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缺鐵診斷及防治
(一)症狀
新葉缺綠黃白化、心(幼)葉常白化,葉脈顏色深於葉肉,色界清晰。雙子葉植物形成網紋花葉,單子葉植物形成黃綠相間條紋花葉。果樹缺鐵新梢黃白化,越近頂端越重,夏季梢多發,一般稱“黃化花葉病”;觀賞植物如月季等易發,葉片呈清晰網狀花紋,色澤清麗,還可增添幾分觀賞價值;大豆上葉黃白化,脈紋清晰,嚴重時新葉整葉白化,出現褐色斑點;花新葉失綠呈清晰的羽狀花紋,頗為別致;麥類、玉米等缺鐵都呈清晰條紋花葉,嚴重時心葉不出。
(二)易於發生的環境條件
(1)石灰性高pH土壤、江河石灰性衝積土、濱海石灰性塗地、內陸盆地的石灰性紫色土。
(2)石灰或堿性肥料施用過多的土壤,局部混有石灰質建築廢棄物的土壤。
(3)施用磷肥和含銅肥料過多的土壤,由頡頏作用使鐵失去生理活性。
(4)多雨年份,地下水位高,漬水等引起土壤過濕,促進遊離碳酸鈣溶解,HCO3ˉ增加,抑製對鐵的吸收利用。
(5)大型機械鎮壓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土壤板結,通氣不良,CO2易積累,HCO3ˉ增加,誘發缺鐵。
(6)果樹苗木移栽,根係受傷,栽後1~2年內也易缺鐵。
(7)種植敏感作物。一般木本植物比草本植物敏感,多年生植物比一年生植物敏感。常見容易發生的植物:果樹中有柑橘、蘋果、桃、李、行道樹種中的樟、楓楊等;大田作物有花生、大豆、玉米、甜菜;蔬菜作物中有番茄等。
(三)診斷
1.形態診斷
作物缺鐵的外部症狀如上。在診斷中,由於鐵錳鋅三者容易混淆,需注意鑒別:
(1)缺鐵褪綠程度通常較深,黃綠間色界常較明顯,一般不出現褐斑,而缺錳褪綠程度較淺,而且常發生褐斑或褐色條紋。
(2)缺鋅一般出現黃斑葉,而缺鐵通常全葉黃白化而呈清晰網狀花紋。
2.植株分析診斷
作物缺鐵失綠症與稀酸(2摩爾/升HCI)提取的活性鐵有良好的相關性,而與全鐵相關並不十分可靠。一般認為向日葵(葉)<70毫克/千克,番茄(葉)<90毫克/千克,水稻(葉)<60毫克/千克,都可能缺鐵;柑橘(6摩爾/升HCI提取,俞立達)臨界值為40毫克/千克,重金屬元素過多誘發缺鐵,尤其是錳,故鐵與其他金屬元素比值也有診斷意義,大豆葉片中正常Fe/Mn比例為1.5~1.6,小於1.5時發生缺鐵症或錳過剩症,大於2.6則發生缺錳症或鐵過剩症,作物缺鐵時,葉片中的過氧化氫酶活性顯著降低,可作診斷的輔助.
3.施肥診斷
以0.1%~0.2%FeSO4或檸檬酸鐵作葉麵噴施,如果缺鐵,葉片出現複綠斑點,可以確診.
4.土壤診斷
缺鐵一般發生在pH>7的中性偏堿性土壤,酸性土壤一般可排除缺鐵的可能,土壤有效鐵因所用提取劑不同,臨界值有差異,目前沒有統一的方法和標準,一般應用較多的是DTPA浸提的絡合態鐵,也有用醋酸銨(pH4.8)提取的易溶性鐵,前者臨界範圍為2.5~4.5毫克/千克,後者為5.0毫克/千克.
(四)防治
1.施用鐵肥
由於缺鐵通常發生在石灰性土壤,土壤施用鐵肥(如硫酸亞鐵)極易被氧化沉澱而無效;葉麵噴施時進入葉內不多且不易擴散,往往隻有著霧點能複綠,效果也不佳.為了克服這一問題,目前在果樹方麵認為較好的辦法是:
(1)以硫酸亞鐵和有機肥混拌(以1:10~20比例)按每樹1~2千克硫酸亞鐵的量在樹冠圈內分數穴(成年樹8~10,小樹酌減)集中穴施.
(2)鐵液埋瓶浸根,以1%硫酸亞鐵+1%左右檸檬酸液盛於小型玻璃瓶或塑料袋(10~20毫升),在樹冠圈內刨出樹根(吸收根)浸入瓶(袋)內,封口埋入土中,成年樹每樹6~8瓶.此外螯合鐵中Fe—EDDHA[乙烯二銨二(鄰)羥基乙酸鐵]效果穩定,但價格昂貴.據報道,與滴灌結合進行,能符合經濟要求.
2.鑽木選擇
嫁接果利用耐缺鐵樹種做鑽木可以減輕或甚防止缺鐵失綠減少.
3.客土
以富鐵的土壤如紅黃壤進行客土,但限於就近有這一資源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