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自《曾國藩家書》
○名家圈點:蔣與毛都推崇的書生
曾國藩是一個十分奇特的人,前人謂之“譽之則為聖相,讞之則為元凶”,意思是說這個人有兩麵,如果你稱讚他的話,可以把他說成像聖人式的宰相,如果考察他的罪行的話,因為他鎮壓了太平天國,又可以說他是元凶。但就是這麼一個人,近代以來卻十分受人推崇。當然,這些推崇主要不是在政治思想方麵,而在他的辦事的能力和處世的策略方麵。
毛澤東在《講堂錄》中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在中國曆史上,有很多建功立業的人,也有很多以思想品德來影響別人的人,但一身而兼二任的人隻有兩個,一個是宋代的範仲淹,一個就是曾國藩。他們兩個是“辦事兼傳教之人”。蔣介石要“養天地之正氣,法古今之完人”,他具體是要“法”誰呢?有名有姓的就隻有曾國藩一人。蔣介石認為曾國藩足以做他的老師,認為曾國藩最成功的地方就在於自己成功,也讓別人成功,自己發達,也讓別人發達,是古今的成大事之道。梁啟超幾乎目空天下,但他對曾國藩也極為推崇,認為如果曾國藩尚在,拯救當時混亂局麵的人非他莫屬。崇拜曾國藩的人還有曾國藩的學生李鴻章,洋務派的重要人物張之洞,以及袁世凱、陳獨秀等人。那麼,曾國藩到底為什麼這樣受人推崇呢?我們可以從“虛”與“實”幾個方麵來考察。
一、曾國藩是耕讀傳家,學者兼聖相的典型。耕讀傳家是中國人的持家理想,以“耕”為本,無“耕”就失去了根本,然而,隻有“耕”又無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更無法取得發展,所以,“讀”是中國人自我提高和自我發展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方式。曾國藩出身農家,一生始終堅持以“耕”為本,諄諄告誡他的家族,不做脫離務農的純粹的官僚。這樣,進可攻,退可守,可謂立於不敗之地,與中國的傳統極為契合。
中國讀書人的理想是做帝王師,退而求其次,也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再者,中國讀書人對讀書的真正要求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而不是為讀書而讀書,為學問而學問。曾國藩正是這樣的人。他一方麵是所謂“聖相”,曾一度權傾天下,勢壓東南;另一方麵,他又是經學大師,桐城派古文的最後的大家。所以,在他身上實現了中國讀書人的傳統思想:學者——聖相——帝王師。用毛澤東的話來說,就是“辦事兼傳教之人”。
二、其實,近代以來對曾國藩的推崇,從“實”的方麵來講,主要在於他“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的一麵,即關鍵不在於他的“傳教”,而在於他借“傳教”之名行“辦事”之實。
懂得了這一點,才能真正懂得中國讀書人心目中的名利雙收的觀念。
三、曾國藩的一生提供了大量的“辦事”經驗,而且大多都是以文字記載的形式流傳下來的。《曾文正公全集》中所記載的東西,學術性的並不多,家長裏短倒不少。尤其是所謂的《曾國藩家書》,就是一部通俗實用的曾氏《論語》。實事求是地講,曾國藩的許多經驗在傳統社會裏非常有用的,而且是一般人可以學得來的,他的諄諄教誨的口吻也十分迎合人們心理。因此,對於一般人來說曾國藩不是一位隻供膜拜的人物,而是一位使人感到親切可學的人物。
四、曾國藩具體的“辦事”經驗基本上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麵:
1.勤。據記載,曾國藩才不過中人,為什麼後來終於成為經學大師和散文大家,關鍵在於一個勤字。他的學習之勤,理事之勤,鍛煉之勤,都有很多的例子,茲不贅述。隻舉一個例子就可看出他對自己要求是多麼嚴格。他在一篇日記中寫道:“近來戀床,說明自己的修養有所退步。改掉幼時戀床的壞毛病,下了很大的決心,如今幾次不能醒來即起,說明心性不定,要引起警惕。”由此看來,曾國藩確實是一個“沒有缺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