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缺錳診斷及防治
(一)症狀
缺錳症狀首先出現在新梢葉,葉脈間黃化而呈淡綠色,僅與中肋及主要葉脈鄰接部分仍保持綠色而呈寬窄不一深綠色帶。陽光透過葉背時清晰可見,嫩葉的葉脈呈綠色網狀而葉肉為淡綠色,輕微缺乏時,症狀在生長後期即消失;嚴重缺乏時,葉脈轉為灰暗綠色,葉肉仍保持淡綠色或轉灰白,症狀持續至生長後期仍不消失,許多作物的成熟葉片錳含量若低於20毫克/千克,即呈現缺錳症狀。大、小麥缺錳早期葉片出現灰白色浸潤狀斑點,
新葉脈間褪綠黃化,出現長短不一線狀褐斑,葉片變薄,萎垂,稱褐線萎黃症,其中以大麥典型;甜菜麥間呈顯著斑塊黃化,稱黃斑病;番茄葉片麥間失綠黃化呈花斑葉,並出現褐色小斑點;馬鈴薯葉片呈淺綠色或黃色,嚴重時幾乎白化,並沿葉脈出現棕色小斑;柑橘類幼葉淡綠色呈細小網紋,後期網紋暗綠色,麥間出現不透明的白色斑點,葉片灰白色或灰色;蘋果葉呈淺綠色雜有斑點,嚴重時,脈間變褐並壞死。
(二)易於發生的環境條件
(1)富含碳酸鹽,pH7.0以上的石灰性土壤。
(2)質地鬆,有機質少易淋溶土壤。
(3)水旱輪作的旱茬作物。
(4)低溫、弱光照條件促進發生,
(5)種植對缺錳敏感作物。主要有大麥、甜菜、煙草、馬鈴薯、柑橘、蘋果;其次是小麥、番茄、豌豆等。
(三)診斷
1.形態診斷
作物缺錳外部症狀如上。由於缺錳與缺鐵、缺鋅症狀近似,容易混淆,要注意辨別。
(1)與缺鋅區別。缺鋅多呈斑狀黃化,與綠色部位色差鮮明,缺錳少見斑狀黃化,色差不明顯。
(2)與缺鐵的區別參看作物缺鐵診斷。
(3)與缺鎂區別:缺鎂失綠先出現於新葉,缺鎂出現於老葉。
2.植株分析診斷
作物成熟葉含錳20~30毫克/千克時,可能缺錳。但不同作物差異,一般果樹(葉片)<30毫克/千克,小麥(孕穗期)葉片<25毫克/千克,大豆、番茄、黃瓜(葉)<10毫克/千克,甜菜、煙草、馬鈴薯等葉片<5毫克/千克。
3.施肥診斷
結合形態特征,遇症狀不易鑒別時可葉麵噴施0.2%MnSO4溶液,如葉片變綠,可確診。
4.土壤診斷
缺錳臨界值因提取劑不同而不同,一般以代換性錳(HCAc—NH4OAc浸提)<4毫克/千克,還原性錳(含還原劑的中性NH4OAc浸提)<100毫克/千克為缺乏,石灰性土壤以代換錳<3毫克/千克,活性錳100~200毫克/千克作為臨界範圍。
(四)對策
1.施用錳肥
含錳肥料有硫酸錳、氯化錳、碳酸錳、二氧化錳、錳礦渣等,以硫酸錳、氯化錳見效較快。一般以用硫酸錳為多,大田作物,基施公頃用15千克,噴施溶液濃度0.1%~0.2%,也可拌種,每公頃用750~1500克,基施效果一般優於追施,果樹一般以噴施為主。
2.施用硫磺和酸性肥料
硫磺和酸性肥料硫酸銨等入土後產酸,酸化土壤,可以提高土壤錳的有效性,硫磺用量據有關資料為22.5~30千克/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