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 具體安排(1 / 2)

趙率教現在可算得上是兵強馬壯,本來有三萬人就比較多了,一下子又帶回來一萬五千人隊伍就更顯龐大。不過趙率教知道這些人除了數量多什麼都不占,戰鬥力、技能技巧、上進心什麼都很低下,因此他在回遵義的路上就一直在思索該怎麼辦。按軍務院的要求,平叛隻是次要的,把衛所軍中有戰鬥能力和戰鬥欲望的人挑選出來,其他人都交給趙率教讓他給這些人教些生產生活技能才是主要的。

遵義原稱播州,隨著萬曆二十八年平定楊應龍叛亂行動的結束,統治播州七百餘年的楊氏勢力被連根拔起,播州也一分為二成了遵義和平越,土司製度被廢除由朝廷派流官管理。天啟從這事上看到兩點,一是改土歸流後遵義北上重慶南下貴陽的道路更暢通了,不再受當地勢力的幹擾;二是改土歸流沒有做徹底,周圍很多土司依然存在且與朝廷的關係更為緊張。

在奢崇明和安邦彥叛亂後,周圍的大小土司紛紛響應,土司製度的惡果更為彰顯,對這些表麵歸順但實際上仇恨的人天啟再也不能容忍。為了徹底解決問題天啟準備花大力氣長時間來應對,他知道土司製度之所以有市場是因為百姓認同那些頭人,其更深一層的意思是朝廷官員做得沒有土司頭人得民心。民心是什麼?還不是衣食無憂外加平等對待嗎?天啟相信隻要用土地和房屋讓普通百姓安定下來,叛亂就沒有了基礎也不會長久。

因為有了這樣的認識,天啟讓趙率教帶人來教大家如何修建新型農莊,同時還要培養出更多的有技能技術的人來修路修房。等基礎設施建好後就將土豆、番薯、玉米等高產作物引進到這裏,建好一個村子能運作後就逐步有償轉交給當地百姓,再讓他們養些豬、牛、雞、鴨等牲畜,有條件再種些桑麻藥材,這樣百姓才會富裕安定。百姓安定下來後就不會有造反的興趣,沒有人會放著安閑的生活去山頂上載歌載舞喝西北風。

趙率教當然明白這一點,從前年朝廷決定讓他帶領這些二線部隊他就知道自己老了,老了就要服老不能有跟年輕人爭勝的心思,曆史上很多名將如李廣、趙雲等都是到最後不服老想跟年輕人爭一爭,結果到老還要奮鬥不息力戰而亡。老將有老將的活法,趙率教準確給自己定位就是用穩妥辦事來獲得朝廷的信任,一共兩萬參加培訓的人就撥給了他一萬五,說明他的能力是得到承認的。

到了遵義後趙率教先讓人把這些新來的人帶去駐紮休息,準備過兩天開始給他們分配任務,不管以前幹什麼的,既然來了就得做事。誰知道第二天就有人來報告說新來的三位遊擊前來拜見,看樣子怕是有什麼急事,趙率教讓快請進來說話。

三位遊擊是帶隊到貴州來的,來之前聽說要去打仗心裏就嘀咕著會不會受傷送命,到了貴陽後發現隻要你願意就可以不用去前線打仗,一時激動之下就隨大多數人跟趙率教來到了遵義。到了遵義以後大家立即開始安營紮寨,心想總算是安定下來了,就等戰事一完大家就收拾東西回家園。誰知道晚上閑聊時聽說這仗估計不是短時間能打完的,反倒是不打仗的人可以經過培訓後就回家,大家一下子就坐不住了,一早就來向趙率教打探情況。

待三位遊擊進帳拜見後,趙率教問道:“三位有什麼事嗎?”

其中一人說道:“趙將軍的威名我們是久仰的了,我們新來今後還要請將軍多多指教照顧!”說完一起抱拳為禮。

趙率教微微一笑說:“都是同袍自當互相照應,不過我想你們今天來恐怕不僅僅是說這個的吧?我這人喜歡直爽之人,大家有話就直說吧。”

三個人互相看了一眼,其中一個說道:“趙將軍快人快語我們也不藏著掖著,昨晚大家就都安頓好了就等將軍的安排,不知道將軍怎麼安排我們,能不能說一下讓我們心中也有個底。”

趙率教點頭叫過中軍官問道:“我們的人現在是怎麼安排的,給三位將軍說一說。”

中軍官說:“是,我軍三萬人分為三個部分,一部分做修路修河架橋等外部事務,另一部分做修房、平整田地等內部事務,剩下的人做偵察、巡邏、協調關係、解決糾紛等事。”

趙率教點了點頭對三位遊擊說:“我們原來的人就是這樣安排的,你們帶來的人也可以分成三個部分,按各人意願組合隨我原來的部隊一同做事邊學邊做。不過這話隻是現在這樣說,過了明天大家都是一起的了,不會再分你們我們,你們看怎麼樣?”

三位遊擊點頭稱是,其中一位不解地問道:“趙將軍對大家一視同仁讓我們很滿意,不過末將不明白的是為什麼還要派人去巡邏呢?按在貴陽時的說法我們都是隻管修房修路的,偵察巡邏等事應該是張總兵他們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