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從朱元璋開國開始就對蒙古人沒有好看法,就算是後來土木堡英宗被俘虜時,大明也沒有對那些隻會在草原上騎馬揮刀的民族高看一眼,總認為他們是蠻夷要低人一等。從萬曆末開始女真人漸漸強大,明軍吃了無數敗仗後對女真人的勇力比較服氣,但是在其它方麵還是看不上這些人。現在大明的國力漸漸複蘇,各個方麵包括軍事上也已經有了信心不再怕女真人,這時候作為皇帝的天啟反而要和平共處,這讓孫承宗感到難以理解。
孫承宗的想法是現在我們正是國力不斷向上的時候,而蒙古人和女真人正在互相角力拚消耗,隻要不是瞎子誰都明白時間在大明這邊,隻要大明內部不發生內亂,那兩家分出勝負的時候就是大明統一草原的日子。在這種情況下天啟居然要寫什麼信,這確實有些不是時候,這挑戰不像挑戰勸和不像勸和的信怎麼看也對大明沒有一點好處。孫承宗仔細一想就認定這是天啟生病把腦袋搞壞了的原因,因為他實在想不出還有其它原因會導致這種結果。
孫承宗的猜測有那麼一些道理但是也不全對,天啟這一陣確實因為生病了讓他自己很擔心,這也難怪換誰來得了這種天天清醒的毛病也害怕。天啟自己尋思了好多天,想到這種情況不長久,明白自己不是要完蛋了就是要離開了,這算是一個預示和警告,因此想著怎麼把事情做好,以便離開時沒有什麼遺憾。
天啟想對蒙古人和女真人寫那麼一封信,其實也是給這兩方一個選擇,他總覺得打仗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事,除非是迫不得已為了抵抗侵略。現在女真人和蒙古人打得不可開交,估計林丹汗和皇太極的腦子都不清醒,他們不清醒就讓自己這個現在時時刻刻都無比清醒的人來提醒他們。其實世上很多時候都是這樣,當腦袋不清醒的時候就容易走絕路不給自己留有餘地,這時候有人告訴你還有其他選擇,說不準也就能冷靜下來。
見孫承宗答應得勉強,天啟知道這位孫先生沒有明白自己的意思,想到就算孫承宗不理解關係也不是很大,所以也沒有再說而是轉移了話題問道:“我有好幾個兒子,其中最大的兩個兒子是同一天出生的,小名叫冬瓜和西瓜,先生認為哪一個適合將來代替我坐天下?”
孫承宗聽了急忙說:“皇上還年輕怎麼就說出這樣的話來?臣主管軍務院無論如何也不好說這樣的話。”
天啟說:“先生就不要當現在是君臣對話,就當是學生和老師之間拉拉家常。比如說你家裏你看重誰,將來讓誰繼承你的家業而讓其他人分家另過,這樣的話一般人說起來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吧?”
孫承宗笑道:“一般人如何跟皇家相比?何況一般人都是讓長子繼承家業,皇上的兩位兒子都是同一天出生,也都被同時立為太子,這辦法好像也用不了。立長這一條不能用就隻能立賢,但是皇上的兩位太子太小,小孩子隻有幾歲怎麼看也看不出個一二三來,立賢這一條也無法用,這就有些難辦了。還有一個辦法就是看其母家的地位來定,但是據說皇上當年有意將兩位太子混淆,其生母都不能辨別出來誰是誰,既然皇上都不願意分清又如何要臣選出一個呢?”
天啟低聲說道:“我也不是要難為先生,隻是要先生答應我一件事給我一個保證。我開始已經說過,將來需要一個兒子去軍隊裏掌管軍隊,這個在軍隊裏掌管軍隊的人就是我的繼承人。”
孫承宗聽得心頭暗暗好笑,心道你這好端端的又不是得了不得了的病倒了床要托孤,一個年輕輕的人反而要我這老頭子答應你將來怎麼樣的話,難道真是病得腦袋出問題了?
當然見天啟明確了繼承人孫承宗也沒有怠慢,而是慎重問道:“皇上讓懂軍事的人作為繼承人也對,但是如果你的兩個太子都對軍事感興趣或者都不感興趣,那又該如何?臣已經快七十了按規定馬上就要離開軍務院去聖學院,皇上要臣答應你什麼呢?”
天啟說:“我要先生答應就算先生離開了軍務院,一旦發生大事也要運用你的影響力完成你的保證,如果你還沒有離開那就更應該實現承諾。”
見天啟說得慎重,孫承宗說:“皇上的任何要求臣都會答應,隻是不知道要臣做什麼樣的保證。”
天啟說:“以現在我和信王為例,我作為皇帝抓著軍務不放,而把政務方麵的事情都給信王去管,管軍務的主要管的是國家的穩定和對外關係,還有就是特殊情況下的撥亂反正。而管政務的就一心求發展,多征詢老臣的意見,多征詢有技術技能的專業人士的意見,兩人分工才是長治久安之策。我希望將來我的兒子也跟我和信王一樣,各司其職各管一攤團結友愛,我要先生答應我關鍵時刻製止破壞這種規矩的人。”