是什麼理想,都要通過學習才能實現,孩子接受了這些信息後就會主動提出要上學。孩子已經把上學當作實現理想的一件充滿榮耀、名譽、快樂及娛樂的事情,或是把它當作了某種的獎勵;假如他們從未因為忽略了求學或學習不好就受到責備和懲罰,他們是會向往求學受教的,但實際上有幾個人能夠完全按照成人的期望實現理想,大部分還不都是通過學校分流到了社會各個階層中?或者是律師、或者是法官、或者是工匠……
孩子上學究竟意味著什麼?長遠的不說,從眼前看,有一件事使我對一點深信不疑,這就是發生在我們周圍的事情,我們隨時都能看到聽到,兒童把學習讀寫或單元測試視為一種時髦和競賽,以至欲罷不能;他們相互學習,如此專心致誌,深怕自己在班裏落後使人超過他。
有一次到外地出差,我住在了我的一個朋友家裏,他的小兒子剛剛上小學一年級。第二天,這個小孩子開始發脾氣了,我的朋友和他的愛人怎麼勸說,孩子也不願上學去。孩子哭著告訴我:“他們騙我,他們說學校裏什麼都有,還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遊戲,可是,老師不讓我們玩遊戲,在班裏我玩變形金剛,老師還給我沒收了,還讓我到一邊罰站。”
原來是這樣。當我弄明白了孩子不願上學的原因後,告訴孩子:“你今天先去學校跟老師認個錯,把你的變形金剛要回來,如果老師不給你的話,明天就不去學校了。”
孩子聽後答應了。我悄悄告訴我的朋友,到學校跟老師說明一下這孩子的情況。等到了晚上,孩子拿著變形金剛在一邊玩,我們就有目的地談論起來,並讓他聽見,但是裝作對他毫不留意。說實話,這是我們共同商量的一個善意的“諾言”,當然這個代價是什麼,我們並不清楚。
這時我們以閑聊的形式談了起來:當學生讀書識字真是最幸福的事情,當我們認得字多起來後,我們就可以看很多很多的書,書裏有各種各樣的人物,有美好的大海、天空、有英雄和武士、還有探險家,有了知識,就能發明創造,可以給孩子造變形金剛和遊戲機,給大人造火車飛機,還能造宇宙飛船到太空中探險,所以科學家就會受人尊重;可是,要不上學,就不能看書,也不能造變形金剛和宇宙飛船,人們就會說他無用,如果他找不到工作,就會坐到天橋上跟路人要錢,乞討過日子,真可憐,又丟自己的臉,又丟爸爸媽媽的臉。
我們聊著聊著,孩子就認真聽了起來,不時還插上幾句。這種做法果然奏效。自那以後,那個孩子就自己主動要求上學了;他會從學校回來後自覺地作業,會讓他母親聽他讀書,否則就不讓她安寧。
我相信,對其他不願上學的兒童這種類似的方法也是有效的;大人一旦發現他們的傾向,就可以將某些想法注入他們的頭腦,使他們自己向往學習。這種將學習與孩子的理想結合應該是孩子主動學習的動力。其實在日常生活中,許多家長和老師都能意識到這一點,而且他們在實際中也是這樣或那樣要求和教育孩子的。
但是,做法不太聰明的家長常常為了解決眼前的問題或為了他們自己的利益需要,對孩子進行了不適當的“欺騙”。更多的家長和老師總是對孩子采取各種欺騙或哄的手段,讓孩子在枯燥乏味的學校裏去用功學習。然而,這些孩子很快就會在學校中識破這些騙局,雖然他們嘴上不說什麼,可他們心裏什麼都清楚,他們幼小的意識中已經產生了一種厭惡學習的態度,甚至在小學時就已經產生出一種反學校的傾向,這種傾向雖然在小學低年級裏很少暴露出來,但是到了五、六年級以後,他們就會說:“上學,是一個美麗的‘騙局’”。因為他們已經親身感受並意識到,學校並不是大人們所說的那樣,是兒童遊戲的樂園,是獲得尊重的地方,因為學校裏既沒有兒童喜歡的遊戲,學校的遊戲都是老師強加給學生的,學生又經常在學校裏受到批評和訓斥。有時,老師的態度會使學生心驚肉跳,家長的強迫又會使學生無處逃脫。現在,有多少家庭不正是成了學校的衍生品了嗎?小學生的書包越來越重,家庭作業越來越多,琴棋書畫又要兼顧,孩子要實現一個又一個的理想。太多的理想使孩子們感到迷惑,遠大的理想又是那樣漫長而遙遙不可及。一些五年級的學生說:“我們總是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大人們的一個又一個的圈套之中。”
