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打破俗套方能製勝(2)(1 / 3)

設計人員為此大傷腦筋,想了很多辦法都行不通,設計工作長時間裹足不前、後來一個不是學電機專業的技術人員想到:自動聚焦需要的動力很小,而且距離很短,不用電動機,用彈簧行不行呢?這個突破了“必須用電動機驅動”這“一定之規”的新設想提出以後,設計人員們沿著新的思路不斷進行探索和試驗,沒過多久,就相繼設計製成了一種又一種小型和超小型的自動聚焦相機。對這種給人們帶來了很大方便,連傻瓜也能使用的“傻瓜相機”,科技界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它代表了產品開發的一個新的重要方向——傻瓜化,即“功能簡單化”、“易操作化”,同時也是“高智能化”、“高科技化”。

“一定之規”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可以使我們高速度、高質量地解決各個方麵的大量問題。舉個小例子,你每天回家,有了一定之規,你就不必每天都去搖頭晃腦地思考一番回家的路線,家裏的門牌號碼。

“一定之規”卻不利於創新思考。

無論是思考如何解決碰到的新問題,還是對已熟悉的問題尋求新的解決方案,一般都需要在多途徑地探索、嚐試的基礎上,先提出多種新的設想,最後再篩選出最佳方案。而基於反複思考一類問題所形成的“一定之規”,對這樣的創新思考則常常會起一種妨礙和束縛的作用。它會使人陷在舊的思維模式的無形框框中,難以進行新的探索和嚐試,因而也就難以產生新的設想。一個長期習慣於按“一定之規”考慮問題,很少進行創新思考的人,久而久之,往往會把很多本來大不相同的問題,也因為它們之間的某些相似之處,而看成是同一類問題,用相同的辦法去解決。這樣,自然就會白費精力。有一位心理學家說過:“隻會使用錘子的人,總是把一切問題都看成是釘子。”就好像卓別林主演的《摩登時代》裏的那個可笑的工人那樣,由於成天到晚擰螺絲帽,一切圓的東西,包括衣服上的紐扣和圓形圖案,在他眼裏都成了螺絲帽,他都會用扳手去擰。

人形成思維定勢是人類心理活動的普遍現象。

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而要擺脫和突破一種思維定勢的束縛,常常都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無論是在創新思考的開始,還是在其他某個環節上,當我們的創新思考活動遇到了障礙,陷入了某種困境,難以再繼續想下去的時候,往往都有必要認真檢查一下:我們的頭腦中是否有了某種思維定勢在起束縛作用?我們是否被某種思維定勢捆住了手腳?

所以說,“一定之規”是提高效率的保證;破除“一定之規”是進一步提高效率的保證。這就是“穩定”與“變革”的辨證關係。

六、打破俗套出奇招

對於問題的思考,人們或者按常情、常理、常規去想;或者按事物發生發展的客觀順序去想,比如從前到後,從上到下,從近及遠等等,也就是按常規所言——順著想。

這樣想問題容易找準切入點,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效率也會比較高,人與人之間的思想交流也較容易理解和溝通,便於產生共鳴。

這也是人們從古至今一直沿襲的思考方式。

但萬事有利便有弊,順著想固然有眾多的好處,但我們過分地癡迷於此,必然會隻注意此端,而忽略彼端,造成顧此失彼、以偏概全的錯誤。長此下去,勢必會影響我們在工作和學習中創新思維的發揮。

有沒有其它更行之有效的方法呢?

我國古代著名文學家司馬光不僅在文學上有令人歎為觀止的成就,而且他在童年時代的機智果敢也給後人留下了千古佳話。

孩童時的司馬光,和許多孩子一樣,十分活潑,經常和小夥伴一起遊戲玩耍。

一天,他們玩起了捉迷藏。你追我趕,東躲西藏的小夥伴像撒了歡兒的兔子,有些得意忘形了。一個平時就非常調皮的小孩為了躲避別人的追趕,慌手馬腳地爬到一口盛滿水的缸上,一不留神,“味溜”一聲,掉進缸裏。

因為水缸很大,掉進缸裏的小孩怎麼“撲騰”也爬不出來,急得在缸裏大哭大叫。

水缸外麵的孩子們不但力氣小,而且個頭也矮,踮著腳舉著手也夠不著缸沿兒。有的腦門上急出了冷汗,有的嚇得像小老鼠溜之大吉。

此時大家怎麼喊也沒一個大人的身影出現。情況已萬分危急,人命關天,怎麼辦?

正在大夥束手無策心急如焚的時候,隻見幼小的司馬光抄起一塊石頭,飛快地奔向水缸,用力地砸過去。

“嘩啦”一聲,水缸被砸破了,缸裏的水立刻噴湧而出,頃刻間流了滿地。

被淹的小孩得救了。

多少年來,人們一直對司馬光砸破水缸智救同伴的故事津津樂道,無不歎服他小小年紀的非凡智慧。但對於司馬光為什麼砸缸的心理並沒有深入分析。

如果按著常情、常理、常規的順序,一個小孩掉進水裏,首先想到的應該是設法將他撈出來,也隻有使人離開水,小孩才能脫險。這無疑是對的。但是,因為水缸很高大,實施營救的人員又都是夠不著缸沿兒的孩子,旁邊又沒有一個大人。如果還沿用原先的老辦法來對付這突然出現的新問題顯然是不行的,是會釀成大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