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提高了,物質豐富了’,為什麼人們的幸福感越來越少了呢?
是的,當人們的基本物質需要未得到滿足時,解釋為什麼不幸福是非常容易的。但現今,許多人不幸福,已經不能用基本物質需要沒有得到滿足來解釋了。
針對現代入幸福感的缺失,美國心理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卡尼曼在研究中總結了以下一些原因。
他認為,人們更多是在攀比中得到滿足和幸福,而不在於個人財富的絕對增加。卡尼曼指出,一個社會的共同富裕,並不會使其中的個體感到更滿足,相反,當人們在與相同階層進行比較後發現自己更富裕時,才會產生更明顯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另外,物質的滿足隻能帶來短暫的快樂,人們的消費需求隨著消費能力的增長而增長。簡單地說,物質消費隻能滿足人們一時的需求,基本不產生長期效應。而隨著財富的增長,人們的欲望和需求也在增長。
還有一個原因是生活方式。越有錢就越幸福也許隻是一個假想,財富的增加往往意味著工作節奏的加快和壓力的增大,結果是,有錢者在越來越有錢的同時,也越來越忙碌,並麵對更多的緊張和壓力。
發達國家主要以物質條件定義進步,往往把“生活水平”與“生活質量”劃上了等號。在正規的討論和研究中,這一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沒有受到質疑。但事實上,財富和幸福的關係,並不像很多入想象的那樣重要。
美國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和埃德·迪納的相關研究表明,財富是一種很差的衡量幸福的標準,因為人們並沒有隨著社會財富的增加而變得更加幸福。在大多數國家,財富和幸福的相關性是可以忽略不計的。隻有在最貧窮的國家,財富才是適宜的衡量幸福的標準。從總體上講,富足國的國民看起來要比貧窮國的人們幸福..但是兩者之間的差異是微乎其微的,而且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財富之外的其他因素。
除開外在的財富,一些內在的因素卻更隱秘、更長久地侵噬著我們的幸福感。我們試圖創造完美的形象以及完美的生活,結果總是被弄得筋疲力盡。
安妮總是在擔心當青春消逝的時候自己會是什麼樣子,如果滿臉皺紋,頭發花白,步履蹣跚,那麼自己將如何活下去!結果,她在年輕的時候就沒能盡情地享受自己充滿活力的青春。
克拉克先生認為,沒有良好的健康,自己肯定無法活下去。這樣,一點小小的病痛,也會給他帶來較大的憂慮,甚至讓他想到死亡。
這是我們每個人生命中必須麵對的矛盾。有的人認為,沒有富足的物質便無法享受幸福的生活,等到有一天他真的富足了,卻發現忘記了享受。財產並沒有帶來生活的享受,反而讓人們為其所累,成為它的奴隸,依賴著它們生活。
兩個人結伴到山裏去露營。他們性格截然不同,一個浪漫,一個現實。到了晚上睡覺的時候,浪漫者依然興致勃勃地抬頭看天,欣賞月光之下山野的美景。而現實者離開宿營地雲拾柴火,準備晚上涼意來襲的時候烤火取暖。可是等他回來的時候,卻發現帳篷和睡袋都沒有了。
現實者馬上意識到肯定有人偷走了他們的東西。他心急如焚,為如何度過這個晚上而發愁。看到在不遠處傻坐著的浪漫者,他不禁氣不打一處來,於是譏諷地問:“這麼認真,你到底看到了什麼呢?”
浪漫者高興地回答說:“難道你沒有看到天上的美景嗎?看!滿天的星星,還有皎潔的月亮,宇宙多麼浩瀚,造物主又是多麼偉大,我們的生命是何等的渺小短暫!”
現實者憤憤不平地回答道:“是的,我們是很渺小,渺小到別人偷走了我們的帳篷卻都看不見!”說完,獨自坐在一旁發起愁來。
浪漫者笑著說:“能夠在空曠的天底下睡覺,享受篝火的溫暖,不也是美妙而幸福的經曆嗎?”說完,便興致勃勃地升起篝火來。
是啊,一個人成天為金錢、地位、權力等勞碌奔波,追名逐利,最後卻變得俗不可耐,而且活得很累,以至於他們永遠感覺不到一直在身邊流淌著的幸福。
幸福,一種平等享受的權利
人生在世,誰都渴望幸福,但關於幸福,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有人說,幸福是一種客觀狀態,擁有財富和地位才能獲得幸福;也有人說,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心中充滿陽光自然就會幸福。那麼,究竟應當如何看待幸福?
在冬日的暖陽下,有位遲暮之年的富翁到海邊散步,他看到一個漁夫也在悠閑地曬太陽,就問道:“你為什麼不打魚呢?”
“打魚幹什麼?”漁夫反問。
“掙錢買大漁船呀!”
“買大漁船幹什麼?”
“打很多魚,你就會成為富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