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一個青年回家後,卻設了一個神壇,將幸福的種子供奉在上麵,每天虔誠祈禱。他把頭發都熬白了,最終仍然一貧如洗。他十分不解,又跋山涉 .水來到幸福使者麵前,抱怨使者騙他。
幸福使者聽完他的話後,笑而不答,隻讓他到另一個青年那裏去看看。當他看到大片的果園時,頓時醒悟,急忙回去將那顆種子埋在土裏,但幸福的種子早已被風幹蝕空,失去了生命力。
這個故事給人不少教益:幸福,是要靠自己腳踏實地的努力去爭取的,絕不能指望別人的恩惠和賞賜。
“要想幸福你就努力奮鬥”,這句話本身沒有錯,但不完全。幸福不完全等同於成功。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一些成功人士不但不覺得快樂和幸福,反而還覺得活得很累很苦。再看另外一些人,他們生活得很平凡,談不上事業成功,可能就是一個普通的勞動者或者小商品經營者,既沒有多少錢,居住的環境也不太好,但是他們卻活得很快樂。
由此可以看出,幸福感和快樂水平除了取決於現實的生存狀態,還涉及到對現實的態度和體驗問題。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賽利格曼提出了一個幸福的公式:總幸福指數=先天的遺傳因素+後天的環境+你能主動控製的心理力量。其英文的表達式是:H=S+C+V。
以上的公式說明:人們總是希望能過上高質量的幸福生活。我們坦言幸福,追求幸福,更加渴望幸福。但幸福在哪裏?心理學告訴我們,幸福也是有指數的,總幸福指數是指你的較為穩定的幸福感,而不是暫時的快樂和幸福。看了一部喜劇電影,或者吃了一頓美食,這是暫時的快感;而幸福感是指令你感到持續的、穩定的幸福感覺。它包括你對自己的現實生活的總體滿意度和對自己的生命質量的評價,是你對自己生存狀態的全麵肯定。這個總體幸福取決於三個因素:一是先天的遺傳因素;二是環境事件;三是你能主動控製的心理力量。
環境事件和個體能控製的心理力量易於理解,難於理解的是遺傳因素。研究表明,一個人的心情可能受到父母的遺傳影響,如天生具有抑鬱傾向,整日悶悶不樂,其實沒有什麼壞事情來煩他們,可他們就是不快樂,對生活中消極性和陰暗麵卻十分敏感,易被不好的事情所感染,甚至遇到好事也不能使他們快樂。這就是遺傳因素作用的結果。
此外,英國心理學家通過對1000多人的調查,提出了另外一個公式:幸福=P+5E+3H。在這個公式裏,P代表個性,包括世界觀、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E代表生存狀態,包括健康狀況、財產狀況和所有的情況等,H代表更高一層的需要,包括自尊心、期望、雄心、幽默感等。
從以上兩個公式中我們可以看出,幸福感與我們的社交生活、性格、欲望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賽利格曼的心理學研究成果還表明,10%的最幸福的人雖然各不相同,但是他們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具有豐富的社交生活。他們區別於一般人和不幸福的人的一個標誌,是願意與他人分享生活,而不是一個人獨處。這一點與婚姻有點關聯,一個喜歡與他人在一起的人願意結婚,而一個喜歡獨處的人不傾向於結婚。可以說,一個幸福的人是一個愛交往的人。
研究表明,幸福感與性格中的樂觀程度也有關係,天生的樂天派,即使生活中有些不如意,也很快就會忘卻。心理學家調查了22個平時具有抑鬱心理但曾經中過彩票大獎的人,當中獎事件過去以後,他們很快地回到了從前的抑鬱狀態,又覺得不幸福了。但令人欣慰的是,如果一個人天性樂觀,即使遇到暫時性創傷事件,對他們的消極影響也是短暫的,創傷事件一旦過去,他們又回到了從前的正常狀態。調查表明,即便是一個高位截癱的病人,如果原本是一個樂觀人,在得病八周後,其積極情緒會有所恢複,並戰勝消極情緒。若幹年後,他們的幸福感隻比正常人稍低一些。
同時,幸福感與欲望是成反比的。比如,沒有錢時,你認為富有是多麼令人幸福和羨慕的事情,可當你擁有了大量的金錢後,你不僅不會長期覺得幸福,反而會激發更多的欲望,希望有更多的財富,又會陷入新的煩惱中。因此,金錢、財富、所謂的成功等,都不是一個人永葆幸福的必要條件。
篝火邊的溫暖
一項調查表明,當今時代抑鬱症得到蔓延和加劇。雖然現代入比前人富有得多,但人們活得並不比前人幸福。
在美國,抑鬱症的患病率比起上世紀末高出了10倍,而抑鬱症的發病年齡也從29.5歲下降到今天的14.5歲。最近一項調查也表明,將近45%的美國大學生因抑鬱症而影響到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而很多國家也在步美國的後塵。1957年,英國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2007年,這一比例降為36%了。而在這段時間裏,英國國民平均收入提高了3倍多,但現在感到幸福的人卻明顯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