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對待失業問題呢?首先是不要擔心,不要怕,不要一談失業就色變。過去,我們總是等著政府安排就業,有一口飯吃就算是就業了,至於生產率的低下、收入的低下尚在其次。我們甚至為此而沾沾自喜、自豪,宣稱中國沒有失業,社會主義實現完全就業,失業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弊病。所以,我們中國人首先要正視現實,敢於承認大量城市待業人員和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存在,承認矛盾才能去解決矛盾。
解決矛盾的辦法就是,完全放開勞動力市場,完全允許自由選擇職業,把辦企業、開公司的條件大大降低,允許人人辦企業,大量創造就業機會。十年改革以來個體戶、私營企業、民營企業、鄉鎮企業、外商投資企業,解決了大量人口就業問題。我們的眼睛不能隻盯在現有的那些企業上麵。就業機會需要我們去創造。那麼多的科技人員、企業員工,窩在一個廠裏,半死不活,為什麼不出去開辦企業?開辦企業就能解決相當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自然,我們在這裏強調的,不是由政府製訂一個“宏觀規劃”,創辦很多企業,或者建造許多城市,然後有計劃地進行安置,那樣是不行的,隻會弄得一團糟。
2.改變政府辦企業的觀念,樹立人人都能辦企業的觀念。
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是:企業是市場競爭的主體,人人都能自己辦企業。
這在我國已經逐步形成風氣,形成潮流。鄧小平南巡講話以後,工人、農民、幹部、知識分子紛紛投身於商界,投入企業界,這是大好事。有人擔心這、擔心那,其實,完全是杞人憂天。雖然在“下海經商”辦企業、開公司的過程中,難免泥沙俱下,魚目混珠,產生一些弊病,但總的趨勢是好的。有人說,中國在鄧小平南巡講話以後,真正開始進入“重商時代”,全國又掀起了第二次“公司熱”,申請辦企業是比較容易了。這是十分可喜的事情,它將改變我們每個人的觀念,改變我們每個人的思維方式、處事態度和行為準則。
以前我們總是認為辦企業是政府的事情,國有國營,一目了然、改革開放以後,允許個人辦企業,允許外國企業家到中國辦企業,允許農民辦企業,於是在全民所有製以外,出現了一片別開生麵的新天地,多種形式的企業發展得生機勃勃。而個體戶、私營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在中國的經濟中也正在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可以說,正是這些企業一浪高過一浪的衝擊,迫使全民所有製企業不得不改弦易轍,進行深層次的改革;正是這些非全民非國有企業劇烈的衝擊,才使得人們的觀念發生根本改變,迫使我們麵對現實,下決心把國營企業推向市場,並且義無反顧地推行市場經濟。
非國營企業的迅速發展,是迫使我們實行市場經濟的主要力量。
從經濟發達國家來看,許多對經濟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企業,並不是政府出麵辦的,而是個人出麵開辦的。它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依靠企業家的才能和發展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有的企業破產關門,有的企業發展緩慢,有的企業飛速進步。企業新陳代謝,有生存,有發展,有滅亡,經濟才有活力。我們過去把那麼多的虧損企業保護起來,不讓它破產關門,還給它優惠政策,給它補貼,讓它腐而不朽,僵而不死,嚴重地影響經濟資源的最優配置,也影響其它企業的發展,是十分不明智的做法。
世界上許多產業都是個人辦企業發展起來的。汽車工業、鐵路工業就不講了,隻看近20年興起的高技術產業。大家都知道美國的矽穀是世界高技術產業的策源地,但矽穀的企業不是由哪個政府機關出麵辦起來的,也沒有得到哪個政策的優惠,那些企業都是由個人創辦,並且是年輕人創辦的。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這些企業有的破產了,有的停滯不前,但也有的脫穎而出,大展宏圖。著名的惠普公司、蘋果計算機公司、英特爾公司都是其傑出代表。還有微軟公司,就是由蓋茨這樣一個19歲的年輕人開辦的,今天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公司之一。
最近十年,我國許多知名的企業也是個人創辦的,或是集體創辦的。四通公司、健力寶公司,還有像杭州娃哈哈兒童食品廠以及其他許多企業,它們並不是由政府出麵組織的,但它們幹得非常漂亮。
所以,我們一定要破除政府辦企業的神話。人人都能辦企業是市場經濟的起碼要求。你有一個生意,你有一項專利,你有一項創意,希望變成一種產品或者服務,參與市場競爭,你就應當能夠有自己的企業。雖然我國現在已經大大簡化了申辦企業的手續,但有關的程序還是大複雜,條件還是太苛刻,公司注冊要幾萬元,批發要50萬,少說也得5萬、10萬,一般人誰負擔得起?於是,想辦公司的人隻好弄虛作假,說是有30萬元,其實是空的。蒙騙過去也就注冊了,工商局的人明知不問,也實在是管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