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 三種觀點(下)(1 / 2)

不敢和不對是有區別的,如果一件事你認為不對,那麼讓你去做你也不想去,假如是不敢就說明你認為這事是對的隻是條件不成熟,一旦條件成熟了你很可能第一個跳出來。高攀龍這時明白了天啟的意思,所謂宣傳自然是要宣傳忠君愛國,皇權神聖不可侵犯任何想侵犯的想法都不對而不是不敢。假如你認為正確你現在不敢不代表你將來不敢,就算你們這些人不敢不代表你的後繼者不敢,你們真有此心東林黨就是居心叵測的亂臣賊子就沒有必要存在。

高攀龍這時候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天啟前一陣下旨要求任何沒把忠誠放在首位的幫會都必須解散,嚴格地說東林黨也屬於幫會性質,假如不強調忠誠天啟很可能讓他們慢慢解散。一個人沒有忠心就很可能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據說秦始皇東巡時劉邦項羽老遠望見了,他們的心裏不是怎麼忠誠而是想著大丈夫該當如此,彼可取而代之的念頭,可見造反也是需要先天條件的,就是要天生有顆不忠的心。

高攀龍說:“認為皇上多慮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皇上順應天地君臨天下,誰要有謀逆的想法臣第一個不答應。選皇帝的說法臣連想都不敢想當然認為不對,臣也明白了皇上的意思,宣傳自然是要讓所有百姓忠於皇上忠於大明,不知道皇上有什麼諭旨?”

天啟點了點頭說:“朕開始聽信王說徐大人的奏章中類比較多所以佩服微笑,其實那種手法古已有之,《詩經》開頭一篇即為關雎篇,‘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俶女君子好逑。’你說一個男子去向一個女子求愛跟鳥叫有什麼關係?你們說是不是古代的男子見了喜歡的女人,就像鳥一樣纏上去嘰嘰喳喳說個不停?”

大家心道高攀龍正問有什麼要求,這皇上倒說起詩經裏的故事,這裏麵有什麼關係嗎?難道皇上不但要求民眾忠君愛國,還要大家都去讀古詩複古禮不成?那這個工程就有點巨大了,想當年孔聖人窮一輩子想要克己複禮都沒有成功,聖人都做不好的事誰能做得到?

高攀龍見天啟反問,於是回答說:“古代人的男女大防不像現在這麼嚴,不隻是周代以前如此,漢武帝的母親在進宮前也在民間生過女兒,唐朝女子一再改嫁也是正常的事,這在宋之後想都不敢想。”

天啟點頭說:“是啊,人都是會變的社會風氣也是會變的,同樣的道理百姓的思想觀念也會變,這不由人的意誌為轉移。高大人開始說皇位是順應天地,說起來好聽但仔細一想又覺得靠不住,誰跟天和地說過話呢?朕認為真正靠得住的還是人,隻有人的意識到位了,選皇帝的想法才會是不對而不是不敢。人的意識到位就是指大明所有百姓從心裏認同現有秩序而沒有其它想法,所有的意見和建議都隻能是維護和完善現有秩序,而不能有推倒重來的想法。”

高攀龍問:“皇上認為怎麼宣傳才能讓人從心裏認同現有秩序,並且所有的意見都是為了對現有秩序的維護和完善呢?”

天啟說:“這就要強調傳承了,每個人的家產都要傳給自己的子孫,沒聽說誰不給兒孫給外人的,這是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能夠過得好。那麼反過來說,為人子女從父輩那裏繼承了財產土地,他當然也要繼承父輩的思想延續其誌向,孔聖人曾要求孝子三年不改父誌,說明傳承的重要性在古代就被人認可。以你高大人來說,你的父輩對先帝忠誠,你繼承父誌也該對朕忠誠,你的後代也該對朕的子孫忠誠,你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高攀龍說:“對皇上的忠誠就是對父輩的孝順,這道理臣明白但很多百姓不一定明白,那麼是不是臣的主要宣傳目的就是要所有人都明白這道理?”

天啟說:“當然如此,這就是為什麼講忠先要講孝,一般人給他講忠誠他不是很明白覺得離他很遙遠,你給他講孝順他就會明白過來,講道理就是要講得淺顯易懂。”

天啟這番話讓大家明白了他的意思,國家要強盛就需要團結在一起,團結需要一個中心這中心當然是皇帝,在目前的大明除了天啟也不允許出現第二個中心。一般人不懂什麼是忠但知道什麼是孝,簡單說就是要遵從父親的意思,天啟的道理就是你父親不反對我父親,那麼你也不能反對我,你兒子就不能反對我兒子,否則就是不孝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