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覓渡,渡何處(1 / 1)

覓渡,渡何處

朝花含露

作者:王鶯

《覓渡,覓渡,渡何處?》梁衡筆下的一篇經典的散文,刻畫的是我們常州三傑之一的瞿秋白。瞿秋白眾所周知是個才華橫溢,性格和行動中卻有不少矛盾的這樣一個偉人,梁衡想寫這樣的一個人,構思了六年,三次探訪瞿秋白紀念館,卻遲遲沒有下筆。後來從紀念館原址上的一條叫“覓渡河”的河名上靈光乍現,抓住了“覓渡”這個概念,於是境界立出,運筆如風,寫成了這篇名作。

在這篇文章中,不難看出作者梁衡對瞿秋白懷有多麼深厚的崇敬之情,在字裏行間中,流露出這麼真切的情感,你不能不為之動容,不為之折服。文章先從人物的外形入手,“秀氣而又蒼白”。接著大量篇幅例子描寫了人物是如何有才,給予人物在文學上很高的評價,“秋白與魯迅、茅盾、鄭振鐸這些現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齊肩至頂”。而後文章突然轉折,當他目睹人民沉浮於水火,目睹黨瀕於滅頂時,他振臂一呼,“提著菜刀去殺人”,甚至連自己的珠玉之身也撲了上去。讀到這,我相信每個讀者都會為瞿秋白同誌產生出另一份崇敬之情。

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各種典故,“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是秋白同誌的真實寫照。在最後刻畫了人物就義前的慷慨激昂,而後卻又陡轉直下,高呼口號為革命獻身之前,卻又搶寫了一篇《多餘的話》,一般人看來實是多餘,是矛盾之作。然後文章對此進行了細細的分析,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多餘的話》並不多餘,表達了秋白對文學的熱愛,。“野渡無人舟自橫”,“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他覓渡了一生,多想靠上個碼頭,但是他沒有,直到臨死前一刻他還在探究生命的歸宿。秋白在將要英名流芳時卻舉起了一把“解剖刀”,將定格的生命價值又推上了一層。文章最後點題點睛,從不同於常人的視角剖析了人物。“寧肯舍其事而成其心”是對秋白這一生最好的總結。魯迅說:“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歌頌秋白同誌光明磊落的人格,又悲歎其大才未展,悲歎其忠心不被人理解,這是《覓渡,覓渡,渡何處?》一文想表達的主要思想。我想就是這種不被理解才打動了廣大的讀者,因為在瞿秋白身上集中體現出來的悲劇情結和人格魅力,並不是他自己所有的,而是具有全民族性並且在黨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首先是瞿秋白具有曆史的典型性,而這篇文章也是有了文學的典型性。

通看全文,用詞華麗,講究謀篇布局,練字鑄勻,我認為,梁衡也屬於“意匠慘淡經營中”那種流派,無論是在思想內容還是藝術表現力上來說都是非同凡響。讀過梁衡,可能說他的有些文章題材,那種曆史文化背景我並不著迷,也未曾接觸,但綜合起來我不得不敬佩並喜歡他的思想。很難用幾個形容詞表現他的思想、他的筆鋒究竟是怎樣的,但是他打動我,似乎讓靈魂有路可走,找到了一條優雅的道路去走。思考生活的道理,思考藝術的境界,思考事業的價值。概括來,我能夠感受到他的許多觀點是我感同身受的,其實也是打動我的。像《覓渡,覓渡,渡何處?》這樣的大激動、小切入,大挖掘、大表現的美文在梁衡先生的筆下還有不少。《這思考的窯洞》、《大有大無周恩來》《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一個大黨和一隻小船》《紅毛線,藍毛線》《特利爾的幽靈》《印52在黃土地上的紅手印》《領袖如父》《馬列公園賦》……這些文章無不從很小的角度進入,但又起的非常大氣,宕開一筆,漸漸引入,頓然領悟,往往能夠三言兩語就抓住了讀者的心,正像李漁《閑情偶寄》所說的那樣“使人一見而驚,不敢棄去”。我想,這就是大手筆、大氣勢、大情思,梁先生將形、理、情有機地結合,凝為一體,由景美、情美,產生了一篇有一篇篇波瀾老成的文章。

梁衡之散文,有現代散文應該所具有的精神,開拓出了一片新的散文領域,到達了一個新高度。莊子在《知北遊》說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