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缺磷診斷
(一)症狀
作物缺磷時,一般表現植株短小、蒼老,色澤灰暗,莖細直立,分枝少,葉片小,葉緣及葉柄出現紫紅色,根係發育不良,成熟延遲產量及品質降低。輕度缺磷外表形態不易表現,如禾穀類作物可能隻表現分蘖減少。水稻缺磷,植株瘦小,不分蘖或少分蘖,葉片直挺,株叢緊湊呈“一柱香”株型,葉色呈暗綠色或灰藍色;小麥苗期葉鞘呈特別明顯的紫色;玉米缺磷植株瘦小,莖葉呈明顯紫紅色;油菜,子葉形小色深,背麵紫紅色,果實皮厚粗糙;蘋果缺磷葉色暗綠,形小,老葉深暗帶紫;番茄缺磷,葉呈灰綠色,葉背紫紅色;洋蔥移栽後幼苗發根不良,易發僵。
(二)易於發生的環境條件
(1)酸性,有機質貧乏,熟化度低,固磷力強的土壤如紅黃壤等。
(2)早春低溫,高寒山區,冷浸田。
(3)水旱輪作田冬季種植旱田作物時。
(4)易缺磷作物,如十字花科、豆科、茄科作物中的許多種,油菜、玉米、番茄、洋蔥、水稻(旱稻)、麥子(冬作)都容易或較容易發生缺磷症狀。
(三)診斷
1.形態診斷
缺磷形態症狀如上,要點在於“僵態”,即生長停滯,形態蒼老。不少作物缺磷葉色轉紅,但需注意發紅並不都由缺磷引起,發紅與發僵兼有才是缺磷。
2.植株分析診斷
植株全磷(P)含量與作物磷素營養有正相關,一般認為植株P<0.15%~0.20%為缺乏,0.2%~0.5%正常。但因作物種類、品種、生育階段不同而有差異,水稻(分蘖期葉片)<0.15%為缺乏,0.15%~0.30%為正常;棉花(苗期功能葉柄)<0.13%為缺乏,0.14%~0.8%為正常;玉米(抽雄時期,穗軸下第一葉)<0.10%嚴重缺乏,0.15%~0.24%輕度缺乏,0.25%~0.40%正常。田間診斷時,可結合形態症狀作組織速測。作物中磷與鉬酸銨作用生成磷鉬雜多酸,以還原劑還原呈藍色即磷鉬藍,根據藍色深淺判斷磷的高低狀況。
3.土壤診斷
土壤全磷含量一般不作為診斷依據,而以土壤有效磷為指標,因土壤類型不同而采用不同浸提劑,在石灰性和中性土壤上普遍采用0.5摩爾/升NaHCO3提取,有效P<5毫克/千克為缺乏,5~10毫克/千克為中量,>10毫克/千克為豐富;酸性土壤一般用0.03摩爾/升NH4F+0.025摩爾/升HC1提取,有效P<3毫克/升為嚴重缺乏,3~7毫克/千克為缺乏,7~20毫克/千克為中量,>20毫克/千克為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