2.還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空間
下麵是一位家長的敘述,反映了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的情況:
在我的記憶中,我的小學是在快樂中度過的。那時,學習是適可而止的事情,家長和老師並沒有刻意給我們灌輸學習的重要性,考大學也並不是上學的唯一出路,當工農兵是光榮的事情。所以,我們上一年級時可以經常自發或參加學校組織的一些野外活動,到大自然中認識各種花草魚蟲,樹木莊稼。我們的遊戲活動常常是圍繞著自然現象,如,老鷹捉小雞,扮老鷹的同學動作非常逼真,老母雞護著一群“小雞”還真像那麼回事。遊戲結束後,老師讓我們其中的一個出來,讓他數數老鷹捉了幾隻小雞,還剩多少小雞,這樣,我們就有了數的概念。很多知識就是通過遊戲學會的,而且記住後很快就會在現實生活中使用起來。
現在,我到小學觀察過。小學的遊戲太少了,課餘活動孩子們隻是亂跑一陣,下午一下課,就被家長接走了,或者去學琴,或者去學畫,很少有孩子能自由自在地玩遊戲。不管是在學校裏還是在家裏,他們之所以能長時間地坐在那裏學習各種知識技藝,這裏麵除了老師和家長的嚴格管束外,難道不滲透著他們對孩子討價還價的承諾和善意的謊言嗎?還有,學校不也在上演一幕又一幕的“騙局”嗎?當然,這種“騙局”是為了孩子能夠堅持學習,但這種學習對孩子來說,它意味著什麼呢?用學生的話來說,就是負擔。一些偏激的人士說,學校教育是對孩子身體和心靈的一種最殘酷的摧殘,那些“劊子手”們以扼殺孩子的天性為樂趣,家長成了他們的幫凶。確實如此,這種圍繞考試升學實現理想的教育,它的負麵作用已經遠遠超過正麵效應。
在某高校附小一年級裏,有一位小男生叫杜偉,我是在接我的孩子時認識他的。他是個孩子,但說的話都是大人話。他告訴我:“我的理想是出國留學,當博士,當院士,所以,現在我要好好學習”。這句話真讓我吃驚不小,他小小的孩子怎能知道博士和院士是什麼?我好奇地問他,這才知道,原來他的爸爸是從國外回來的博士,他告訴孩子說,爸爸要爭取當院士,你將來也要當博士和院士,這樣你就會成為受人尊重的人。後來,我又見到他時,他已經係上了紅領巾,我表揚他說:“你進步真快,已經加入了少先隊”,杜偉自豪地說:“老師說了,我要當博士,就必須少玩多學習,隻要我學習好,我還可以當少先隊小隊長和大隊長”。事隔沒多久,杜偉果然就當上了小隊長,我也真為他高興。過了很長時間,當我再見到杜偉時,真不敢讓我相信,原來健康活潑的孩子現在顯得很虛弱,蒼白的小臉沒有了往日自信的微笑。我感到奇怪,問他:“杜偉,你最近怎麼了?我有很長時間沒見到你了?”杜偉告訴我說:“叔叔,我生病住院了,醫生說是肺炎,讓我不要太累了”。
我一聽,一陣悲哀掠過了心頭。看著那一群群放學的孩子們,他們整天關在學校裏,回到家裏還要繼續學校的課業,學著那些在他們這個年紀還不該學的東西。他們這些幼小的,還正在發育著的身體,一天當中很長時間就是在課桌上卷縮著度過的。
我相信,他們這一代人會出現許多許多博士,但是他們能有健康的身體嗎?就從現在來看,小學生的體質下降已經被專家們敲了警鍾。孩子不要說將來當博士,就是在學校裏入少先隊,成為小隊長,或者至少是不要挨老師和家長的批評訓斥,就要付出多少身體的代價呀!還有,他們能有健康的心理嗎?學校和家長為他們編織出不知多少的“謊言”,使孩子以犧牲天性和童貞,甚至犧牲健康為代價,換取那一張張通向“理想”的通行證。
