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一個人還不至於忍饑挨餓,還能夠交得起房租,買得起自己所真正需要的重要東西,對生存還沒有產生懼怕心理,而且能夠很現實、理智、正確地對待這種生活,那麼他就可以過上那種幸福、和諧的生活。
幸福才是人生的至高財富
當我們衡量商業成就時,衡量標準是錢。我們用錢去估計資產和債務、利潤和虧損。在這一過程中,所有與金錢無關的都不會被考慮進去。當我們衡量商業成就時,金錢就是最高的財富。
人生和商業一樣,也有利潤和虧損。但不同的是,衡量人生的標準既不是金錢,也不是知名度、命運或是權力,而是幸福。好比在商業中,資產隻有能夠換算成錢才有價值,知名度、命運或是權力都隻是實現幸福的手段。
舉一個例子,在100萬現金和與一個好友交談之間你會選擇哪個?我們應該選擇那個讓自己更幸福的。如果談話給你帶來的快樂和意義甚至超過那100萬,那我們就應該選擇後者。因為以幸福作為衡量標準的話,後者更有價值。正如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的:“有意義的事即使價值再小,也比無意義的事有價值。”
瑪瓦·柯林斯是芝加哥市的一名教師。芝加哥市中心是毒品和犯罪的溫床、一個毫無希望的地方。由於這種惡劣的環境,許多教師擔心這裏的兒童無法逃出那世代相傳的貧困與絕望。
1975年,柯林斯在她所居住的社區裏成立了城西預備學校,她的學生大部分來自同一社區,他們都是由於品行惡劣或是成績不良而被學校開除的學生。所以,可以說創辦這個學校的目的是為幫助他們重新回到正常學校而做準備。城西預備學校,其實是他們流浪街頭前的最後希望。
今天,這些曾被認為“無法教育”的學生已經在讀莎士比亞、愛默生的著作,有的學生四年級就讀到了歐裏庇得斯的詩集。那些被看成是無藥可救的孩子們幾乎都上了大學。柯林斯的學生們證實了她的信念——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潛力;他們學會建立自信心,並能設想和實現自己充滿希望的未來。
瑪瓦·柯林斯成立學校時幾乎沒有什麼資金,開始時還用她自己的家作為教室。在後來的20年裏,她在經濟上不斷掙紮,還曾數次麵臨倒閉的危機。今日,很多州都成立了瑪瓦·柯林斯學校;世界各地的教育家爭先恐後地到芝加哥學習她的教育方式,被她的精神所啟發和鼓舞。
柯林斯的經曆啟示我們,幸福才是人生至高的目標。柯林斯本來在一家擁有數十億資產的上市集團工作,至於為什麼會選擇教學,她在她的一個學生蒂法尼身上找到了答案。
蒂法尼是一個被認為有自閉症的孩子,一個被專家們認為無法去愛、教育的孩子。然而突然有一天,柯林斯長久以來的耐心、禱告、關愛和決心都有了回報。蒂法尼對柯林斯說的第一句話是:“我愛你。”現在,蒂法尼開始學習數字、單詞,開始與人交談,最重要的是,那眼神裏喜悅的神采,仿佛在說:“我也是很特別的,我也可以學習。”
對於另一個在城西預備學校改變命運的孩子,柯林斯寫道:“看著他眼裏那種可以在未來照亮世界的:}匕芒,我忽然感覺,那些為了資金問題而失眠的日子全都是值得的。”
瑪瓦·柯林斯曾有極好的機會,她大可不必擔心學校經費、乃至倒閉這種問題。20世紀80年代,裏根和布什政府都曾邀請她出任教育部部長,麵對如此高的榮耀和聲望,她拒絕了,因為她相信,隻有課堂才是她真正能創造出奇跡的地方。
柯林斯覺得自己是“世上最富有的女人”,覺得教學帶給她的快樂是“任何錢財所買不到的”,對她而言,人生至高的財富是幸福,而不是錢財或聲望。
是的,要把幸福視為人生的至高財富以及所有目標中的目標。這並不是要我們去排斥物質上的東西,而是把這些東西從生命的第一位移開。
幸福是我們生命的衡量標準,它對我們自身甚至整個社會都有極大的影響。當我們意識到,並且將幸福作為至高財富時,我們的心靈才能享受真正的安寧。
快樂跑步機效應
很多人都認為,獲得財富上的滿足是幸福快樂的來源。而其實,金錢除了可以提供食物和居所外,隻是一種實現目標的手段。有趣的是,我們經常搞不清楚目標和手段的區別,而犧牲幸福(目標)來換取金錢(手段)。
邊際效益遞減是經濟學的一個基本概念,是指在一個以資源作為投入的企業,雖然其產出總量是遞增的,但是其增長速度是不斷變慢的,使得其最終趨於峰值,並有可能衰退。同理,我們的財富雖然是不斷積累增長的,但是它給我們帶來的幸福感卻是不斷下降的,並且在幸福到達頂點之後,更多的財富帶來的可能卻是幸福的減少。
所以,缺乏基本舒適生活條件的人,獲得幸福的機會往往很大。而在衣食無憂的人群中,財富的增加所帶來的幸福感會越來越弱。
這就好比我們在一台跑步機上跑步,如果維持一開始的速度奔跑,隻能原地不動。隻有加快速度,超過跑步機的速度,才會有進展。快樂也是如此。有的人原來有了100萬元,很開心。但慢慢適應了100萬元這個高度,要擁有150萬元才會開心。到再下次這個數額就變成了200萬元。就像跑步機.在適應了一個狀態後要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刺激才有同樣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