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缺鐵、缺鋅的主要特征(1 / 1)

作物缺鐵、缺鋅的主要特征

一、缺鐵的主要特征

缺鐵在我國北方較為常見,尤其是在石灰性土壤或pH值比較高的土壤上,特別是鹽土。由於鐵是葉綠素形成不可缺乏的元素,缺鐵會

使鐵在植株體內不易再利用,因此,缺鐵的症狀主要表現為頂端或幼嫩部位失綠。失綠初期葉脈仍保持綠色,隨著缺鐵的加重,葉片由淺綠色變為灰綠,在某些情況下,葉片出現棕色斑點。嚴重缺鐵時,整個葉片枯黃、發白或脫

落,甚至出現整株葉片全部脫落的現象,嫩枝條易於死亡,植株頂端枯萎。

禾本科和其它農作物,在一般田間條件下很少見到缺鐵現象。雖然有時也有出現,但大多數是由於其它元素的影響而引起的。如土壤中有高量磷的存在。這些作物缺鐵初期,新葉很容易出現失綠,葉脈保持綠色,嚴重缺鐵時整個新葉失綠。受缺

鐵影響的葉片通常出現凋萎、幹枯。雙子葉植物中的大豆受缺鐵的影響比較明顯,由於鐵是豆血紅素和固氮酶的成份,因而缺鐵使根瘤菌的固氮量明顯減少,植株生長矮小。缺鐵初期階段,上部葉片變為黃色,並有輕度的卷曲,葉脈綠色。這種黃化現象進一步發展到新葉變為淡黃白色。極度缺乏時,在葉片邊緣附近出現許多壞死組織的褐色斑點。

在我國南方酸性漬水稻田,出現水稻亞鐵的毒害,症狀是在水稻的下部葉片脈間出現小褐斑點,斑點從尖端向基部蔓延,葉色暗綠,有點似缺鉀症

。嚴重毒害時,葉色呈紫褐色或褐黃色。根發黑或腐爛。

二、缺鋅的主要特征

近年來關於作物缺鋅的報導國內外都有很多。由於鋅影響生長素的形成,因此缺鋅會導致植株矮小,節間短簇,葉片擴展和伸長受到阻滯,出現小葉,葉緣常呈現扭曲和皺折狀。中脈附近首先出現脈間失綠,並可能發展成褐斑、組織壞死。一般症狀最先表現在新生組織上,如新葉失綠呈灰綠或黃白色,生長發育推遲,果實小,根係生長差。

水稻缺鋅,在苗期就有很明顯的症狀。我國石灰性土壤和沿海鹽漬土上已發現嚴重的水稻缺鋅症,一般在移栽後兩星期左右即出現症狀,分蘖期是症狀最明顯的時候,心葉變白,葉片細窄,稻苗發僵不長,因此有“矮縮苗”之稱。嚴重時出現死苗,全田景觀呈褐黃色或褐紅色,長相參差不齊,有些地方又稱它為“紅苗”。單株在5-6片

葉時,新生葉的基部首先失綠退淡發白,植株下部較老的葉片上沿主脈出現失綠條紋,稻葉的中肋兩側有褐色斑點,繼而擴大呈圓形或橢圓形斑塊。嚴重時鞘與莖稈上也出現褐斑。下部老葉的葉脈發脆易斷或下披,第四、五葉的葉鞘間距縮小,葉枕並列。稻株矮小,分蘖推遲或分蘖數減少。分蘖末期以後,如缺鋅不甚嚴重者,症狀可以逐漸消失,恢複正常生長,但成熟期延長。缺鋅稻根生長細短,新根少。

玉米是對鋅最敏感的大田作物之一。我國不少地方都有玉米缺鋅的報道。如果土壤缺鋅,在出苗十天左右就出現“白苗病”,即新生的幼葉脈間失綠呈淡黃色至淡白色。特別是基部三分之二的地方更為明顯,幼苗的老齡葉出現細小的白色斑點,並迅速的擴大形成局部的白色區或壞死的斑塊,葉片失綠條紋呈半透明狀。有時沿條紋裂開。部分葉緣也可能壞死。新芽發白,所以有時稱玉米幼苗缺鋅症為“白芽病

”。除了新葉有上述症狀外,老葉脈間也形成失綠條紋。有時在主脈和葉緣間形成較寬的黃色至黃白色帶狀失綠區,主要是在葉片的下半段。嚴重時呈棕褐色壞死,生長受阻,節間變短,結實少,缺粒禿尖。

果樹中如蘋果、柑桔、桃樹等,在缺鋅時除葉片失綠外,在枝梢頂端易出現小葉叢生,生長呈“蓮座狀”,葉片斑駁或稱“花葉病

”。嚴重時枝條死亡。在我國北方的蘋果,南方的柑桔都發現有缺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