從上麵敘述可知,許多孩子已被學校作業和家長過多的要求所包圍,沒有自己的自由空間,這種狀況,不由使一些家長和教育專家關注。
3.“賞識教育”值得提倡
現在很多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已是“貪得無厭”:孩子考了100分不行,還要雙科100分;雙科100分不行,還要每次都考雙百;每次雙百不行,還要全班第一;全班第一不行,還要年級第一;還要上重點中學;考重點高中;重點大學……
孩子每次取得的進步都不能滿足父母日益升級的希望,父母變本加厲的要求,已經失去了動力的作用,而是變成一種越來越大的、壓得學生喘不過氣來的、沉重的包袱。記得前段一家報紙上披露,一個中學生殺了他的父母,如此悲慘的結局正是逼孩子學習的結果。這且不論,有多少孩子被考試逼得走上了絕路,又有多少孩子被逼得精神分裂,即使輕者也多患有各種心理疾患。這幾年大學裏自殺現象,若尋其根源不是早期應試教育造成的嗎!其凶手正是孩子的父母、還有他們的同謀:什麼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辛勤的園丁、還有社會的各種觀念和習俗……
當然,有許多家庭並不是隨波逐流的,他們有著比較寬鬆的、民主的家庭氣氛。中國教育報曾刊登了一篇文章,名為《學會賞識》。文中舉例說道:
“夏雨上了四年級,但學習成績一直都沒有起色,總是排在班級的末尾。而且他寫字特別慢,每次做作業的時候,母親總是在旁邊拿著一把尺子,數著‘一二三’。在三秒之內,如果寫不出一個字,就用尺子把他的手打一下。每次做作業時,夏雨總是嚇得抖抖索索。這個母親在接受‘賞識教育’後,改變了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一次,小夏雨數學考了30分。照常理,她早就一個巴掌拍了上去,但這次她卻對嚇得縮在一旁的小夏雨說:‘才開學這麼短的時間,你就掌握了30分的知識。’孩子看著媽媽,驚呆了。第二次考了50分,雖前較前一次有了進步,但他卻覺得慚愧——對不住媽媽。沒想到媽媽卻對他說:‘你一下子就提高了20分,潛力還在後頭。’第三次,夏雨考了60分,媽媽又對他說‘不要小看這60分,這可是從量變到質變,你終於及格了。’第四次小夏雨竟然考了100分。這次輪到媽媽驚呆了,她怎麼也沒想到孩子在自己的鼓勵下竟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
“周洲學習基礎比較差,中考前對父母流露出了自己的焦慮。但他的父母卻這樣鼓勵他:‘現在你的成績是不行,但爸爸媽媽不會因此瞧不起你,我們會時時刻刻為你加油,為你鼓氣。如果你戰勝了困難,我們會為你驕傲,為你歡呼;即使你失敗了,我們也會毫不猶豫地對你說:“雖然你這次失敗了,但你終究會戰勝困難的。”
“呂述鵬的父母在接受了賞識教育後,對兒子更為開通。他們對兒子說:‘世上沒有常勝將軍,即使你考不上重點中學,爸爸媽媽也不會責怪你。人生道路有千萬條,為什麼非死擠在一條路上呢?所以孩子,別太看重一次考試的勝負,應該把這次考試看作是對自己的考驗,要經受住這次考驗,要拿出男子漢的勇氣和魄力。無論你勝利了,還是失敗了;無論你騰飛了,還是跌倒了,爸爸媽媽永遠是你堅強的後盾。’孩子一放鬆,成績反而比預料的好。”
因此,適當地賞識孩子,看到其優點和進步,孩子就會更加虛心,不斷嚴格要求自己。
4.不要太看重考分
在生活中鼓勵孩子會使孩子的學習效果“事半功倍”,而一味的施加壓力,得不到父母和老師的鼓勵,久而久之,孩子們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更為重要的是,孩子會失去人生寶貴的自信心,變得自暴自棄。
