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缺鎂診斷及防治
(一)症狀
缺鎂的共同症狀是下位葉葉肉褪綠黃化,形態大同小異,大多發生在生育中後期,尤其以種實形成後多見。闊葉植物褪綠後大多形成清晰網紋花葉,主測脈及細脈均保留綠色,部分形成“肋骨”狀黃斑葉,沿主脈兩側呈斑塊褪綠而葉緣不褪,葉形完整;也有部分從葉緣開始褪綠向中肋延展,嚴重時邊緣變褐壞死(類似於缺鉀),幹枯脫落。單子葉植物則多表現為黃綠相間的條紋花葉。麥類缺鎂脈間褪綠後殘留小綠斑相連成串如念珠狀(尤以小麥為典型),為麥類缺鎂所特有;水稻下葉呈黃綠相間條紋葉,邊緣常帶黃紅色,有輕度失水傾向,葉片稍內卷,葉身鎂所特有;水稻下葉呈黃綠間條紋葉、邊緣常帶黃紅色,有輕度失水傾向,葉片稍內卷,葉身從葉枕處下垂沾水;玉米顯條紋花葉,有時隱約見念珠狀綠斑,稍後出現紫紅色斑葉;大豆缺鎂整葉葉肉褪淡,脈紋清晰,後期通葉轉變為橘黃或橙紅色;棉花葉片後出現深濃紫色斑塊甚至全葉變紅,呈紅葉綠脈狀;油菜葉片出現黃斑或紫紅色斑塊,後期葉片黃、橙、紫紅等雜色斑駁;番茄、蘿卜等多出現顯著黃斑,不均勻分布;蘋果葉片呈淡綠或灰率,後變為黃褐色,暗褐色、壞死脫落,留頂部葉呈蓮座狀;柑橘葉片沿中脈兩側呈大斑塊黃化,後期轉黃紅,提早脫落,結實多的樹或枝常重發;葡萄老葉片脈間黃化,後變紅褐色,葉脈綠色,色界特別清晰。
(二)易於發生的環境條件
(1)
溫暖濕潤地區質地粗輕的河流衝積物發育的酸性土壤如河穀地帶泥砂土;高溫風化淋溶強烈的土壤,如第四紀黏土發育的紅黃壤等。
(2)紅砂石發育的紅砂土。
(3)過量施用鉀肥以及偏施氨態氮肥,誘發缺鎂。
(4)種植敏感作物,一般果蔬作物多於大田作物,常見的主要有:菜豆、絲瓜、大豆、辣椒、
向日葵、花椰菜、油菜、馬鈴薯;其次為玉米、棉花、小麥、水稻等;果樹中葡萄、柑橘、桃、蘋果也較易發生。
(三)診斷
1.形態診斷
形態症狀如上。某些作物缺鎂有特異性症狀,如小麥葉片脈間殘留綠色小斑呈念球狀;水稻病葉從葉枕處呈折角下垂,匍匐水麵等,為判斷提供方便。但缺鎂形成花葉類型多,有的類似缺鐵,有的類似缺鉀,容易混淆,需注意鑒別,與缺鐵區別在於症狀出現位置不同,缺鐵在上位新葉而缺鎂出現於中、下位老葉;與缺鉀症的區別因葉位相同,辨別比較困難,但有如下幾點可供比較辨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