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精神鼓勵激發起來的內驅力是高層次的,它才會隨著需要的滿足不斷增強學生的信心,激發層次更高、更大的驅動力,持續不斷地推動他的學習活動。這種持久而穩定的驅動作用,能使孩子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旺盛的求知欲,能使孩子專心學習而不會輕易受到外界不利因素的幹擾。

當然,當今社會無法避免金錢、物質利益的誘惑,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不必要也不可能回避錢,要引導啟發教育孩子正確地看待錢,應當對中小學生進行正確的金錢觀教育。港、澳、台代表在海峽兩岸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研討會上的觀點可供參考——

其一,金錢不是白來的。(要求學生訪問家長:家裏的錢是怎麼來的,要憑自己的能力去掙。)

其二,金錢不是萬能的。(提問學生:父母養育了你,你付錢了嗎?有許多珍貴的東西用錢是買不來的。)

其三,花錢是要有節製的。(要求家長帶孩子去商店買一樣東西,要節約,不要超前消費。)

其四,不義之財是不可取的。(從小就要告訴孩子不屬於自己的錢不要拿。)

其五,富裕的錢可以支援別人。(把錢用到有意義的地方。)

首先,我們應該思考:我們應該留給後代些什麼呢?

居裏夫婦以發現鐳聞名於世,被譽為“鐳的父母”。他們最初提煉出來的一克鐳,堪稱稀世之寶,價值近百萬法郎。當時,這兩位科學家已有兩個女兒,生活頗為拮據。一些親友曾向他們建議,把鐳作為留給後代的一筆遺產,居裏夫婦拒絕這樣做,把一克鐳全部獻給了自己的實驗室。

在以金錢為主宰的資本主義社會裏,居裏夫婦不把發明創造視為己有,不為後嗣的遺產問題苦思焦慮,可謂驚世駭俗,實在難能可貴。在《居裏夫人傳》中有幾句話表現了她的一貫見解:“貧寒固然不方便,過富也是多餘而且討厭的。女兒們將來必須自謀生活,這是一件妥當而且自然的事。”正是從這樣的觀點和境界出發,居裏夫婦一麵經常教育後代,不要靠父母的遺產過活;一麵根據孩子的特點,著意培養其獨立精神。在他們的引導和熏陶下,他們的大女兒綺瑞娜,後來同丈夫約裏奧·居裏一起,共同獲得諾貝爾獎金,成為法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小女兒艾芙,也在音樂和文學方麵表現了很好的才能。

時光流去近百年,現在講述居裏夫婦的這些軼聞,宛如讀一篇古老的故事。但古老故事中蘊含的意義,卻是永遠新鮮的。古今中外,為父母者關心子女,為後代著想,此乃人之常情,天經地義。大有講究的區別在於,怎樣關心,如何著想,究竟應當給後代留下什麼。

中國有句古語:“遺子以金不若教子以經。”“金”指的是物質財富;“經”指的是精神財富。這很像是對曆史上許多經驗教訓的一個總結。居裏夫婦出於獻身科學事業的熱忱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教育後代不依賴父母的遺產過活,鼓勵他們努力發展自己的獨立創造精神,實在值得人們敬佩。

我們正處於世紀之交,培養大批合格的跨世紀人才,是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關鍵。如果說,在以往某個時期內,“最大的失誤在教育”,那麼在當前和未來實踐中,我們可以期望:“最大的成功來自教育。”中央提出“科教興國”的戰略決策,明確把教育提到極高的地位,其含義是特別豐富和深遠的。在教育的係統工程中,家庭對子女進行正確的金錢觀教育屬於教育的一項工作,內容同樣豐富,意義同樣深遠。

前段時間,美國最大的有線電視公司老板約翰·馬隆又傳出驚人之舉:他準備把15億美元的家產悉數捐給慈善事業,不給自己的子女留下半個子兒!馬隆這麼做的理由很簡單:太多的財產不但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反而會毀了他們的前程!

世界首富、微軟總裁比爾·蓋茨首先宣布,他不會給他的女兒珍妮弗留下太多的遺產。蓋茨說:“太多的遺產對孩子來說是沒有多少好處的。我的孩子將來每人最多隻能得到1000千萬美元的財產。”

不單是外國發生過這樣的事情,我國香港富豪的家教也發人深省。在對待子女的教育中他們看重的不是金錢、物質刺激,而是精神的鼓勵。

李嘉誠的言傳身教:李嘉誠是香港首富,個人財產約70億美元。

李嘉誠有兩個兒子。小兒子李澤楷,1993年結婚。結婚儀式相當簡樸,賓客隻有幾個老朋友和親戚。李嘉誠對兒媳說,做李家媳婦並不難,隻要雙方彼此愛慕,懂得中國文化就行。

在生意場上,李嘉誠篤信信譽是最寶貴的經營資本,他時時把這種經營思想傳給兒子。他說:“一項交易中如果你取得10%的利潤是合乎情理的,而你又有可能取得11%,那麼你隻應取9%,因為這樣做可為你今後帶來更多的交易。”

王永慶的警告:香港億萬富豪王永慶一條運動用的毛巾,據說使用了30年;一雙慢跑鞋已經綻開了線,他總要女兒縫補了繼續穿。王永慶向兒孫們發出警告說:“中國有句老話,‘富貴不超過三代’。白手起家的第一代,如果不努力,根本沒有出頭的日子。第二代多少受到第一代言行的影響,還知道用功。到了第三代,大都連什麼是‘苦’,也沒見過,最容易鬆懈。這種演變過程,又往往使人疏於防範。”

王永慶的長子王文洋13歲就出國留學,隱瞞身份,刻苦攻讀,拿到倫敦大學物理學士、光學和企業管理碩士以及化工博士的學銜後,才束裝返港。進入台塑集團,王永慶讓他和一般的新員工一樣,先到工廠實習,然後才逐級提升。

船王的家訓:世界船王包玉剛對四個女兒說過:一個人有一雙鞋就夠了。這是他幼年在老家寧波受到的教育。包玉剛回憶說:“早年,每當我跑得太快的時候,我母親總要對我說‘當心你的鞋子’。”這家訓既成了包玉剛穩妥地賺錢的要訣,也成為他對女兒們的告誡。包玉剛的幾個女婿,各有建樹,但在家裏卻經常幹晚餐後洗碗的差使。

由上可以看出,讓子女成才,並不一定要遺給他萬金,而是給他求學創造的機會,在求索中發展。如果金錢至上成了子女惟一的追求,那麼釀成悲劇是毫不奇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