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辦事的招法
曾國藩身居朝廷要職,每天日理萬機,功事繁多,但在諸多紛繁複雜的內、外部事理中,他總結出了行之有效的辦事招法,遊刃有餘於在旁人看來甚至難以招架的政事之中。
○駕權實戰:招法演式
曾國藩為政多年,積累了大量的處理政事的經驗。他每天處理的事情都很多,如果不及時處理,就會造成積壓與擱置。他規定自己,每天早上列出當天應辦的事情,當天辦完。如農家早起分派當天的農事一樣。如果每天的事情做完了,這樣或許積壓就少了。這還隻是具體的辦事風格,曾國藩還有一些抽象的辦事方法。他歸結為四點:
一、條分縷析。
從政的人往往有這樣的體會:閑起來閑得要死,忙起來忙得要命;清閑的時候,還可以從從容容,忙碌的時候,就顯得焦頭爛額。當很多事情一起湧現,就要臨陣勿亂,要把各種事務集中起來,分清主次,分清輕重,分清難易,分清緩急。即使是辦一件事情,也應該用這樣的方法,抓住主要的、重要的、難度大的、緊急的,其他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不僅信心十足,也會輕鬆自如。
二、相互關係。
世上萬事萬物都是有聯係的,很多人看不到這一點,辦起事來,往往隻是孤立地去做一件事情,結果牽一發而動全身,由於一件事情沒有處理妥當,導致其他幾件事情引入被動的局麵。所以做一件事,就應想到它的前後因果,左右羈絆,上下影響。一件事情辦不好,其他事情也不會辦好。曾國藩說:“大凡辦一件事情,其中常常有互相曲折交彙之處,如果一個地方不通,那麼處處都會受到牽製。”
三、詳細思考。
曾國藩辦事很謹慎,這主要表現在深思熟慮上。如果對所辦的事情沒有周詳的思慮,不僅所辦的事情辦不成,往往導致功虧一簣。李續賓和曾國華在三河鎮全軍的覆沒,就是思慮不詳所致。曾國藩怕文官不勇敢,怕武官太粗率,他總是反複叮嚀。他自己辦事也力圖考查詳備。比如怎樣辦好鹽務,曾國藩有兩句話,太平之世:出處防偷漏,售處防侵占;亂離之世;暗販抽散厘,明販收總稅。這就把不同時期,不同地點,不同方式,不同策略考察得清清楚楚,交待得井井有條。
四、遵守原則。
辦事一定要講原則,沒有原則就失去了辦事的尺度,也失去了檢查的標準。和稀泥,踩西瓜皮,都於事無補,反而會把事情越辦越糟。比如軍中吃飯宜早,就是一個原則,不能因為李鴻章是他的學生就可以寬容。有了原則就一定要遵守,不能內外有別,君臣有別。
○權謀經要:“勉沅弟遇事鎮靜勿大驚小怪”
鄂署五福堂有回祿之災,幸人口無恙,上房無恙,受驚已不小矣。其屋係板壁紙糊,本易招火,凡遇此等事,隻可說打雜人役失火,固不可疑會匪之毒謀,尤不可怪仇家之奸細。若大驚小怪,胡想亂猜,生出多少枝葉,仇家轉得傳播以為快。惟有處處泰然,行所無事。
申甫所謂有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星岡公所謂有福之人善退財,真處逆境之良法也。弟求兄隨時訓示申儆,兄自問近年得力,惟有一悔字訣。兄昔年自負,本領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見得人家不是,自從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後,乃知自己全無本領,凡事都見得人家有幾分是處。故自戊午至今九載與四十歲以前,迥不相同。大約以能達為體,以不怨不尤為用。立者發憤自強,站得住也。達者辦事圓融,行得通也。
吾九年以來,痛戒無恒之弊,看書寫字,從未間斷。選將練兵,亦常留心,此皆自強能立工夫。奏疏公牘,再三斟酌,無一過當之語,自誇之詞,皆是圓融能達工夫。至於怨天,本有所不敢,尤人,則常不能免。亦皆隨時強製,而克去之。若弟欲自儆惕,似可學阿兄丁、戊二年之悔,然後痛下針砭,必有大進。立達二字,吾於己未年曾寫於弟之手卷中,弟亦刻刻思自立自強,但於能達處尚欠體驗,於不怨尤處尚難強製。吾信中言,皆隨時指點,勸弟強製也。趙廣漢本漢之賢臣,因星變而劾魏相,後乃身當其災,可為殷鑒。默存一悔字,無事不可挽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