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虧為贏扭敗為勝(1 / 3)

扭虧為贏扭敗為勝

曾國藩喜歡在被動的時候,等待出頭之日。被動,是一種暫時的不利或輕量級的失敗。“扭虧為贏”、“扭敗為勝”是強者之欲,是成功之名。

○玩權實戰:守即是攻

在剿撚不利的艱難時期,曾國荃不識時務,不知事情利害,參劾官文給曾氏兄弟帶來了極大的被動。

曾國荃為什麼會參劾勢力強大的滿族貴族官文呢?起因由曾國荃出山任湖北巡撫開始。

官文坐鎮湖廣,是清政府插在長江上遊的一顆釘子。湘、淮軍在長江流域的崛起,清朝滿族權貴是不放心的,利用官文控扼長江,是清政府對付湘、淮的一個籌碼。胡林翼做湖北巡撫時,知道其中原由,一直對官文采取籠絡政策,督撫同城,關係融洽,官文對胡林翼也是有求必應。胡林翼死後,官文與湘軍的矛盾暴露,湘軍進攻安慶時他不發兵,不供餉,曾國荃兵駐雨花台,在急需救援時他奏調多隆阿去陝甘“剿回”。但當時清廷用得著湘軍,曾氏兄弟與他亦無多大幹係,所以矛盾也沒有公開爆發。可是,如今曾國荃做了湖北巡撫,又在那裏組建“新湘軍”,加上曾老九其人鋒芒畢露,目空一切,不把他這個滿洲貴族看在眼裏,他就決心想法整整這個不可一世的曾國荃。

官文與湖北接察使唐際盛商量對策,唐為官出謀劃策,讓官文出麵給皇帝上奏折,保奏曾國荃為“幫辦軍務”,讓他率軍去鄂北“剿撚”,離開武昌,駐兵襄陽,拔去這個眼中釘。官文依計而行,諭旨很快批複,正如官文所請。

曾國荃不知是計,一直帶兵打仗也不知“幫辦軍務”的官銜有多大,應不應該專折謝恩,隻好寫信給大哥。曾國藩回信說,幫辦軍務屬毫無實權的空名,如李昭壽、陳國瑞等降將,劉典、吳棠等微品職銜時,都曾得到過“幫辦軍務”之名目。故此不必謝恩,但也不可推辭或氣惱,權當沒有此事,以後公牘上也別署這個頭銜,不然而會惹人笑話。

恰在此時,湖北糧道丁守存向曾國荃撥弄是非,說湖北“新湘軍”組建,所需糧草由糧台籌集,但官文卻不讓給“新湘軍”供糧。原來這個丁守存曾因貪汙公款被官文發現,敲詐他大部家產才沒有參劾他,他這次想借曾氏兄弟之手報複官文。曾國荃把這兩事合起米考慮,大為惱火,決定向皇帝告發官文。

曾國荃幕中無文吏,恰在此時曾國藩的長子曾紀澤來湖北,遂同侄子商量擬稿。曾紀澤時年27歲,由於父親的薰陶,已知官場之險惡,叔父之魯莽。所以當即提出官文是滿州貴族,為太後和皇上所寵信,要彈劾他實非小事,最好先同父親商量後再定。然而曾國荃卻認為自鹹豐八年複出後,哥哥的膽子越來越小,反而辦不成大事,這次彈劾官文不該讓哥哥知道,免被阻撓。曾紀澤隻好按九叔提供的內容擬稿,最終稿成,列舉了官文貪庸驕蹇、欺罔詢私、寵任家丁、貽誤軍政、籠絡軍機處、肅順黨孽等多款罪狀,此折在襄陽郭鬆林營中發出。

曾氏叔侄不甚明了彈劾官文的利害,寫奏折的水平也無法與曾國藩相比,因此奏折過於草率,文字雖洋洋數千言,但語言欠斟酌,參劾內容盡管多是事實,但疏奏多不中肯。曾國藩聞到九弟具疏彈劾官文,深恐此舉會遭大禍,趕緊從曾國荃手中要來底稿,看看奏言是否立得住腳,或可設法補救。看罷底稿,曾國藩認為所奏雖是事實,但言辭涉及軍機處和“肅黨”,怕是要引出更多麻煩。於是,立即寫信給九弟,讓他忍隱、克己、修身而自保自強,不要“在勝人處求強”,不要“因強而大敗”,信中對兒子反複責怪,不該做出此等招非惹患之舉。

曾國荃讀罷哥哥來信,方知事情的利害,但後悔已遲,隻能等著事態發展。曾紀澤受責,趕緊離開武昌,避開是非圈子。

正如曾國藩預料,曾國荃的奏折在清廷中引起了軒然大波,尤其折中牽連軍機處,說官文籠絡軍機處,軍機處“故意與鄂撫為難”等,立即引起軍機處的不滿。軍機大臣胡家玉麵稟慈禧太後,說曾國荃誣告官文,指責軍機處,存心不良,所奏事情亦多不合,要求擬旨駁之。還說曾國荃指官文為“肅順黨孽”,更是凶險之詞,要求照例反坐,治其誣陷之罪。這一參劾,給曾氏兄弟帶來了極大的被動。

慈禧隻得讓軍機處派人去湖北調查,並給調查者一個欽差頭銜。調查湖北督撫糾紛的欽差回到北京回奏時,把奏折所列各條全部駁回,要求朝廷下旨治曾國荃之罪。慈禧對此頗感為難,她一見奏折,就知事出有因,表麵上是曾、官督撫相爭,實則滿洲權貴與湘、淮頭領發生矛盾。曾國荃背後有一大批湘、淮軍閥,官文背後有一大批仇視漢官的滿洲貴族。她既不願懲處官文,也不想在需要湘、淮軍為她打仗之時開罪這些軍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