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不僅僅是快樂,而是人類潛能的實現,是人的本質的實現與顯現。
誰能準確地為幸福定義?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獨特的理解。生活拮據時覺得豐衣足食是幸福;病魔纏身時覺得無病無災是幸福;失去時覺得擁有才是幸福。人的潛能的發揮是沒有止境的,所以人對幸福的追求也是沒有止境的。
幸福的含義
從古至今,人們都一直在思考:什麼是幸福?但遺憾的是,時至今日,幸福仍然是一個“每人都知道其含義,但無人能精確定義”的概念。
芸芸眾生,誰能準確地為幸福定義?似乎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獨特的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幸福坐標。生活拮據時覺得豐衣足食是幸福;病魔纏身時覺得無病無災是幸福;失去時覺得擁有才是幸福……
一直以來,對於幸福有著各種各樣的定義,綜合起來大致有兩種基本類型:快樂論與實現論。 快樂論認為。幸福就是快樂的主觀心理體驗。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不管是現在的幸福,還是將來的幸福;不管是物質的享受,還是精神的快樂。追求快樂,避免痛苦是人類的本性。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一個電極安裝在小老鼠的大腦中,電極的連接點可刺激鼠腦產生“愉快”的情感。電極由一個小老鼠夠得著的踏板啟動,偶然之中,小老鼠踩到了踏板,體會到了一次“愉快”情感。隻一次就變得一發而不可收拾,小老鼠不停地去踩踏板,一天要踩上幾千次。
尋求愉快情感是一種強勁的推動力。老鼠如此,人更是如此。因為人的情感更為豐富,對人行為的控製力更大。
人的情感通過他的潛意識左右其行為。在不知不覺中,人的潛意識總是推動人去尋找愉快的情感和避免痛苦的情感,簡而言之就是趨利避害。實際上人的大部分行為都是如此,比如努力奮鬥爭取成功,是為了趨利;從以往的失敗中吸取教訓,少犯或不犯原來的錯誤是為了避害。
快樂的情感有很多,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快樂的理智感、快樂的道德感與快樂的美感。基於此,心理學發展出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模式。
主觀幸福感有三個主要特性:一是主觀性。它依賴於評價者本人而不是他人的標準。林肯說:“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他們認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二是整體性。它是一種綜合評價,包括情感反應的評估和認知判斷。三是相對穩定性。即長期的情感反應和生活滿意度。
主觀幸福感研究者認為,一個幸福的人首先應擁有心理健康。促進幸福感應該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標。同樣,心理疾病患者康複的基本目標之一,應該是主觀幸福感水平的增長。
一些研究者認為,人們的幸福感程度,取決於一定時期內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的比率。如果人們較多體驗到愉快的情感而較少體驗到不愉快的情感,便可推定他們是幸福的,否則就不幸福。
研究認為,憂鬱、無助等消極心理是可以習得的,而樂觀也可以通過學習而獲得,積極的心態可以幫助人們更快樂,更有幸福感。
實現論則認為,幸福不僅僅是快樂,而是人的潛能的實現,是人的本質的實現與顯現。幸福是客觀的,是不以自己主觀意誌為轉移的自我完善、自我實現、自我成就,是自我潛能的完美實現。基於此,心理學發展出心理幸福感的概念。
心理幸福感有六個不同的維度,即自主、個人成長、自我接受、生活目的、控製和良好友誼。一些專家認為,心理幸福感能促進感情和生理健康。研究者注意到,對生活目的的追求,以及與他人的友好關係,是人獲得健康和幸福的最重要特征。
綜合快樂論與實現論兩派的觀點,幸福感大致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麵來加以把握。
第一,滿意感。
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分為生物性的需要與精神性的需要兩種。生物性的需要包括對食物、水、空氣、睡眠等的需要;精神性的需要包括人對安全、友誼、愛與歸屬、自尊、自我認同以及實現自己潛能的需要。任何需要的滿足所產生的直接後果就是滿意、快樂與幸福。需要滿足的層次論就是人生幸福的層次論,它提示了人對幸福的需要是各不相同的。
第二,快樂感。
快樂感來源於積極樂觀的情緒。許多事情都能帶給人快樂。一句諺語這樣說:如果你想快樂一個小時,打個盹;如果你想快樂一天,去釣魚;如果你想快樂一生,就去幫助別人。 第三,價值感。 價值感是在滿意感與快樂感同時具備的基礎上,增加了個人發展的因素,比如目標價值、成長進步等,從而使個人潛能得到發揮。由於人的潛能發揮是沒有止境的,所以人對幸福的追求也是沒有止境的。
幸福的公式
有兩個追求幸福的窮苦青年,經過艱難的跋涉,終於在一個很遠的地方找到了幸福使者。幸福使者見他們都有一顆善良的心,便給了他們每人一顆幸福的種子。
一個青年回去後,把種子播撒在自己的地裏,不久就長出了一棵樹苗。他每天辛勤澆灌,第二年這樹便枝繁葉茂,果實累累。他繼續努力,漸漸擁有了大片果園,成了遠近聞名的果園農場主。後來,他娶妻生子,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