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缺鋅診斷及防治(1 / 1)

作物缺鋅診斷及防治

(一)

症狀

鋅缺乏症狀首先出現於新稍葉片,症狀因作物種類而略有不同。一般而言,中度至嚴重缺乏時,葉片小而畸形,節間縮短呈小葉簇生狀有些作物尚伴有葉片黃化症狀,葉脈間黃化而呈黃綠色,但與葉脈緊鄰部分則保持綠色。蘋果缺鋅時出現典型的“小葉病”,新梢極度縮短,腋芽萌生,形成多量細小瘦枝,枝頂輪生小形黃化畸形葉,密生成簇,又名簇葉病,嚴重時新梢有上而下枯死;玉米苗期新葉中下部黃白化形成白苗,又稱花白苗,拔節後缺鋅,葉片下半部出現黃白條斑,呈半透明,似白綢和塑膜狀,風吹易撕裂,稱花葉條紋病;水稻缺鋅症稱紅苗、火燒苗,插秧後2~4周內出現,新葉中下部中脈區褪綠黃白化,後期葉身出現赤褐色斑點,葉尖發紅,植株矮縮,嚴重時新葉葉鞘,又稱倒縮苗;番茄、青椒缺鋅呈小葉叢生狀,新葉發生黃斑。

(二)

易於發生的環境條件

(1)

酸性且經長期淋洗作用的砂質土壤,其鋅含量很低,作物容易缺鋅。

(2)

石灰質土壤或石灰施用過量的土壤,鋅的有效性低,作物容易缺鋅,因在高pH和遊離碳酸鈣存在下,鋅易被土壤黏粒和碳酸鈣吸附,且鋅的氧化物溶解度降低,因而此等土壤鋅的有效性低。又土壤中碳酸氫根(HCO3)會抑製作物對鋅的吸收而加重鋅的缺乏。

(3)

有機質土壤,鋅與有機物形成穩定的化合物,致作物無法吸收而導致缺鋅。

(4)

土壤磷含量過高或長期施用過量磷肥,使土壤中的鋅更易被吸附而降低其有效性,導致作物缺鋅。

(5)

種植敏感作物。如果樹中的柑橘、蘋果、桃、檸檬,大田作物中的玉米、水稻等,其次是馬鈴薯、番茄、甜菜等。

(三)

診斷

1.

形態診斷

作物的典型缺鋅症狀,如果樹“小葉病”、水稻“紅苗”等,容易判斷,但需注意與其他易混症狀的區別:

水稻缺鋅與缺鉀,葉片都發生赤褐色斑點等赤枯現象,但先者病斑先發於中肋,以後逐漸向外擴展,而後則先發於葉尖及兩緣,向下向內延伸。

水稻缺鋅與缺磷均發生“僵苗”,但前者可先分蘖後坐苗發僵,後者移栽後不分蘖即發僵,且呈明顯的“一柱香”株形。

缺鋅與缺錳區別見“缺錳診斷”條。

果樹的缺鋅與缺鐵的差異見作物缺鐵診斷與防治。

2.

土壤診斷

土壤全鋅量表示潛在鋅肥力,沒有診斷價值,通用有效鋅為指標,石灰性土壤用DTPA提取,臨界值為1.0毫克/千克,<0.5毫克/千克嚴重缺乏,0.5~1.0毫克/千克時為潛在性缺乏,>1.0毫克/千克為正常。偏酸性土壤用0.1摩爾/升HCI提取,<1.0毫克/千克是嚴重缺乏,1.0~1.5毫克/千克為潛在缺乏,>1.5毫克/千克為正常。

3.

植株分析診斷

作物葉片全鋅量與缺鋅症狀有良好關係,大多作物缺鋅臨界在10~20毫克/千克,水稻分蘖期葉片<10毫克/千克為嚴重缺乏,10~20毫克/千克為輕度或潛在性缺乏;黃瓜(莖葉)<8毫克/千克,玉米(吐絲期葉片)<10~15毫克/千克,番茄、蘋果及梨等葉片<15毫克/千克,柑橘(葉)<10~24毫克/千克為缺乏。

4.

酶學診斷

在光合作用中CO2固定需要碳酸酐酶,鋅為該酶的組成,測定該酶活性,可以診斷是否缺鋅。在HCO3ˉ與H+反應中,碳酸酐酶促進CO2產生,使pH降低,以溴百裏酚藍做指示劑,反應液顏色由淡藍變黃綠色,表示缺鋅,綠黃色示不缺鋅。

(四)

防治

1.施用鋅肥

用作鋅肥的有硫酸鋅、氯化鋅、氧化鋅、碳酸鋅等,常用為硫酸鋅。大田作物如水稻、玉米、施硫酸鋅每公頃30千克左右(以ZnSO4?7H2O計,如ZnSO4?H20可按比例減量),噴施用0.1%~0.2%濃度。果樹一般噴施,濃度在0.5%~1.0%,冬季可濃,夏季宜淡,如與尿素(0.5%)混用可提高效果。另外也可采用樹幹鑽孔,拌填料塞入或打入鋅釘等方法。

2.排除漬水

強還原條件促使缺鋅,石灰性漬水難排的水稻田極易發生缺鋅,排水提高土壤氧化勢對防止缺鋅通常能獲顯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