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問:有的家長怕孩子小活幹不好,您怎麼看?
家長說:我看勞動本領首先大人得教。什麼活怎麼幹要仔細交代清楚。像添火時,頭要歪著點,注意保護眼睛;點煤氣,手要低一點;洗衣服,要重點洗領口、袖口等等。再就是得讓孩子幹,在幹中學。就說洗菜吧,一次沒洗淨,自己吃著牙磣,下次就知道洗徹底了。孩子開始學釘扣子,大針小線地就給釘上了,等他睡了,我再拆了重釘。釘不好也得讓他練,不練,一輩子也不會釘。要緊的是不能傷了他的自尊心,活沒幹好也得多鼓勵。開始學炒菜,油鹽沒少用,炒出來的菜卻不好吃,學煮飯,不是夾生就是糊了。我的教育方法是四個字:愛、導、嚴、誠。從愛出發,引導他學,嚴格要求,讓孩子體會到大人的真誠。這樣他才能越幹越愛幹,越幹越會幹。
老師問:有的家長認為,現在條件好,用不著那麼“苦”孩子,您同意這樣的觀點嗎?
家長說:要讓我說,“先苦後甜”比“先甜後苦”的強。孩子從小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慣了,會認為什麼都是應該的,自己天生沒義務,好像他的存在本身就是父母的歡樂和幸福,任性的種子就是這樣從小播下的。再說,孩子不愛勞動就不會珍惜勞動成果,也不會體諒大人的艱辛,他的眼中沒有別人。我認為勞動可以使孩子從小建立“義務”的概念,從小學會“眼中有人”,知道體諒別人。這對他將來長大,接人待物,適應社會,學會合作是很重要的。嬌縱的愛隻能使孩子心靈受到腐蝕,使孩子變得為所欲為,變得極端自私,一旦生活向他提出要求,他就感到受不了,家長將來會悔恨的。
現在讓他學洗衣,頂多費點洗衣粉。不行,大人再搓幾下。他嚐到洗衣的“苦”,穿衣準在意,才會有“幹淨、整齊”受老師表揚的“甜”。要不,長大了真要連衣服都不會洗,那才真苦哩,那時他會恨媽媽呀。從小培養孩子愛勞動就是讓他有獨立性,這也是素質教育重要的內容呀。好比過馬路一樣:先是大人拉著他,再是他拉著大人,最後是大人看著他從人行橫道走過去。大人總不能跟他一輩子呀。聽孩子回來說,有的學生值日逃跑,中午在學校入夥,整盒子飯倒了,上外邊買奶油卷吃,這都與小時缺乏勞動習慣,缺乏勞動的品質培養有關。前幾天,報紙上還登了有的家長怕做手工累壞了孩子,怕自己孩子做的不如別人,竟掏錢上商店為子女買作業的事,這種過度的保護和替代隻能培養出孩子“對人不感激,對事不盡力,對物不愛惜,對己不克製”的“敗家子性格”。這是對整個下一代人的教育問題。這裏麵有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呀。共產主義的美麗宮殿不是藏滿稀世珍寶的博物館,而是一棟需要每個人都為它添磚加瓦的建築物。
老師問:社會事實告訴我們,人的勞動觀念像一條紅線貫穿著他的成功與幸福。而閑散習氣卻是許多社會災禍的幼根。可有的家長擔心讓孩子幹活會耽誤學習,這您又是怎麼看的呢?
家長說:我看沒必要,培養孩子愛勞動除了讓他學會一些生活技能外,主要是培養他能吃苦不怕困難的意誌品質。而這種良好的心理素質正是搞好學習不可缺少的。“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做舟。”如果孩子不勤奮,即使家長代替他們勞動,學習也上不去。我的孩子今年初三,在家刷碗已幹了8年,勞動成了習慣。平日他時間觀念強,每天學習、勞動、娛樂、休息安排的挺緊湊。上學9年,操行評語年年都有“熱愛勞動,學習刻苦,成績優秀”這幾條。在小學是連續三年三好生,成績沒低過前六名。上中學,初二第一批入團,初三學期期末全區統考,他在96人中名列第七,六科平均91分。我比較注意孩子的發展,也希望他將來能受到高等教育,但應當是學習、勞動雙豐收才行。
適當的勞動鍛煉不但不會影響孩子學習,引導得法,還會起促進作用。
老師問:您對學校教育有什麼要求和建議嗎?
家長說:“學校現在在搞素質教育,我舉雙手讚成。”“五愛”教育是寫進了憲法的,裏邊就有“愛勞動”,中華民族的勤勞美德應當世代繼承。“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製度的一個基本原則,學校除組織學生參加公益勞動外,還應當要求學生參加生產勞動,特別是家務勞動。通過加強勞動教育,引導學生認識勞動是光榮的事業,幫助學生樹立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的情感和觀點,養成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好習慣。這位家長的感悟給人啟發,家長的經驗令人佩服,家長的成功使人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