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漣給天啟的建議當然不是出自憑空想象,而是先根據南北兩地的民選官試驗作出一個結論,這個結論就是現在的大明不適合由百姓選舉官員,但是可以由百姓選出一個適合自己的主意。選一個人就是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希望這個人將來能夠做一些讓大家滿意的事情出來,沒有人希望選出一個隻顧撈錢的貪官。問題是人都是會變的,選他之前他會拍著胸脯說自己當了官會如何如何把百姓放在第一位,但是一旦當了官他首先想的都是自己怎麼獲取好處。
楊漣在南直隸一帶布置選舉時,就發現有很多短時間內難以解決的問題,其中包括錢謙益和周延儒後來也發現的百姓識字率低,女子不願意拋頭露麵參與選舉等事。盡管楊漣發現了民選官的這麼多缺點,但他當時也沒有馬上製止,而是不動聲色地看著一切程序走完。楊漣之所以這麼做一是知道現在隻是小範圍試點,找出問題才能解決問題,一有問題出現就立即停止行動,不是真正想解決問題的態度。
楊漣沒有叫停的第二個原因就是他想把這事做好,他知道這是天啟一心想推動的行動,而他自己也對民選官一事抱有必成的信心。對出現的問題楊漣認為現在雖然暫時不能解決,但是將來肯定是可以迎刃而解,隻不過需要一點點時間和突破口。這種想法不但是楊漣有其他有信心的人也有,他們知道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個從無到有再從粗到精的過程,隻要出現的問題不是絕對無法解決,那麼肯定能夠慢慢做好。
楊漣後來回到北京後也對北方的民選官過程進行了仔細分析,經過分析他發現北方的各試點縣同樣存在不識字的情況,女子不願意拋頭露麵參加選舉兩地都差不多。經過自己的分析還有跟其他人的商議,楊漣最後得出一個結論,就是不識字的人在選舉時都是濫竽充數的人,你連字都不識那麼就是連別人的名字都不認得,那你還來選什麼?難道是看候選人中哪個的胡子長或者說誰的臉更大?至於說很少出門的女子來選人更是無稽之談,先把見人臉就紅的毛病改了再說。
楊漣最後想到選官員不是選誰長得好看,選出來的官員都是來做事的,既然是做事就讓他說說他上了台要做哪些事,這想法有點像要人通過答辯策論出任官位,不過用策論也比不說話幹等人來選好。讓百姓選事比選人還有一大好處,就是讓百姓有參與意識,能調動大家的興趣,並且還能讓百姓根據自身預想做出選擇。
天啟看了楊漣的建議後也感到有點道理,他立即把楊漣叫了來說明具體想法,雖然現在剛剛過完年大家都還沒從過年的喜悅中回過精神來,但是天啟想及早去把民選官一事辦好,出了問題換一種思維方式也不失一種明智的選擇。
楊漣到來時天啟正在聽談敬彙報去年常青樹公司和大鐵公司的收益,根據博學院一幫人建議兩個公司每年開始立一個計劃,到了年底看這計劃有沒有實現,超額了或者沒完成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檢驗所想和所做能不能達到高度一致。從談敬的彙報中天啟發現這兩年有一個異常情況,就是每年的計劃到最後都能超額完成,如果是一般人肯定會笑得合不攏嘴,但是天啟對這現象不是很滿意,他認為出現這種事不是製定計劃時太保守就是完成計劃時趕得太快。
天啟認為常青樹公司做事首先要明白常青兩個字的含義,常青的意思就是既不會在冬天出現黑黢黢的枯枝,也不會在夏天開出香噴噴的鮮花。無論是保守計劃在前還是激進趕超在後都不值得讚揚,因為那是不自信的表現,更為嚴重的是這樣做不能持續長久,開始強勁然後衰敗成為曇花一現的公司不是天啟的本意。
聽說楊漣來了天啟先讓談敬去告訴那些具體主事的人,說自己的意見是不喜歡計劃跟結果相差太多,無論是完不成計劃還是超額完成計劃都不值得鼓勵,讓他們想辦法去解決這個問題。
等楊漣進來後天啟首先問道:“楊大人是根據去年的民選官過程得的結論還是今年又試驗過?”
楊漣一聽就感到天啟的話不對路,今年才開始肯定不會是做過試驗,再說做這樣的試驗沒有政務院同意是不可能的,那麼天啟的意思是什麼呢?是不是說根據去年民選官過程得出的結論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