在對待學生考分上,家長和老師要寬容一些,分下留情。這句話並非作者杜撰,而是出自小學生之口。對一些學習比較差的學生來說,分數不僅僅會給他們帶來皮肉之苦,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較早地體驗了失敗的滋味。父母對他們失敗的懲罰,孩子們會從小就失去了自信心,會埋藏下深深的自卑感和挫折感,這種被壓抑在潛意識中的能量,使孩子們的正常心理遭到了扭曲,長大以後,他不但沒有任何的創造力,而且就連正常的工作也難以進行。
我曾經從事過大學生的心理谘詢工作,幾年以後發現,凡是我接觸過的患者,大都是從小聽話的好孩子,考上大學也是成績不差的優等生,但是,他們卻有著嚴重的心理障礙,一些人常常會因為一點小事或磨擦就想到自殺。我真為這些優等生的脆弱心理擔憂,更為那些還在遠方為孩子考上大學津津樂道的家長感到憂愁。他們是否能承受了這樣的事實:大學成了孩子最後的歸宿。
這種悲慘的事實太多了。上海一所國家重點師大的一位傑出的博士不堪忍受疾病,於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跳樓自殺了。接著,在文科大樓接二連三地跳下幾位、據說是為愛情而殉情的女生;北京一所著名的大學裏的一位剛獲準留校的博士生不明原因突然跳樓了。還有一所著名大學的博士生,據說也是愛情失落,從樓上跳下來摔傷了……誰能想到,美麗的伊甸園竟會發生這樣悲慘的事情,誰之過?父母、老師你們能推卸責任嗎?!不能!
我建議,在孩子的考分上:父母素質不高,請你不要用不合理的方式管教孩子,你是在耽誤你的孩子;老師素質不高,請你不要用不合理的批評訓斥孩子,你是在挫傷孩子。學校考試是無可非議的事情,分數主要是用來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分數應當具有激勵孩子改正錯誤、不斷進步的功能,但實際中,分數卻起著將孩子過早地貼上標簽的作用、劃分等級分流的作用、使優者狂傲,差者喪氣的作用、使正常者不正常、健康者不健康的作用……
我現在還在擔心,老師們如果掌握不好分數評判的尺度,不能正確的使分數發揮作用,那麼,有多少孩子不正是躺在分數的屠刀下,發出微弱的呼喊:老師,分下留人呐!家長,不要太看重分數呀!偶翻《羊城晚報》,就見到了一篇描寫“小款爺”的文章,該文披露,廣州一個體戶做成一筆生意,高興之餘,將所賺的15萬元全部劃入其子——一個小學六年級學生的帳戶上,任其揮霍。“小款爺”不愧為富家子弟,很會享受:早上由保姆服侍其穿衣洗漱吃早點,然後由一位雇來的同學替他提書包上學;中午則雇班上的身高體壯的同學當“保鏢”,護送到賓館就餐;晚餐後,由幾位同學擁簇著,到“卡拉OK”盡興,這位“小款爺”在學校有兩個“第一”:銀行存款第一,學習成績倒數第一。
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情況並不鮮見。有關部門調查表明,今日校園裏“大款”日漸增多,中小學生之間相互攀比高消費之風頗盛。穿講究進口名牌,吃到星級飯店,披金戴銀,出手闊綽的不乏其人。
為適應眾多“小款爺”們高消費的要求。“貴族學校”應運而生了。1992年9月18日,中國第一所私立貴族學校光亞小學開學了。學生入校,一次性繳納建校費18000元,每學年生活學習費4200元,從第二學期開始,建校集資費和每學年的生活學習費分別為3.6萬元和8400元,這意味著至少需拿出8萬元才能念完小學,令辦學者感到驚奇的是:沒想到有這麼多的人對貴族學校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