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 中庸之道(下)(1 / 2)

劉宗周看起來是個認死理的人,但那是指他在學術研究上的態度,在治理國家方麵他也是知道變通的。隻見他想了一會兒,突然笑道:“臣明白了,中庸之道之道如果真如皇上這樣具體解釋,確實可算得上是治國之道。不走極端就能讓政策始終照顧大多數人的利益,與時俱進就能使大明的各方麵都處於前列從而減少威脅。臣想就算子思所作的中庸原本不是這意思,皇上這樣解釋也是合理的,因為這樣做本身就符合中庸之道。”

天啟也笑道:“假如子思複活了說朕的話不符合他的本意,朕就把他抓起來說他是假的子思。有用的才是好的,別說他隻是聖人之後,就算孔、孟等聖人複活,其言論也得符合大明的國家需要。”

見天啟對聖人不敬,劉宗周咳嗽了一聲岔開話題問:“皇上的解釋讓臣受教了,不過最開始我們好像商討的是在全國辦學的事。皇上執意要先讓泰西知識與大明知識相結合,話中的意思是分開學習容易讓學生成為泰西門徒,這又是從哪裏考慮的呢?”

天啟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種思想形成一種行為習慣。朕前一陣看過鄧玉函翻譯的一本介紹泰西曆史的書,在他的書中朕知道在孔子辦學的同時,泰西也有個辦學的人叫柏拉圖,不過這個泰西人跟孔子的辦學思想不一樣。孔子的辦學理念是思想的傳承,這個思想專指某一個人的思想,後人隻有把這種思想不斷完善的權利,否則就是欺師滅祖離經叛道。泰西人好像不反對學生懷疑老師,他們也認為一種思想在一開始是不完備的,不斷懷疑才能不斷完善。”

徐光啟也點頭說:“大家都承認一種思想在一開始是不完善的,大明的人是在肯定中完善,泰西人是在懷疑中完善,這兩種不同方式確實會引起不同的治學思想和習慣。”

天啟說:“這一陣朕經過仔細分析,發現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有原因的。說出來也許你們這些聖人門徒不喜歡聽,真相就是孔子的教學是排他的,他利用手中的權力殺了跟他競爭講學的少正卯。在誅殺了少正卯以後,全國就隻剩下一個聲音了,他為了樹立他的一貫正確形象,巧妙地把儒家思想轉到修身上,以人為標準但沒有唯一標準。”

高攀龍等人聽了略顯尷尬,他們比天啟更清楚這件事,正史記載說的是少正卯妖言惑眾毒害青年,孔子殺他是替天行道。但是現在天啟的意思是孔子因為講學競爭不過少正卯才下黑手的,跟孔子高大光輝的形象不符合。劉宗周想了想問道:“臣不評論皇上這麼說對不對,隻想問一下泰西的那個柏拉圖就不排斥異己嗎?”

天啟說:“柏拉圖有很多師兄弟,也許他覺得人太多一時殺不完所以沒有排斥異己,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泰西人講學不以某人為標準,而是追求一種叫真理的東西。朕在想這個真理應該是大家都承認或者是經驗證很有用的道理,這個道理不存在於某個人身上,而存在於天地萬物之間。大家都用一個理來區分對錯,而不是以某個人或某個人的話為標準區分對錯,比較起來泰西人的這種做法好像要好一些,他們的結論往往有唯一性讓人信服。”

劉宗周想了想問:“皇上既然這麼推崇泰西人的教育方法,為什麼不按臣的設想用兩種不同方式辦不同的學校呢?兩者都有所長就應該比較一下結果看一看。”

天啟搖頭說:“如果是種田當然可以試一試看一看,但是教育百姓就不能這樣,因為朕說過兩種教育方法各有所長。泰西人的教育其優點就是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能力,對於尋求他們說的那個真理有很大的幫助,因為真理存在於天地萬物之中而不僅僅在人身上,人隻是天地萬物中的一類。但是也要看到,泰西人的教育方法也有個最大的缺點,就是他們喜歡懷疑除了他們信奉的那個上帝外的一切權威,這樣容易使國家分裂。”

徐光啟問:“皇上說懷疑一切就容易使國家分裂,這其中有必然聯係嗎?”

天啟點頭說:“有,儒家的思想講的是師承,就是學生要無條件服從老師的思想,就算有異議也隻能對老師的思想進行完善和補充,任何全盤否定老師的人都不得人心,這就保證了大明的人對老師、對君主都有著絕對的忠誠而少背叛。泰西人敢於懷疑老師也肯定敢於懷疑君主,這樣的教育思想教育出來的學生忠誠度肯定不高。去年山東出了個徐鴻儒,他在山東蠱惑人心造反稱帝就是對朝廷沒有忠誠度,難道我們還要自己去教育一些反賊出來跟我們作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