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5 以史為鑒(中)(1 / 2)

劉宗周的這話讓天啟心中慢慢有了種異樣的感覺,他心想這民選官本質上就是分權,是將朝廷太集中的權力分散下去直到最後分給每一個人,但是這隻是一個趨勢不表示現在就能夠實行。自己已經說過要向這個方向做,但是要一步一步來,每一步要實施都必須先要具備實施的條件,否則的話就是拔苗助長會適得其反。

劉宗周現在把這事提出來是什麼意思呢?現在討論互相監督的標準,是為了明確一個大家都遵守的原則,避免某一方以自己不成熟的想法為基準去反對對方,這樣一來就會陷入互相指責過錯又互相不認錯的境地。如果以惡毒的思想去猜測對方的心理,首先就會認定劉宗周想先把水攪渾然後渾水摸魚,因為理想與現實有很長的距離,用理想狀態的標準來要求現在,出問題不奇怪不出問題才稀奇。

天啟仔細想了想,覺得自己不能用這種心理猜測劉宗周,因為經過這幾年的接觸他知道劉宗周的忠心沒得說,也不是那種為了權力會專門攪事的人。劉宗周會鑽到這牛角尖裏,估計還是因為他的書呆子脾氣發作了,這經常從事研究學術的書生跟經常處理實際事務的人最大的差別就是知不知道變通。

想到這裏天啟說:“劉大人的大分小分之說有道理,但是萬事都有個先後順序,先小分後大分才是正常順序。就任命官員這事來說,以前的官員都是由吏部考核任免,現在的官員都是由都察院管理處罰,這就是分都沒分隻比直接由皇帝命令稍微好一點。百官的任免都由皇帝一人說了算變成由都察院眾人說了算,看似進步了其實也有限,那麼我們是不是該直接撒手全部交給所有百姓直接選任呢?真這樣做的話恐怕有問題吧?”

劉宗周說:“皇上誤會了臣的意思,臣也知道做事要一步一步來,就民選官這事來說應該先把權力從都察院下放到各省,然後是各州縣一步一步來,最後才能說得上百姓直接選舉。不過今天皇上說的是監督的基準,臣認為這標準一定要先製定好,總不能夠隨時變動規矩吧?聖人說治國以不擾民為上,臣認為朝令夕改才是最大的擾民根源,不知道皇上以為如何?”

劉宗周這話一說出來,天啟心中更覺得有些沒對,想了想說:“看來我們在兩個問題上都有不同認識,就是在民選官的順序上還有互相監督的準則上有不同看法。依劉大人的說法是民選官應該從上到下一層一層向下做,朕認為這不妥當應該從下往上做,這關係到能不能發現問題並且即使彌補修改的問題。互相監督上也是如此,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事都會產生巨大變化,如果抱著不變的思想那麼就會顯得呆板固執。”

見天啟和劉宗周兩人有了分歧,高攀龍說:“皇上,臣聽明白你和劉大人的意思了,在民選官這事上劉大人認為我們商議好了就應該一層一層向下推廣,皇上的意思是擔心中間實施時有什麼不足之處沒法改動,就像船太大了不好調頭一樣。皇上的意思是先從下到上而且是先在幾個地方搞試點,這樣就算發現什麼問題也可以及時彌補不會造成大的損失,不知道臣說得對不對?”

天啟點頭說:“是啊,老話說鞋合適不合適隻有腳知道,朕一點也不懷疑你們兩位的能力和見識,但是我們要知道我們幾個人包括朕說的話不一定就正確,就算有道理也不一定能得到百姓的理解。你們不能否認百姓的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跟你們都有很大差距,假如不能讓他們認可,就算你給他吃的是蜜糖他也會懷疑是砒霜。監政院應該先定個大致但不具體的範圍,在這個範圍內讓百姓自己去做,有錯就糾正做得對就肯定。”

劉宗周點頭說:“民選官這事上臣同意有些想當然了,皇上說我們說的不一定正確,就算正確也不一定能得到百姓的理解,這話臣從心裏認可,百姓不理解做起事來就會事倍功半吃力不討好。不過在互相監督的問題上臣堅持自己的看法,人不能隻看眼前而要看得長遠,假如隻看到眼前不顧長遠規劃,那麼就會出現偏差。”

天啟點頭說:“劉大人的話讓朕覺得耳熟,記得曾經聽過這麼一句話叫‘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這話跟劉大人的看法有相通之處。”

劉宗周說道:“這話有道理啊,‘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請問皇上這話是誰說的?臣很想見一見這人跟他交個朋友。”說完後有些熱切地看著天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