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秦之戰,秦國出師前,蹇叔已經把不可“勞師以襲遠”的道理分析得很透徹,又把晉軍必定伏擊秦軍的預見說得非常具體,秦王本可以據此自省,調整布置,但卻看不出出兵的不義性質和失敗的不可避免。可惜秦王沒有從中受到教益,固執己見,一意孤行。
中國人積累了幾千年的人生經驗,處世待人之道發展的最為爐火純青,古人講,“處治世宜方,處亂世宜圓,處叔季之世宜方圓並用”,就是講太平盛世的時候,應當嚴正剛直善惡分明;亂世之時,應當圓滑老練隨機應變;世道衰亡的末世,則需要方圓並用,有所選擇。固執己見或隻憑滿腔熱忱,這樣撞破南牆也於事無補。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如果再將有限的智慧封閉起來不求思變,不求全麵和躍升,最終會導致陷入一意孤行的狹隘境地。古話說,聽人勸,得一半。從他們的教訓中,可以看出善於接納他人意見,能夠博采眾長以為己用,這樣的人,才是聰明的啊!
十二、背信棄義難得善終
人們通常將那些違背諾言,丟棄道義的人說成是背信棄義。背信棄義者是一種典型的無德無義之行徑,是一種小人的舉動。為著自己的一己之利,或迫於某種不得以的壓力,違背了諾言,放棄了良知和公德,做出了背信棄義的壞事情。人與人,集體與集體或是國家與國家之間都時常發生這樣的事,在中國的曆史上這樣的事例舉不勝舉。但是他們的行為也很耐人尋味。一方麵,就一個普通人來說,他們之所以背信棄義,總有他們的苦衷,在他們的內心裏,也許出於無奈,就他們出於無奈這點看,他們是弱小的。但是背信棄義又冒著違背社會公德的危險,從他們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來看,他們又可笑地“敢作敢為”,如果把這種冒天下人大不韙的“勇敢”用於承擔責任和公德,不是為大下禰頌了嗎?不可無信,也不可無義,否則必為人所唾棄。甚至你有一次失信於他人,也不可無義,否則必為人所唾棄。甚至你有一次失信於他人,你心裏的自譴也許就是永遠的呀!它們像一根潛在的繩索,會讓你下了地獄也寢食不安。所以,別背信於天下和他人。
秦國幫助晉公子夷吾回國,幫助他當上了國王。晉惠公不但不履行他原來許下的許多諾言,而且還做下很多背信棄義的事情。
晉國發生饑荒,秦國主動為他們送去糧食,使其度過難關。而秦國發生饑荒時,晉國不但不主動輸送糧食。而且還禁止民間賣糧到秦國去,一副落井下石的“小人”相。秦國為此發動戰爭,活捉了背信棄義的晉惠公及其隨從大臣。後來雖然放回去了,但晉惠公終究改不了背信棄義的本性,他在國內得不到人民擁護,在國外又得不到諸侯的信服。最終還是由公子重耳(後來的晉文公)取代了他。
在上例中,晉惠公由於屢失信於天下,最後自絕於天下,失去了君主的地位,不得善終。而三國時的諸葛亮,正是由於他信譽卓著,充分地使用信義獲得了大西南民族的長治久安,由此可見信義的力量之強大了。
中國是個禮儀之邦,從統治者到老百姓,都很守個“信”字,都很重個“義”字,儒家文化,更把它納入了“三綱”“五常”的倫理範疇,成為中國文化和社會的正統道德。孔老夫子的“五常”中,仁、義、禮、智、信,概括了人與人交往中所應遵循的道德標準,從中可以看出信、義多麼重要。人在日常生活中,一旦別人對你失去了信任和信心,你的日子就慘了!所以,凡成大事者,都知道一言即出,駟馬難追。道義重千金。
信、義是中國文化中的深刻和精辟部分,它貫通了人性的本質、生活的準則及事物的規律性。人們時下說:“重合同,守信譽”“質量信得過產品”等等都離不開遵循信義的道理。那麼從另一個角度說,信義應是一筆潛在的資產和財富。現代社會中,(或是團體、地區、國家之間的交往中),信義尤其重要,如果你不守信義,你馬上就會遭受損失,馬上就會失去很多的機遇和朋友,馬上就會影響你的形象和整體計劃。凡大成就者都是最有信義者。一個人可因守信義獲得逐步的成功,一個單位可因重信義而獲得快速的發展,一個國家可因遵循信義而走向強盛。
人生最忌諱的是違背信義,丟失信義;誰注重信義,諾守信義,誰就會收獲甚大,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